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伦理学
  • 形而上学
  • 道德哲学
  • 康德
  • 理性主义
  • 先验哲学
  • 道德基础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批判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3561
商品编码:29657874780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作  者:(德)康德(Immanuel Kant) 著;杨云飞 译;邓晓芒 校 定  价:16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7月01日 页  数:150 装  帧:平装 ISBN:9787010123561 前言
 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
第二章 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意志自律作为德性的至上原则
意志他律作为德性的一切不真实的原则之根源
由他律的这一被假定的基本概念对一切可能的德性
原则加以划分
第三章 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自由概念是解释意志自律的钥匙
自由必须被预设为一切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属性
论依附于德性之各种理念的关切
一种定言命令如何可能?
论一切实践哲学的界限
总评
德汉术语索引
附录
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

内容简介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出版于1785年,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系统地展示了康德如何从一般的道德常识中挖掘出道德性的优选原则,并对道德法则与自由意志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澄清。在本书中,康德详尽地阐释了“出于义务而行动”的道德价值,强调从动机和形式方面理解行动的道德性,这为义务论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论题定言命令,也是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充分的讨论。在康德表述定言命令的诸公式中,普遍法则公式提供了检验行动是否符合道德要求的基本标准;“人是目的”这一命题作为人性公式的凝练表达,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道德箴言;自律公式则将道德的根据置于理性的主体自身,这被很多学者视为道德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篇幅虽短,却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现代哲学家将本书看作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相提并论的伟大经典。 (德)康德(Immanuel Kant) 著;杨云飞 译;邓晓芒 校 康德(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79岁),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人,作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杨云飞,浙江湖州人,2000年在兰州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2003年与2006年在武汉大学分别取得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2006年7月起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任教至今。201O年春赴牛津大学短期学习,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由美国坦普顿基金会(John Templeton Foundation)资助在耶鲁大学从事访问研究。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部重塑我们理解道德本质的开创性著作 在人类思想的宏伟殿堂中,总有一些著作如同耀眼的星辰,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颠覆性的洞见,照亮了探索的道路,引领着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走向新的高度。《道德形而上学奠基》(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正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并非一本描绘道德故事的书,也不是一本罗列道德规范的清单,而是一次深刻而系统的哲学探究,致力于挖掘道德的根基,探寻道德之所以可能,以及其必然性的形而上学前提。 本书的作者,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是启蒙时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体系以其严谨的逻辑、深刻的洞察以及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无限信心而著称。《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的奠基之作,它的出现,标志着西方道德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它之前,关于道德的讨论往往围绕着经验、情感、功利或者神圣的命令展开,这些讨论虽然各自有其价值,但往往难以建立起普遍而必然的道德律令。康德则试图超越这一切,从纯粹的理性自身出发,去寻找一个不依赖于任何经验事实、不受到任何偶然因素影响的道德基础。 