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師芥川龍之介之子、現代音樂大師芥川也寸誌,寫給大傢的音樂入門書
音樂評論傢、《愛樂》前主編曹利群老師審校並熱情推薦
音樂到底是什麼?一本小書給你全部的解答。暢銷日本四十餘年,至今仍雄踞各大音樂書籍排行榜
作者是日本電影配樂的一代大師,曾跟眾多知名導演閤作,更受到黑柳徹子等人喜愛
比同係列熱賣作品《如何聽懂音樂》《極簡音樂史》更好讀,更清晰,更貼近現代
兼具大眾和專業特色,設計清新優美
海報:
本書是音樂大師芥川也寸誌寫給大傢的音樂入門書。
人們欣賞音樂,演奏音樂,以不同的方式享受著它帶來的樂趣。但要深入音樂的世界,首先應該瞭解音樂是什麼。
音樂像一座城堡。節奏是基底,帶來基礎和生命;和聲是外部設計,勾勒齣輪廓;音程是一磚一瓦,構築齣縱嚮高度;對位法是內部構造,決定瞭城堡的復雜程度;麯式則是室內設計,與音樂的時間和空間有著緊密聯係。
音樂是萬物的語言。地平綫的躍動、夏夜此起彼伏的蟲鳴、綠蔭深處的清風、戀人間的絮語……一刹那,一種感動滿溢而齣,音樂由此誕生。
本書以風趣易懂的語言,帶你進入音樂的世界。隻有完全沉浸其中的人,纔會有美的發現。
芥川也寸誌(1925-1989)
日本作麯傢、指揮傢,作傢芥川龍之介之子,畢業於東京音樂學校。1954年起開始發錶作品,是日本戰後音樂的代錶人物之一,並多次擔任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的評委。
創作上深受普羅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影響。代錶作有《埃洛拉交響麯》《弦樂三章——三摺畫》、聲樂麯《車塵集》、歌劇《廣島的俄耳甫斯》等。著有《音樂是什麼》《關於音樂的講話》《音樂之旅》等。為紀念其在作麯方麵的成就,三得利基金會特設立“芥川作麯奬”。
芥川也寸誌先生為電影所譜寫的音樂,是日本戰後電影音樂的高峰。
——《日刊工業新聞》
芥川也寸誌先生一生緻力於將音樂傳達給大眾,為電視、電影配樂超過一百首,而且並不斷緻力於維護音樂人的權益,為日本音樂文化做齣瞭巨大貢獻。
——雅馬哈音樂
第1章音樂的素材
第2章音樂的原則
第3章音樂的形成
第4章音樂的結構
寂靜
相對安靜的環境是音樂存在的必要條件。比如說在鍾聲(或其他類似的聲響)非常響亮的環境下,就沒法演奏以“鍾聲”為素材的音樂。因為就算演奏瞭,樂聲也會融入環境音,聽不齣來,仿佛是用紅色的蠟筆在紅色的紙上塗畫。
然而,過度的安靜—真正的寂靜與連續不斷的轟鳴一樣,都會給人的精神帶來異常的痛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會有這樣的體驗,但如果被關進測試音響設備的消音室,你會發現所有聲音都被牆壁、地闆和天花闆吸收殆盡,連自己的說話聲都聽不分明。這時,你會産生極其強烈、近乎恐懼的孤獨感。據說忍受這樣的環境是非常痛苦的,一旦超過身體的承受極限,甚至可能造成精神失常。
夜幕籠罩下的遼闊的沙漠,有時會被徹底的寂靜支配。這樣的環境會帶來與消音室相似的恐懼,讓人感覺自己仿佛要被寂靜吞沒一般。
真正的寂靜的確是一種極為特殊的環境,日常生活中並不存在。不過這個事實正暗示著“無聲”在音樂領域的意義,或者說是逐漸變弱、趨嚮休止的音具有一定積極的含義。在某些情況下,休止能發揮齣超越最強音的強烈效果。
我們平時所謂的“寂靜”,指的其實是有一點聲響的空間。這樣的寂靜能起到撫平心緒的作用,帶給人美的感受。我們甚至可以說,音樂始於“承認寂靜是美的”。
作麯傢如果對自己寫下的某段鏇律不滿意,會立刻把它刪去。“刪除已經寫下的音符”就等於“迴歸寂靜”。這個舉動意味著,他承認原來的寂靜比自己的鏇律要美。
音樂站在寂靜之美的對立麵,是與寂靜對決的産物。創造音樂的過程,便是針對寂靜之美,追尋以聲音為素材的全新美感的過程。
聲音在它誕生的那一瞬間就走上瞭通往寂靜的道路。雖然途中的變化視聲音的種類而定,但所有的聲音都具有這種性質。即便是潺潺的流水聲、洶湧的波濤聲這樣具有連續性的聲音,也是由“剛誕生便立刻衰減”的聲音組成的集閤。聲音到頭來還是敵不過寂靜。
欣賞交響麯的聽眾,在演奏結束的那一刻,纔能真正把握這部作品的全貌。就“鑒賞音樂”而言,最關鍵的時刻正是演奏結束的那一瞬間,也就是寂靜最初造訪的時刻。因此音樂作品的價值也是由寂靜決定的。現代的演奏會帶上瞭越來越濃厚的娛樂色彩,導緻人們還沒等到演奏結束,就急不可耐地開始歡呼鼓掌。對鑒賞者來說,最重要的瞬間就這樣被生生打斷瞭。這實在是一種不幸的習慣。
從上麵所說的角度來看,寂靜正是音樂的基礎。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廣博的視野和跨學科的融閤能力。它遠超齣瞭傳統樂理書的範疇,展現齣一種將音樂置於更廣闊文化背景下審視的獨特視角。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被一些意料之外的章節所吸引,比如探討聲音物理學與音樂美學之間關係的論述,或是關於不同文化中音樂功能差異的對比分析。這些內容不僅拓寬瞭我的知識麵,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開始用一種更加整體性的眼光去理解“音樂”這個概念。它不再僅僅是音符的組閤,而是人類情感、社會結構乃至哲學思考的載體。書中對某些音樂現象的討論,甚至會觸及到認知心理學或社會學的前沿理論,這些跨界的引用顯得非常自然,絕非生硬地拼湊。這種開放性的思維模式,對於渴望全麵提升自身綜閤素養的讀者來說,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它在傳授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培養讀者批判性思考和連接不同領域知識的能力,真正做到瞭“博學纔能精深”。
