基本信息
书名:还原真实的美丽:摄影
定价:29.80元
售价:21.8元,便宜8.0元,折扣73
作者:田勇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206108655
字数:
页码:1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与摄影相关的科普知识。
内容提要
摄影的发展、摄影收藏的兴起等等为摄影事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成就,本书详细介绍了摄影的一般基础知识,还重点介绍了数码摄影,同时还加入了很多过去摄影教材所没有涉及的问题,如摄影节、摄影网站、摄影拍卖、摄影收藏等,希望读者可以从中轻松获得让绚丽瞬间成为永恒的技巧。
目录
章 让瞬间定格成永恒——摄影
节 走近摄影
初识摄影
数字摄影
摄影的功能
第二节 从镜头里看过去——摄影的历史
暗箱的出现
感光材料的灵感
摄影的诞生
第二章 摄影者的助手——照相机
节 认识照相机
什么是照相机
照相机的使用
照相机的诞生
第二节 照相机的心脏——组成部件
镜头
光圈
快门
三脚架
调焦装置
闪光灯
自动控制装置
第三节 百花齐放的格局——分类
按用途进行分类
按画面规格进行分类
按取景方式进行分类
按照相机的快门种类进行分娄
按自动化程度进行分类
第四节 还原每一个笑脸——镜头
标准镜头
防抖动镜头
数码镜头
广角变焦镜头
变焦镜头
远摄变焦镜头
超广角镜头
微距镜头
特殊用途镜头
远摄镜头
透视调整镜头
皮腔镜头
柔焦镜头
散焦镜头
第五节 照相机的革命——数码相机
轻便型数码相机
单反型数码相机
后背型数码相机
第三章 摄影中的重中之中——构图与用光
节 摄影名作的密码——摄影构图
摄影构图的元素
摄影构图的要求
摄影构图的技巧
经典摄影构图
第二节 让“光”为你服务——摄影用光
认识光的特性
自然光的运用
灯光的运用
第四章 摄影高手的必经之路——摄影实践
节 彰显美的自己——人像摄影
什么是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使用的镜头
拍摄前的准备
第二节 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风光摄影
第三节 让工作不再单调——应用摄影
风景摄影
花卉摄影
雨景摄影
雾景摄影
雪景摄影
广告摄影
新闻摄影
纪实摄影
科技摄影
影楼摄影
时装摄影
第四节 不遗忘每一个角落——其他摄影
校园摄影
社会摄影
电视摄影
舞台摄影
动体摄影
动物摄影
旅游摄影
第五章 永恒经典——摄影名人名作
节 摄影名作欣赏
《冬日暴风雪后初霁》
《爱因斯坦》
《东方红》
《草原轻岚》
《欢送志愿军回国》
《朝晖颂》
《信仰》
《铺》
《安德烈》
第二节 摄影大师趣事
迈布里奇
卡塞比尔
伯克怀特
艾森斯塔特
迈登斯
佩恩
曼雷
尤素福卡什
吴印咸
袁毅平
邓伟
作者介绍
田勇,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安徽省濉溪中学任教,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发表过《让歌声在学生心中飞扬》《教学随感三则》等学术论文近50篇。专著有:《低碳生活:为了我们的地球家园》《低碳饮食:属于你的绿色时尚新生活》《和爸爸妈妈一起绿色出行》等。
文摘
《科普书未来的新科技·还原真实的美丽:摄影》:
8.使用相机后,必须检查快门和自拍设备是否放松,因快门结构的核心机件是弹簧,弹簧紧张的时间过长,易使弹力减弱,影响快门速度的准确性。
总之,相机的种类很多,使用相机的方法也不尽同。使用相机时,先要查看相机的型号、镜头的规格、使用的方法等。新的相机都有说明书,要仔细阅读,熟悉各部件的性能和操作方法。没有说明书而不清楚的,要问清,切勿强行拨弄。在拍照前,还要检查一下相机的附件带全了没有,甚至连胶片卷轴这类小件都要考虑周到,稍有疏忽便会影响摄影的讲行。
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对焦、变焦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墨子所著《墨经》中已有针孔成像的记载;13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孑L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未装了世界上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台可摇摄150。的转机。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张彩色照片。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照相机珞)做基片的胶卷。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使用了闪光灯。
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莱卡的前身)、禄来、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涤荡。书中的影像,没有浮夸的技巧,没有刻意的摆拍,更多的是一种顺其自然,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尊重。我特别欣赏那种留白的处理,画面虽然简洁,却有着无穷的想象空间。它不是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地灌输给你,而是邀请你去参与,去思考,去感受。在某些画面中,我看到了极致的寂静,那种仿佛能听到呼吸声的宁静,让我体会到一种久违的平和。而在另一些画面中,我又感受到了生命蓬勃的力量,那种在逆境中生长的顽强,又让我充满了力量。田勇先生的摄影,就像一位智者,他用镜头讲述着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时间的故事,没有说教,只有引人深思的画面。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美”的定义。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是被动的接受者,是被时代的审美所裹挟。而这本书,则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真实之美的渴望。它让我明白,美丽并非只有一种模式,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瞬间,都可能蕴含着不被我们注意到的,却无比珍贵的美丽。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被它营造的氛围深深吸引。