一场理性在道德领域的自觉革命 康德深信,人类作为理性存在者,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拥有运用理性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认识世界,更体现在指导自身的行为。他认为,如果道德律令真的能够成为我们行动的根本准则,那么它必定要源自理性本身,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这意味着,任何道德的判断和义务,都必须能够被所有理性存在者所普遍接受,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效。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核心任务,便是要揭示这种源自理性的道德律令。康德将这一探索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章:从通俗的道德认知走向哲学的道德认识 康德并没有直接抛出高深的哲学概念,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普遍的道德观念出发。他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好意”、“责任”这些词汇。然而,对于“好意”的真正含义,我们往往认识不清。一个善意的意图,即使未能达成预期的结果,本身仍然是值得称赞的,这是因为它的价值并非来自于它所产生的影响,而是来自于它本身。相反,如果一个人所做的事情,虽然表面上符合道德,但其动机却是自私的、不真诚的,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被认为是真正道德的。 康德在此引入了“善良意志”(good will)的概念。他认为,世间可以想象的,甚至是在非分之想的,除了善良意志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被认为是“善的”。智慧、勇气、节制等才能固然是好的,但如果它们被一个不怀好意的意志所利用,反而可能变得非常糟糕。因此,善良意志是所有其他善的根基,它的价值是无条件的,是自身存在的价值,而非外在结果的价值。 随后,康德进一步区分了“遵照义务”(in conformity with duty)和“出于义务”(from duty)。一个行为,可能在结果上与道德相符,但如果其背后驱动的动机是自爱、同情或者其他非纯粹的理性情感,那么这个行为就仅仅是“遵照义务”,而非“出于义务”。只有当一个行为完全是出于对道德法则的尊重而产生,我们才能说这个行为是真正道德的。例如,一个商人诚实地对待顾客,并非因为他喜欢诚实,而是因为他认为诚实是经营的准则,是必须遵守的,那么他的诚实才是出于义务。 第二章:从经验推导走向形而上学的必然性 在确立了善良意志和出于义务的重要性后,康德开始深入探究,这种“出于义务”的道德,究竟遵循着什么样的普遍法则。他意识到,经验中的道德行为总是充满偶然性和变化,我们无法从中找到普遍有效的道德准则。因此,他认为道德的根基必须在“先验的”(a priori)领域,即在纯粹的理性中寻找。 康德在此提出了“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概念。他认为,道德律令必须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它适用于所有理性存在者,不受任何个人偏好、情感或目的的影响。与此相对的是“假言命令”(hypothetical imperative),它指向特定的目的,例如“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你就必须学习医学”。假言命令是条件性的,而道德律令则是无条件的。 康德提出了绝对命令的几个重要公式,其中最核心的便是: 普遍法则公式: “要如此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在任何时候,同时能够成为一个普遍立法的原则。” (Act only according to that maxim whereby you can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should become a universal law.) 这意味着,在我们决定采取某个行动之前,应该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遵循这个行为准则,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如果这个准则会导致矛盾或者破坏了理性存在者的尊严,那么这个行动就是不道德的。例如,如果你想做出虚假承诺,那么你就应该问自己,如果所有人都可以随意做出虚假承诺,那么承诺本身还有意义吗?显然,这会破坏信任,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所以虚假承诺是不道德的。 人性目的公式: “要如此行动,使得你对待人性,无论是你自身中的人性,还是任何他人的,永远同时当作目的,绝不仅仅当作手段。” (Act in such a way that you treat humanity, whether in your own person or in the person of any other, never merely as a means to an end, but always at the same time as an end.) 这个公式强调了理性存在者自身的价值。我们不能仅仅把他人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也不能仅仅利用自己的理性来为达到某些非理性目的服务。每个理性存在者本身就具有无上的价值,应该受到尊重。 康德认为,只有遵循这些绝对命令的行动,才是真正道德的。这些命令并非来自外部的权威,而是源于我们自身理性作为立法者的内在要求。 第三章:从形而上学到道德的可能性 在确立了道德律令的形式之后,康德进一步探讨了道德何以可能,以及我们为何要遵守道德律令的问题。他承认,我们无法通过经验证明道德律令的客观有效性,但作为理性存在者,我们无法摆脱对道德的认知和要求。 康德将我们置于一个“两个世界”的视角中。一方面,我们是自然世界中的现象,受因果律的支配,受经验和感官的限制。另一方面,我们也是“自在之物”(noumenal self)的世界中的一部分,这个世界是我们纯粹理性的领域,在这里,我们是自由的,能够自立法则。 自由是道德的基石。康德认为,正是因为我们是自由的,能够超越自然的因果链条,做出自主的选择,所以我们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需要遵循道德律令。这种自由并非无政府状态下的随心所欲,而是理性自由,即根据自己理性所认识到的法则来行动的能力。 