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小病不求医
定价:39.80元
作者:田洪江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8019579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做自己的健康顾问,自己就是*好的医生。
本书着眼于家庭,重点在于实用。作为家庭的保健用书,运用了传统中医的方法,遵循了方便实用、浅显的原则,使广大读者能从中获得必要的医疗常识,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该书具有诊疗结合、科学实用、通俗易懂的特点,是家族可靠的保健顾问,患者便捷的就医指南。
内容提要
本书上篇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征兆与疾病的相关资料,结合临床实践,经科学整理、分析、研究,对发、眼、鼻、人中、唇、舌、耳、脸、头、胸、腹、脐、四肢、手、足、甲、皮肤、皮纹、血液、大便、小便、汗液、痰液、呕吐物、月经及带下的异常征兆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详细地列出可能患上的各种疾病,让您很容易地从身体的征兆来诊断自己是否已患上某种疾病,以便达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的目的。
下篇为常见疾病防治。介绍了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多种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护理及预防措施。
目录
作者介绍
田洪江,男,多年来一直从事出版行业,曾策划《实用小秘方系列》、《精编本草彩色图谱与验方》、《中医经典歌诀必读》、《家庭食疗养生营养食谱》(策划并摄影)等图书。主编《家庭养生宜忌丛书》、《百病治疗预防与调护》、《新婚孕育系列丛书》、《快乐新婚系列丛书》
文摘
序言
我最初是被《小病不求医》这个书名吸引的。当时我脑子里闪过的是,是不是有什么神奇的秘法,可以让我们摆脱对医生的依赖?抱着这样的好奇心,我翻开了这本书,结果发现它完全颠覆了我最初的想象。它并没有给我提供任何“包治百病”的药方,也没有鼓励我成为一个“反医学”的极端主义者。相反,它更多的是在倡导一种“主动的健康管理”和“理性的自我认知”。 书中有一个关于“小症状大智慧”的章节,我尤其喜欢。它并没有回避小毛病,而是把它们当作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比如,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头痛,这本书不会直接告诉你吃什么止痛药,而是引导你去思考,最近是否有睡眠不足?饮食是否规律?是否有精神压力?它鼓励你去像侦探一样,从生活习惯、情绪变化等各个角度去分析,找到头痛的真正诱因。这种“追根溯源”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的需要立刻寻求外部的专业帮助,而是可以通过更深入的自我观察和调整,来解决一些看似棘手的问题。它并非否定医学的价值,而是希望我们能够成为自己身体的“第一道防线”,拥有更强的“健康判断力”。
评分《小病不求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茶余饭后,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跟你聊起关于健康这个话题。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也没有任何医学术语的堆砌,读起来非常轻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身体是我们最忠实的伙伴,它会不断地给我们发送各种信号,而我们很多人却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忽视或者误读。 书中有很多非常生动的例子,比如关于失眠,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睡前要喝什么牛奶,或者吃什么助眠药,而是让你去反思导致失眠的原因,是工作压力太大?是睡前看了刺激性的内容?还是你的卧室环境不够舒适?它引导你去像侦探一样,一层层地剥开问题的根源。又比如一些小小的皮肤瘙痒,它也不会直接让你去涂抹药膏,而是让你去回忆是否接触了什么新的物质,或者是否因为干燥引起的。这种“刨根问底”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所谓的“小病”,其实是身体在提醒我们,生活方式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调整和改善。它并非鼓励我们完全排斥医疗,而是希望我们先学会倾听和理解自己的身体,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小病不求医》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你如何不生病”的书,不如说是一本“教你如何与生病这件事好好相处”的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面对身体不适时的态度。我曾经习惯性地,一旦感到哪里不舒服,就立刻会联想到最坏的可能性,然后脑海里就会开始搜寻各种关于“疑难杂症”的信息。 但是这本书,它恰恰相反。它让我放慢脚步,去关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更基础的身体信号。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疲劳”的分析,它并不是简单地说“你睡不够”,而是引导你去分析,你的疲劳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是由于过度劳累,还是由于缺乏某种营养?它提供了一种“侦探式”的分析方法,让我学会去追溯问题的源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症状上。这种深入的思考,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它并没有让我觉得自己变得多么“医学专业”,而是让我觉得自己变得更加“懂自己”,更加能够理性地去面对身体发出的各种“小声音”。这让我觉得,即使生病,也不再是一件让人恐慌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去理解和回应的信号。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小病不求医》乍一看,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那种“硬核”的、鼓励大家忍痛自行疗愈的书籍,比如什么“祖传秘方大全”或者“扁鹊传人教你如何自我 diagnosis”。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抱着一种“看看作者有多大胆”的心态翻开了它。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完全不是我最初设想的那种风格。书中并没有给我提供什么惊世骇俗的偏方,也没有让我觉得自己真的可以替代医生。相反,它更多的是在强调一种“对身体的尊重”和“对疾病的理性认识”。 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平常生病时,那种“小题大做”或者“轻描淡写”的态度,是不是反而阻碍了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书里举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小毛病,比如感冒、头痛、肠胃不适之类的,但它并没有直接给出“你这样做就对了”的治疗方案。而是引导我去观察,去感受,去记录。比如感冒,它会让你注意到自己的体温变化、鼻涕的颜色、咳嗽的频率,甚至是心情的变化。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在书中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的需要立刻跑到医院,而是可以先做一个“自己身体的观察者”,记录下身体发出的信号,然后再根据这些信号,去判断是否需要专业医疗的介入。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让我觉得既科学又充满探索的乐趣,不再是那种被动接受诊断和治疗的感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我一开始觉得有点“惊世骇俗”,以为会是一本教人如何“硬扛”身体不适的书。抱着这种略带忐忑的心情点开,结果却发现它呈现给我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一种更加柔和,却也更加深刻的智慧。它并没有剥夺我们对医疗的信任,也没有鼓吹什么“自愈奇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引导我们去建立一种与身体之间更加健康的沟通方式。 书中关于“辨别”的部分,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生病了该怎么办,而是教会你如何去“识别”你的症状,去理解这些症状背后可能代表的含义。比如,同样是咳嗽,是干咳还是有痰?痰的颜色是怎样的?这些细节在书中被放大,让你意识到,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身体反应,其实蕴含着很多重要的信息。它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半吊子医生”,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懂自己身体的观察者”。通过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你才能更准确地判断,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帮助,何时可以自行调整。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也更有底气。它让我不再轻易被表面的症状所迷惑,而是能更深入地去理解身体发出的信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