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运动员恢复指南:休息,放松,储备能量达到佳竞技状态 | 作者 | Sage,Rountree,钟秉枢,毕学翠,刘晔 校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420239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页码 | 141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由美国铁人三项、美国公路跑步协会认证教练Sage Rountree(萨基·朗基)编写。她在本书中对运动疲劳恢复的科学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书中告诉运动员如何确定休息的时间、如何对运动疲劳进行测量、如何合理的使用各种疲劳恢复手段。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恢复方式,还列举了一些辅助性恢复手段如冰浴、加压服装和营养补剂等。本书中介绍的运动疲劳恢复方法,将会有效地提高运动疲劳恢复的速度和质量,促进运动员达到好的竞技状态,同时保证运动员无论在运动中还是在生活中都会感到平衡、愉快和成功。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恢复的界定和测量 1 身体恢复的重要性 2 过度训练的预防 3 恢复的定性测量 4 恢复的定量测量 5 伤病的恢复 第二章 恢复方法与手段 1 积极性恢复 2 减压疗法 3 睡眠 4 营养补充和补水 5 营养补剂 6 冷热疗法 7 日常生活疗法 8 技术辅助疗法 9 按摩 10 自我按摩 11 恢复性瑜伽 12 冥想与呼吸 第三章 恢复方案 1 赛后恢复细则 2 短时间训练和比赛后的恢复 3 长时间训练和比赛后的恢复 附件1 恢复训练方案 跑步项目的恢复训练计划 附件2 恢复时间表 参考文献和相关阅读 致谢 作者简介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关于“能量储备”的部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系统且具有前瞻性。它跳出了传统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简单计算,而是将营养学与运动生理学深度结合,讲解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饮食策略,实现能量系统的最大化利用和恢复。特别是对不同类型糖原储备的优化方案,针对耐力项目和爆发力项目提供了不同的燃料补给时间表和配比建议,这让作为一名业余马拉松爱好者的我,找到了突破平台期的关键。书中对“宏量营养素的时机”的讲解非常清晰,例如,如何利用“后燃效应”来优化蛋白质的吸收,以及如何科学地使用脂肪供能。除此之外,它还提到了微量元素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炎热天气下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时,如何通过精确的补给避免功能性衰竭。这些内容非常硬核,但作者的表达方式又足够清晰,即使不是营养学专业出身,也能将其有效应用到自己的日常训练计划中。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处理“放松”这个主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过去我只知道做拉伸,随便拉拉就完事了,但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筋膜放松”和“神经肌肉调节”的概念,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拉伸看似做了,但身体的紧张感依然存在。它系统地介绍了泡沫轴、按摩球乃至更专业工具的使用技巧,不仅仅是告诉你“哪里酸就按哪里”,而是结合了运动解剖学的知识,教你如何找到关键的触发点,以及在不同时间点(比如训练前后的放松侧重点)进行操作。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心理放松”的阐述。竞技状态不仅仅是肌肉层面的比拼,心理的紧绷往往是导致运动表现下降的隐形杀手。书中提供的一些呼吸控制法和正念技巧,非常实用,尤其是在高压比赛前夕,这些方法帮助我有效降低了皮质醇水平,让身心都达到了那种“准备就绪,但又不紧张”的微妙平衡点。这种身心合一的恢复指导,在很多纯粹侧重体能的书籍中是很少见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热衷于运动,但又经常被伤痛和恢复问题困扰的人量身定做的“救星”。我以前总觉得,只要训练到位了,比赛自然就没问题了,结果呢,总是因为恢复不及时,状态忽高忽低。这本书从非常基础但又常常被忽略的“休息”环节入手,把“休息”的概念提升到了战略高度,而不是简单地理解为“不训练”。它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的休息(比如主动休息、被动休息),以及如何在周期训练中穿插这些休息,让身体真正从高强度训练中抽离出来,而不是仅仅是稍微放慢脚步。作者对睡眠质量的分析尤其到位,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提供了很多可以立即上手的工具和方法,比如如何通过环境设置、睡前习惯来优化深度睡眠,这对我这种晚上容易胡思乱想、入睡困难的“老鸟”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是那种只会说“多休息”的空洞理论,而是告诉你“如何科学、有效地休息”,并且告诉你休息对肌肉修复、神经系统恢复的具体生理机制。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恢复”的理解上升了一个档次,不再把休息看作是训练的“副产品”,而是训练本身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成功地将“休息、放松、储备能量”这三个看似独立的概念,巧妙地编织成一个完整的“竞技状态提升循环”。我特别欣赏它提供的那些可量化的评估工具和自我监测表格。过去我总是凭感觉判断自己是否恢复好,现在我学会了利用心率变异性(HRV)作为客观指标来指导我的训练强度,这本书详细解释了HRV背后的原理以及如何正确解读这些数据,避免了过度训练的风险。它不是让你死板地遵循某个时间表,而是教你成为自己身体的“首席数据分析师”。书中大量穿插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分析,都紧密围绕着“恢复执行不力”展开,这让我对“预防胜于治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提供了一个动态调整的框架,让你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反馈,随时微调恢复策略,真正做到个性化训练。
评分作为一名追求极限的运动员,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真正让我突破瓶颈的“秘密武器”,而这本书给出的答案,并非什么神奇的药剂或先进技术,而是对基础原理的极致精通与应用。它的价值在于,它系统性地将“恢复科学”从一个理论名词,转化为了我训练日程中每一个可执行的步骤。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鼓舞人心的力量,读起来感觉像是一位经验丰富、洞察力敏锐的教练在耳边指导。它不仅关注身体层面的恢复,还深入探讨了心理韧性的培养,特别是如何利用恢复期来巩固和内化训练的技术动作,实现真正的“肌肉记忆升级”。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来自更痛苦的训练,而是来自更智慧的恢复。它让我从一个“努力训练者”蜕变成了一个“智慧的运动员”,这是我过去几年阅读所有运动科学书籍中,最有体系感和实操价值的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