我们之所以遵守道德律令,并非因为害怕惩罚或期待奖赏,而是因为我们作为理性存在者,认识到道德律令是理性自身的命令,是我们的自由意志的体现。遵守道德,就是实现我们作为理性存在的真正本质,就是尊重我们自身和他人作为理性目的的尊严。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意义与影响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彻底改变了我们理解道德的方式。 理性主义的胜利: 康德将道德的根基从经验、情感、宗教等领域,牢牢地建立在纯粹理性的基础上,确立了理性在道德认识中的核心地位。 普遍主义的典范: 他提出的绝对命令,提供了一个检验道德行为普遍性的标准,避免了道德相对主义的泥潭。 义务论的基石: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义务论(deontology)的代表,它强调行为的道德性在于其遵循的法则,而非其结果,这与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权理念的先声: “人性目的公式”对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的强调,为后来的启蒙思想家和人权理论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阅读《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并非易事。康德的语言严谨而富有哲学深度,需要读者付出耐心和思考。然而,一旦我们克服了初期的挑战,便能窥见其中蕴含的智慧的光芒。它引导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动机,认识到理性在道德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并最终帮助我们理解,何为真正的道德,何为我们作为理性存在者的最高使命。这本书不仅仅是哲学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对每一个寻求理解道德本质的人的深刻邀请,一场关于理性与自由的伟大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承认,《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确实是需要一些耐心和专注的。康德的论证方式,如同精密的仪器,一步步地构建起他宏大的哲学体系。我第一次阅读时,很多地方都觉得云里雾里,需要反复推敲,甚至需要查阅一些辅助材料才能勉强跟上他的思路。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了这种严谨背后所蕴含的强大力量。他对于“义务”概念的阐释,可以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他将道德的根源从一切外在的、经验的因素中剥离出来,强调道德的价值在于行为本身是否符合理性法则,而不在于其能否带来快乐、幸福,或者是否能赢得他人的赞赏。这种“为道德而道德”的观点,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追求“好结果”的思维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开始反思,我们很多时候所做的“好事”,其动机究竟是什么?是为了赢得他人的好感?是为了避免内心的谴责?还是仅仅因为“应该”这样做?康德提醒我们,真正的道德行为,其动机应该是纯粹的,是出于对道德法则本身的尊重,即“义务”。这种对动机的纯粹性要求,无疑是极高的,但也正是这种高要求,才使得道德具有了普遍性和绝对性。这本书让我明白,道德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一种由理性所决定的必然。它不取决于我们的情感,不取决于我们的欲望,而取决于我们的理性判断。这种对理性主体的强调,也让我对自身的责任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我之前对道德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文化、家庭教育以及个人经验的影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相对性。我总觉得,在不同的情况下,道德的标准也应该有所调整,否则就会显得过于刻板和不近人情。然而,康德在这本书中,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他试图建立一个超越经验、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而必然的道德体系。他提出的“定言命令”的几个公式,特别是“你的行为准则,应该永远是这样一种原则,它同时也能够成为一个普遍立法的原则”,这句话犹如一道闪电,击中了我的思维盲区。我开始思考,我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其背后的准则,是否能够被所有人普遍接受?如果每个人都按照我这个准则行事,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这种“普遍化”的检验,让我意识到,许多我自以为是“个人选择”的行为,一旦被普遍化,就会暴露出其内在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例如,说谎。我们常常觉得,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避免更大的麻烦,说一些善意的谎言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说谎”可以成为一个普遍的立法原则,那么整个社会将如何建立信任?沟通将如何进行?通过这样的反思,我开始理解康德所追求的“理性”的威力,以及它如何能够成为道德的坚实基石。这本书的语言虽然不乏哲学特有的严谨和抽象,但其所蕴含的思想深度,足以让任何一个认真对待道德问题的人,都为之深深着迷。

