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改革開放實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
定價:30.00元
售價:11.1元,便宜18.9元,摺扣37
作者:於洪生,繆開金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010087375
字數:220000
頁碼:23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浦東乾部學院是一所*乾部教育院校,是由中央組織部管理的中央直屬事業單位,地處上海市浦東新區。2003年開始創建,2005年3月正式開學,上海市委、市對於學院的建設和發展給予瞭大力支持。學院按照*提齣的“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基本國情教育的基地、提高領導乾部素質和本領的熔爐以及開展國際培訓交流閤作的窗口”、“聯係實際創新路、加強培訓求實效”的辦學要求,緊緊圍繞黨和國傢的工作大局,依托長三角地區豐富的革命傳統資源和現代化建設實踐資源,把黨性修養與能力培養、理論培訓和實踐體驗相結閤,緊扣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和乾部工作的實際需要,著力推進自主選學製、課程更新製、案例教學製、社會師資製建設,著力提高培訓質量,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走齣瞭一條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培訓新路,從而在*乾部教育培訓格局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得到廣大乾部的好評和社會的廣泛認可。
目錄
關於改革開放30年根本曆史經驗的幾點思考 鄭必堅
改革開放的曆程與思考 章百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新探索 程恩富
在新的曆史起點和理論高度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 奚潔人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李忠傑
中國經濟60年道路模式與發展 汪同三
的曆史地位和理論貢獻 李君如
勇於改革創新堅持求真務實 江金權
世界現代化進程的思考與啓示 錢乘旦
作者介紹
“改革開放30年的根本曆史經驗是解放思想、解放生産力。” ——鄭必堅 於2008年9月8日在“中浦講壇”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齣的重要的決策是把黨和國傢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意味著我國的改革必然從經濟領域著手、
文摘
序言
閱讀過程中,我被書中那種樸實而又深刻的筆觸深深打動。它沒有采用那種空泛的、過於宏大的口號式語言,而是專注於挖掘那些在實踐一綫摸爬滾打齣來的經驗與教訓。書中的許多論述,都建立在對具體曆史場景的細緻描摹之上,仿佛能讓人親眼目睹那些決策者們在關鍵時刻是如何權衡利弊、作齣取捨的。這種“從泥土中長齣的理論”的質感,使得書中的觀點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說服力,而非是高高在上的理論推演。它不僅在講述“發生瞭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以及“這意味著什麼”,這種追問本質的精神,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一般的曆史記錄。對於任何希望理解中國當代發展模式內在邏輯的人來說,這種基於實踐的論證方式是無可替代的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的色調和恰到好處的留白,透著一股學者的嚴謹與對曆史的敬畏感。我最初被它吸引,是因為封麵設計上那種略帶年代感的字體選擇,仿佛一下子把我帶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翻開扉頁,那種紙張的質感也十分考究,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過於疲憊。而且,這本書的排版布局非常閤理,字裏行間留齣的空白恰到好處,使得那些復雜的理論闡述和艱深的案例分析,在視覺上得到瞭很好的緩衝和梳理。整體來看,從觸感到視覺,這本書在齣版工藝上體現齣一種對知識的尊重,這對於一本探討重大曆史進程和理論構建的著作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門麵功夫。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不是一本可以輕易翻閱的快餐讀物,而是一部需要靜心品味的學術力作,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分量與內涵。這種對細節的把控,無疑提升瞭閱讀體驗的層次。
評分我必須提及作者在引用和交叉參照其他學術觀點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遊刃有餘的學術素養。這本書的注釋和參考文獻部分,本身就是一本小型導讀。它並非簡單地堆砌文獻,而是巧妙地將不同學派、不同時期的觀點穿插進論述的主體結構中,形成一種多維度的對話感。這種處理方式使得讀者在閱讀核心論點時,不會感到孤立,而是能清晰地看到這些理論是如何在學界內部不斷被審視、修正和強化的。更難得的是,作者在吸收和整閤這些多元聲音的同時,始終保持瞭自己清晰而獨立的學術立場,既不盲從權威,也不輕易否定前人成果,這體現瞭一種成熟的、經得起推敲的學術態度。這種在復雜學術光譜中精準定位和闡釋的能力,是其最值得稱道之處。
評分這本書的邏輯構建和章節間的過渡處理得非常巧妙,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敘事結構。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復雜的主題,從宏觀的時代背景切入,逐步聚焦到微觀的政策細節,再上升到理論體係的提煉與完善,整個過程一氣嗬成,毫無滯澀之感。我特彆欣賞它在梳理曆史脈絡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清晰的層次感,每當我覺得某個理論分支似乎有些晦澀難懂時,緊接著的下一段內容往往就能用一個生動的實踐案例將其徹底闡明,這種“理論—實踐—理論深化”的閉環設計,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尤其是在處理那些相互交織、容易混淆的曆史事件和理論演變時,作者運用瞭大量的圖錶和對比分析,使得原本盤根錯節的關係變得井井有條,讓人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依然能抓住主綫,體現齣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和高超的駕馭文字的能力。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探討理論體係的“開放性”和“未來走嚮”時所流露齣的那種審慎的樂觀主義。它沒有把既有的成就描繪成一個完美無缺的終點,而是將其視為一個仍在持續迭代和自我修正的過程。在結尾部分,作者對於未來可能麵臨的挑戰以及理論體係如何應對新時代問題的探討,顯得尤為真誠和富有遠見。它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提齣瞭更具啓發性的思考方嚮,引導讀者跳齣既有的框架去構想更遠的未來。這種既立足當下曆史的高度,又仰望未來發展方嚮的敘事策略,使得整本書的格局豁然開朗,讓人在閤上書捲後,仍久久不能平靜,並激發瞭對後續發展繼續關注的強烈願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