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龙舟文化论
定价:62.50元
作者:周次保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80359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几千年来,龙不仅以它的完美形象活跃在我国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各个方面,而且己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深入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的心中。在诸多龙文化之中,*活跃、*形象、*普及、*有动感也*引人注目的是龙舟文化。《龙舟文化论》首先介绍了龙舟文化的发展,包括起源、龙舟文化、龙舟造型等,然后从龙舟文化的技术、竞技、竞赛、内涵、产业、发展、地域等各个层面对龙舟文化进行详细解析,*后对于龙舟文化的保护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本选题成书以后的主要针对人群为龙舟运动爱好者以及龙舟文化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周次保,男,1962年出生,中员,教授,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院长,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田径项目裁判员。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学与训练。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一提,虽然我主要关注内容,但拿到书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清晰的排版,确实提升了阅读体验。当然,内容才是王道。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宏大的叙事视角,将龙舟文化置于全球水域文明的坐标系中进行审视。作者并未将龙舟局限于中国特有现象,而是将其置于与世界各地水上竞技和祭祀活动进行比较,虽然篇幅不一定长,但那种跨文化的参照系,让人豁然开朗。例如,书中对东南亚地区类似水上仪式的简要对比,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水患和依赖河流生存时,如何发展出相似的社会组织和仪式性活动。这种“局部看整体,整体观局部”的写作手法,让原本聚焦于“龙舟”的讨论,扩展到了更广阔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层面。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龙舟的文化史,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早期社群如何通过集体行动构建意义的社会人类学佳作。读完后,我开始思考,我们现在庆祝的端午,究竟保留了多少古老的“集体仪式感”,又有多少已经演变成了现代的“商业表演”?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反思的基石。
评分这本《龙舟文化论》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端午节和龙舟竞渡的全新认知。我一直以为龙舟就是简单地大家一起划船抢头彩,图个热闹,看完这本书才发现,它背后承载的文化重量远超我想象。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龙舟活动与古代社群结构、宗教信仰乃至民间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书中对不同地域龙舟习俗的对比分析,让我印象深刻。江浙一带的竞速色彩和南方沿海地区祭祀海神的仪式感,在作者的笔下立体鲜活地呈现出来,那种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的文化基因,被剖析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关于龙舟“神性”的探讨,作者引经据典,结合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阐释了龙舟如何从一种单纯的体力竞技,演变为一种关乎风调雨顺、部落认同的复杂文化符号。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的思绪,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中,触摸到那些早已消逝的古老仪式和人们对未知的敬畏。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文化洞察力,绝对值得所有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细细品味,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南方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文化脉络的绝佳切入点。
评分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考据功力实在令人叹服,简直是文字版的“田野调查”。他似乎把近乎所有能找到的、与龙舟相关的文献、地方志、甚至民间口述史料都翻了个底朝天。那种扎实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充满了说服力,丝毫没有当代一些文化普及读物那种浮于表面的空泛感。我特别欣赏他处理复杂史料时的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尤其是在重建早期龙舟起源的模糊地带时,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排除法,让人清晰地看到每一条推测背后的证据链条是多么坚固。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叙述,而是保持了一种学者应有的严谨,同时又具备了讲故事的节奏感。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下作者提及的那些古籍,这不仅没有减损阅读的乐趣,反而成了一种知识探索的乐趣。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源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参考资料,它拓展了我对“文化传承”这个概念的理解,远不止于节日的庆祝那么简单。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差不多就行了”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这类文化研究的书籍,很容易陷入对概念的过度阐释而缺乏实际案例支撑。然而,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预设。作者在论证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案例研究,特别是对于特定村落中龙舟“话语权”的分析,非常精彩。他没有把龙舟看作一个整体,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不同宗族、不同性别在龙舟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比如在某些传统社群中,女性参与度极低,以及这种排斥现象背后的权力结构暗示。这种对文化内部矛盾和张力的揭示,使得这本书的分析层次感极强,充满了现实的张力。它不再是歌颂性的、扁平化的文化赞美,而是一部深入骨髓的文化解剖学报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为作者对细节的关注而感到震撼,比如他对于龙舟船体木材选择、彩绘图案的象征意义的细微分析,都显示出极高的专业水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传统。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龙舟的起源、演变、功能和社会意义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自洽的知识体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时间性”的处理。他并没有按照严格的编年史来叙述,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式的推进,比如将“龙舟与政治权力”、“龙舟与经济活动”、“龙舟与文学想象”作为几个核心章节进行剖析,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避免了传统文化史的沉闷。特别是关于龙舟如何在近现代转型中,被纳入国家体育框架并进行“去神秘化”改造的论述,视角非常犀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化符号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挣扎与重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沉稳而富有洞察力的,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人,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但其中蕴含的学术深度,足以让资深研究者感到启发。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工具,让我以后再看待任何传统民俗时,都能从历史、社会、权力等多个维度进行交叉审视,这是一笔无价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