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空手道
定价:48.00元
作者:丁传伟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4426163
字数:
页码:2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空手道主要是以空手和赤足进行搏击格斗,其基本原则是将自己的身体磨练成有效武器,把握时机对敌人的攻防进行有效的防御和还击。空手道含有竞技、健身和人格修养等价值。空手道运动以“型”(套路)和组手对抗即“寸止”(即在击打对手时留有一寸距离停住)为主的竞技表现形式,充分展示空手道的魅力。
《空手道》作者是丁传伟,他是全国武术冠军,运动健将,国家裁判,北京武术协会委员,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协会秘书长。作者根据相应理论知识,结合自身经验通过空手道概述、型、组手、空手道教学和空手道竞赛这几方面阐述了这项运动的基本知识。
目录
章 空手道概述
节 空手道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空手道的流派分类及特点
第三节 空手道的礼仪
第四节 空手道的服饰与护具
第五节 空手道段位标准及晋级
第二章 型
节 型的概述
第二节 松涛流指定型
第三节 刚柔流指定型
第四节 糸东流指定型
第五节 和道流指定型
第三章 组手
节 组手的概述
第二节 组手基本站姿
第三节 组手的步法和练习
第四节 组手拳的技术
第五节 腿的技术
第六节 摔法
第七节 实战组合技术
第四章 空手道教学
节 空手道教学原则
第二节 空手道教学特点
第三节 空手道教学法
第四节 型的教学
第五节 组手的教学
第五章 空手道竞赛
节 空手道的竞赛组织
第二节 空手道竞赛的编排
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具有极其强大的感染力,尤其是在探讨“武德”和“责任”的部分。作者用近乎宗教布道般的激情,阐述了习武者对社会、对自身所应承担的义务。这种道德层面的拔高,让我深受触动,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练习的初衷,是否过于关注表面的力量展示。书的后半部分,大量引用了古代哲学家的观点来佐证其武学理念,比如对“无为而治”在攻防策略中的体现,这种跨学科的引用使得全书的立意显得非常高远和宏大。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具体操作层面的描述少之又少,仿佛一旦提及具体的发力方式,就会玷污了这种高尚的理念。读完之后,我感觉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洗礼,但如果让我立刻站起来做一套规范的套路,我发现自己依然需要参考其他更具实践性的资料来弥补知识上的空白。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精神觉醒的邀请函,而非一份操作说明书。
评分初读此书,我几乎立刻放弃了寻找任何可以立即在道场上使用的技巧说明。这本书的结构非常跳跃,更像是一系列散文和札记的集合,而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程。每一章似乎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道”的概念展开,比如“不动心”、“一击必杀的非物理性”等等,但这些概念的阐述非常抽象,充满了比喻和象征性的语言。我尤其注意到其中一章专门讨论了色彩在古代礼仪中的象征意义,这部分内容与武术的直接关联性显得非常模糊,除非你接受作者提出的,色彩能影响习武者的“气场”的理论。语言风格是那种老派学者的风格,句式冗长,偶尔还会出现一些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的古雅词汇,读起来需要频繁地查阅工具书。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古代东方精英阶层思维模式的窗口,但对于一个只想学习如何有效地格挡和踢击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漫长而略显晦涩的精神漫游。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极具收藏价值,纸张的质感厚实,油墨散发着一种陈年的香气,印刷的字体选择也偏向于传统书法风格,这无疑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然而,内容上,它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口述历史”的痕迹。很多段落读起来像是某位长者在深夜里,伴着昏黄的灯光,向后辈讲述家族的往事和一些不便外传的“秘密心法”。叙事中充满了“我师父的师父曾说……”这样的句式,充满了轶事和传说,缺乏现代学术研究所要求的严谨性和交叉验证。有一部分章节专门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流派之间的恩怨情仇,这些八卦性质的内容虽然引人入胜,但对于构建一个清晰的武术体系来说,帮助甚微。它更像是一部优秀的民间传说集,而非一本严谨的技艺手册,充满了地方色彩和个人情感的投射。
评分这本厚重的精装书,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侧重于技法演示的图册,毕竟书名给人的联想多是关于身体对抗和招式分解。然而,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却是大量手绘的、充满古典意蕴的插图,描绘的不是拳架,而是早期琉球社会的生活场景,以及一些与宗教、哲学相关的符号。文字部分更是大量篇幅用于探讨“理合”与“心法”的内在逻辑,深入挖掘了文化背景如何形塑了这种武术的哲学内核。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思辨性,他似乎更关心的是“为什么打”而不是“怎么打”。书中引用的古籍文献之多,让人不得不佩服其研究的深度。它更像是一部探讨东方智慧的文化人类学著作,而非一本纯粹的武术指南。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叙事节奏,它要求读者摒弃对“实战”的功利性期待,转而沉浸于一种历史的、哲学的沉思之中。这种视角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它拓宽了我对武术概念的理解边界,让我认识到其背后承载的文化重量远超乎我的想象。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将重点完全放在了“精神传承”的维度上,几乎刻意回避了任何具象的、可量化的训练方法。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重心转移或者呼吸控制的科学性分析,但书中提供的指导更多是冥想式的。例如,在描述一次重要的“内观”练习时,作者花费了十页篇幅来描述日出时分光线穿过竹林的景象,以及这种景象如何帮助修行者达到“空”的境界。虽然这种文学性的描绘非常优美,但对于想要建立扎实身体基础的我来说,这种阅读体验无疑是令人沮丧的。它更像是一部充满禅意的散文诗集,而不是一本教科书。我甚至怀疑,这本书是否真的面向了所有级别的练习者,或者它其实是写给那些已经达到了极高境界,开始寻求理论升华的“大师”们阅读的。它挑战了我对“武术书籍”的传统定义,让我开始思考知识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