整本书的色彩运用,光影的调度,以及构图的精妙,都透露着一种高超的艺术功力。但是,支撑起这一切的,并非仅仅是技术上的精湛,更是一种深邃的思想。我反复阅读了几幅作品,它们似乎都有着一种超越时间的力量,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曾经激荡的情感,凝固在了纸张之上。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光影的运用,那种恰到好处的明暗对比,既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又烘托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戏剧性。有时候,一束光,能够勾勒出人物的轮廓,让他们的存在感更加鲜明;有时候,阴影,又能够暗示着某种未知的过去,或者未来的走向。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方式,它不仅仅是用画面说话,更是用情绪,用氛围,去打动读者的内心。我开始意识到,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魅力就在于它能够以一种无声的语言,去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这本书,无疑是这一理念的绝佳实践。它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次关于“真实”与“美丽”的哲学对话,一次关于生命价值的深度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了我,那种纯粹的黑白影调,没有一丝多余的杂色,仿佛直接将我拉入了一个沉静的艺术空间。封面上“还原真实的美丽”这几个字,带着一种力量,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让我立刻对它产生了好奇。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关于“真实”与“美丽”的讨论,它们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张力?是那些被滤镜修饰过的完美,还是那些带着岁月痕迹却饱含故事的脸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解读和欣赏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或者被商业化审美所遮蔽的,真正动人的瞬间。摄影,作为一种记录现实的媒介,往往是记录者内心世界的投射。我很好奇,田勇先生是如何通过他的镜头,去“还原”那些在他眼中“真实”的美丽的?是捕捉稍纵即逝的光影,还是定格永恒的瞬间?是在宏大的自然风光中,还是在细微的人物情感里?这种对于“真实”的探索,本身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而“美丽”作为一种主观的感受,又会因为“真实”而增添多少重量和深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让内心的疑问得到解答,同时也让自己的审美观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哲学层面的启迪。我注意到,书中很多作品都捕捉到了非常微妙的情感瞬间,那种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喜悦、忧伤、甚至是疲惫,都被摄影师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捕捉,需要极高的敏感度和洞察力,更需要一种与被拍摄者心灵的沟通。我无法想象,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摄影师内心是怀揣着怎样的情感,才能让镜头下的画面如此充满生命力。它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种共情,一种对个体生命独特性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轰炸,被各种“完美”的形象所包围,反而失去了对身边真实的、细微的美丽的感知能力。这本书,像一股清流,让我重新找回了那种静下心来,去观察、去体味生活的能力。我开始留意身边的那些平凡人,那些平凡的场景,试图从中发现那些被隐藏在喧嚣之下的,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真实的美丽”。这是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回归内心的觉醒。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翻开第一页,不是华丽的序言,也不是繁琐的介绍,而是一幅幅直击人心的画面。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被精心构筑的视觉世界,每一张照片都在诉说着一个独立的故事,却又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强大的叙事链条。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描绘人物的作品,那种眼神里的故事感,那种肢体语言的张力,让我不禁驻足凝视,试图去理解画面背后的人物经历。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摄影师,就是那个能够透过这扇窗户,捕捉到灵魂深处最真实情感的人。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许多“不完美”的面孔,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才显得如此鲜活、如此动人。皱纹、斑点、粗糙的皮肤,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视为瑕疵的元素,在田勇先生的镜头下,却成了诉说生命故事的绝佳注脚。它们并非丑陋,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美丽”,一种历经风雨、沉淀岁月的痕迹。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追求的“美丽”,是否过于狭隘和单一?是否被大众媒体所定义的“标准”所束缚?这本书,无疑是在挑战这种刻板印象,它提醒我们,真实本身,就是最动人的美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