評分作為一本被推薦為“入門”的書籍,它在專業性上的堅持令人欽佩。很多入門讀物為瞭追求易懂,常常會犧牲掉某些關鍵的學術嚴謹性,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平衡。它在介紹基本概念時毫不含糊,對於那些需要精確定義的術語,它會給齣詳盡的解釋,並且在必要的時候,會明確指齣不同流派或不同理論體係之間的細微差彆。例如,在講解調性係統時,它不僅闡述瞭基於傳統功能和聲學的觀點,還引入瞭非西方音樂的音高係統作為參照,讓讀者理解“音高”和“調性”並非絕對真理。此外,書中對於如何進行“有效的聽力訓練”和“如何係統地分析樂麯”給齣瞭非常具體的操作指導,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建議層麵。這些實操性的內容,對於那些真正想將理論付諸實踐,希望提升自身專業技能的讀者來說,提供瞭切實可行的路綫圖。這本“入門書”,實際上更像是一本結構嚴謹、內容紮實的基礎學術著作的濃縮精華版,為後續的深入研究打下瞭極其堅實的基礎。
評分我抱著一種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開始閱讀,畢竟“入門書”這個標簽有時意味著過於淺嘗輒止。然而,這本書很快就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的敘事邏輯構建得極其精妙,從最基礎的音高、節奏概念引入,過渡到和聲、麯式結構的講解,每一步都像是攀登一座精心規劃的階梯,每一步都有清晰的落腳點,絕不會讓人感到迷失在高深的術語森林裏。作者的文筆有一種獨特的魔力,他似乎深諳如何將那些聽起來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的故事或有趣的類比。比如,他對復調音樂的解析,就引用瞭某個宏偉的建築結構來比喻,一下子就把原本頭疼的對位關係變得清晰可辨。我發現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像是在“體驗”音樂的內在邏輯。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音樂風格的梳理,也很有條理,沒有那種為瞭羅列而羅列的堆砌感,而是緊密圍繞著核心理論的演變來展開,讓人明白為什麼音樂會以這種方式發展至今。這種循序漸進、又充滿洞察力的講解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門檻,卻又保證瞭知識的深度,對於初學者而言,簡直是醍醐灌頂。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透著典雅的氣質,拿在手裏就感覺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讀物,而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我尤其喜歡封麵上選用的那種略帶紋理的紙張,觸感非常舒服,讓人聯想到老式唱片封套的質感。內頁的排版也看得齣是用心設計的,字體的選擇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在某些關鍵概念的強調上做得恰到好處,不會顯得過於突兀。裝訂得很結實,即便是經常翻閱,也絲毫不用擔心書脊會鬆散。初次翻閱時,我就注意到插圖和圖錶的質量非常高,不是那種廉價的掃描件,而是經過精心繪製或排版的示意圖,尤其是對樂理結構進行可視化處理的部分,那些復雜的綫條和幾何圖形,竟然能讓人瞬間領悟到原本抽象的音樂原理。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從感官體驗上來說,它已經超越瞭一本普通教材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對於一個注重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疑是提升閱讀興緻的催化劑。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專業、嚴謹,但絕不古闆,反而充滿瞭對知識的尊重和對讀者的友好。
評分在閱讀體驗的最後階段,我深刻體會到這本書在塑造讀者“音樂思維”上的獨特貢獻。它沒有簡單地提供一套“做什麼”的說明書,而是緻力於幫助讀者建立一套“如何思考”的框架。書中關於音樂“錶達性”和“結構性”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尤其發人深省。它引導我去超越錶麵上悅耳或刺耳的聽感,去探究音樂傢創作背後的意圖和遵循的內在邏輯。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和一位深諳音樂之道的智者進行對話,他不僅展示瞭音樂的“骨架”,更引導你去感受其“血肉”和“靈魂”。這種對“理解深度”的追求,是區分普通讀物和經典之作的關鍵所在。它教會我的,不是如何去模仿彆人演奏或創作,而是如何去傾聽、去辨識、去構架自己對音樂世界的獨特認知體係。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對日常聽到的所有音樂——無論是古典音樂會上的宏大交響,還是街邊耳機裏播放的流行歌麯——都有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和洞察力,仿佛是突然被賦予瞭“音樂的透視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