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张文炳宗师传授杨式内传太极拳小快式-(叁)-附DVD | 作者 | 蒋林,张汉文 |
| 定价 | 27.00元 | 出版社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00943211 | 出版日期 | 2013-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322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蒋林,1945年生于天津武清县。出生武术世家,7岁从家叔始学通背拳,14岁入选北京市业余体校从王茂林老师学中国式摔跤,后正式拜摔跤健将朱友山为师,继续学练中国式摔跤,曾入选北京市通州区代表队,多次取得市级比赛的成绩。1964年作者师从张文炳(字虎臣)先生习杨式内传太极拳械,至1970年正式成为张文炳先生的登堂入室弟子,是杨式内传太极拳第五代主要传人。1982年应北京市通州区体委之邀,任区太极拳培训班教练,培养出太极拳辅导员近百人,并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太极拳辅导员。1995年应聘任北京腾龙武术学校教练,培养出多名武术人才,在市级武术比赛中取得前六名的成绩,其中卢占国、王非在全国和北京市武术比赛中,取得拳术、器械、对练的名。现任北京市武术协会杨式太极拳研究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团结湖培训中心副主任、澳大利亚少林禅武学会总会顾问。张汉文,1940年生,曾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武术协会三皇炮捶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澳大利亚少林禅武学会总会顾问。中国武术七段。作者自幼习武,1954年拜“京都会友镖局”武术家“大枪董英俊”先生为师,习练三皇炮捶拳械,是此拳种的第七代主要传人。1957年拜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名家崔立志(字毅士)先生为师,习杨式大架太极拳;此后有缘又拜在杨式内传太极拳第四代宗师张文炳(字虎臣)先生门下,深研杨式内传太极拳之奥妙,成为杨式内传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此外,曾得授武术家吴斌楼,查拳大师常振芳,三皇炮捶大师袁敬泉、段庶卿、张庆云和中医、武术大师欧锡九等诸位老师的指导和教诲,功底颇深。 |
| 目录 | |
| 一、一代宗师张文炳先生与杨式内传太极拳 |
| 编辑推荐 | |
| 《杨式内传太极拳小快式(张文炳宗师传授3)》介绍的杨式内传太极拳小快式,是蒋林、张汉文先生的恩师张文炳(字虎臣)先生所传。小快式是杨式太极拳体系中的高级功法,为实用拳架,世传稀少,可谓是杨式太极拳中的珍品,多年来未曾泄世,知其全貌者更少。蒋林、汉文先生将所学原原本本地奉献给读者。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对不同流派之间的技术差异感到好奇,这本书在对比和阐述杨式内传太极拳的独特性时,处理得非常得体。它没有陷入门户之见或相互贬低的俗套,而是聚焦于“如何从根本上实现技术的差异化”。作者通过对劲力转换路径的几何学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小快式在保持杨家主体框架下的速度优势和瞬间爆发力的奥秘。这种严谨的技术拆解,配上附带的辅助材料(我指的是那些图示和视频中的关键帧处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量化的参照系。它不是简单地说“我们家的好”,而是展示了“我们的结构决定了它能产生特定的效果”。对于那些想深入研究太极拳技术体系演变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维度。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在武术圈子里摸爬滚打的人,我深知“传授”的难度,尤其是在这种文字媒介中。很多秘诀和口诀,一经文字固化,灵性便会大打折扣。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作者似乎找到了一种平衡点:既保留了传统口诀的韵味和神秘感,又用现代的语言体系进行了必要的“翻译”和补充说明,使得这些看似高深的理论能够被不同层次的习练者所接受和吸收。它不像某些武术书籍那样,只有寥寥数语,让人如坠五里雾中;也不像某些过于现代化的教材那样,把所有东西都“科学化”得失去了味道。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能够焕发出实用的光彩,让人读完后不仅心悦诚服,更生出一种精进的渴望。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极其凝练,用词考究,有时候甚至带着一种文言的古朴感,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琢磨,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宝藏。我发现作者在描述动作要领时,很少使用过于直白的指令,而是倾向于描绘一种“状态”或者“感觉”。比如,他描述“起势”时,不是说“手抬多高”,而是说“如登高望远,心神与天地共呼吸”。这种表达方式迫使读者必须沉下心来,通过自身的体悟去解码这些描述,而不是机械地复制动作。这种“引导式教学”的哲学,体现了作者对传武精髓的深刻理解——武术的精髓在于“悟”,而非“抄”。我花了大量时间对着镜子,尝试捕捉那种作者文字中所描绘的“若即若离”的劲路感,这种探索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训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字体,一股古典韵味扑面而来,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阅读体验极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无论是文字间距还是行距的把握,都透着一股行家的严谨。尤其是那些理论阐述的部分,作者很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典故和前辈高人的只言片语,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字突然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精髓。我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武术教学书籍,更像是一部流传有序的武学经典重现,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已经是一种享受。对于一个追求阅读仪式感的习武者来说,光是这本书的“颜值”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更别提它承载的那些深厚内涵了。
评分我对武术理论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表层的“形”的模仿阶段,总觉得那些高深莫测的“意”和“气”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玄学。然而,读完这本书的引言和前几章的理论梳理后,我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作者没有急于展示招式,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太极拳哲学的核心——如何将天地之理融入个体运转之中。他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抽象的术语,比如“掤劲”和“捋劲”的内在机理,用现代的物理学概念和中医经络理论进行了交叉印证,说服力极强。最让我醍醐灌顶的是关于“松柔”的论述,它不再是简单的肌肉放松,而是上升到了对神经系统和意识控制的探讨。这套论述体系的完整性,让我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通往更高层次武学理解的钥匙,不再是盲人摸象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