评分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这本书,我最初的印象是它可能会充斥着艰深晦涩的学术术语,难以理解。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康德的文字虽然严谨,但其逻辑推理的过程却异常清晰,仿佛在为我搭建一座通往道德真理的阶梯。他对于“善良意志”的定义,以及其在道德价值中的核心地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个人做了好事,能够带来积极的结果,那就是一个好人。但康德却指出,即使好人最终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甚至遭遇不幸,他的善良意志本身,就足以使其成为道德上值得称赞的存在。反之,一个行为最终带来了好的结果,但其动机却是出于自私、贪婪或者恐惧,那么这个行为就不能被视为真正道德的。这种将道德的评价标准从“结果”转向“动机”的观点,让我对“道德”的理解进行了重塑。他对于“义务”概念的阐释,更是将这种动机的纯粹性推向了极致。他区分了“符合义务”的行为和“出于义务”的行为,后者才真正具有道德价值。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为了避免惩罚,或者为了获得奖励,而去遵守道德规则。我们必须是因为“应该”这样做,是因为尊重道德法则本身,而去行动。这种对理性主体的绝对肯定,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否真正地在行使我的理性能力,而不是被外在的诱惑或压力所左右。

评分

通读《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康德将道德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度。他不是在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人”,而是在探索“道德”本身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他提出的“善良意志”是唯一无条件的善,这一观点,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将善与幸福、利益、成功等联系起来的观念。我开始反思,我所追求的“善”,是否真的纯粹?是否真的不附带任何条件?康德的论证,严谨得如同数学证明,一步步将我们引向“义务”的概念。他强调,只有当我们的行为是出于对道德法则的尊重,即“出于义务”,它才真正具有道德价值。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某种行为看起来“不错”,或者能够带来某种好处,就认为它是道德的。真正的道德,应该是源于一种内在的、理性的必然性,一种对普遍法则的自觉遵循。这种将道德根基置于理性王国,而非经验世界的做法,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要求我们超越个人情感、社会习俗和功利计算,去发现并遵循那普遍而必然的道德律令。这本书,让我对“自由”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个理性存在的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能够自觉地遵循由自身理性所确立的道德法则。而这种遵循,正是我们作为理性存在的责任所在。

评分

这本《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读后感,与其说是“读后感”,倒不如说是一种震撼和沉思的记录。最初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抱持着能有多么深刻的洞见,只是出于对“形而上学”和“道德”这两个词汇结合的好奇。然而,伊曼努尔·康德的文字,以一种近乎严谨的数学公式般的逻辑,一点点剥开了我固有的道德认知。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从最根本的“为什么”出发,探讨道德的可能性和基础。这本书的开篇,那种对理性、对普遍必然性的不懈追求,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他反复强调,真正的道德律令必须是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说,它不应该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改变,而是超越一切经验的限制。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各种情境的特殊性而做出一些“变通”,但康德却像一位冷峻的法官,将所有这些“变通”的理由都逐一排除,只留下纯粹的、独立的理性。他提出的“定言命令”的概念,更是颠覆了我以往对道德的理解。我一直以为,道德的驱动力来自于某种结果,比如做好事能得到好报,或者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但康德告诉我们,道德的价值不在于其结果,而在于其意图,在于我们遵循道德法则的“意志”本身。这种将道德的根基从经验世界抽离,将其安放在纯粹理性的王国,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哲学探索,也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考。这本书不是一本读起来轻松愉悦的小说,它需要你全神贯注,需要你不断地在字里行间寻找逻辑的线索。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才让我在每一次的解读中,都仿佛能窥见哲学深邃的殿堂。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我对康德的哲学,特别是他的形而上学部分,一直以来都觉得是高不可攀的学术巨著,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论证。然而,这本书的标题“奠基”二字,又似乎暗示着它可能是理解康德思想的一个入口。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开始阅读,结果出乎意料。康德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些令人望而却步的概念,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他的道德哲学世界。他首先探讨的是“善良意志”的重要性,这是他在全书中反复强调的核心。他认为,世间任何事物,无论是在我们眼中多么美好,或者通过努力可以变得多么有益,如果不是以一个善良的意志为前提,都不能被认为是真正无条件的善。这种观点,对于习惯于从功利角度衡量事物价值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我们常常会评价一个人是否“有用”,是否“成功”,但康德却将目光聚焦在“意志”本身,一种不以任何外部条件为转移的、纯粹的善。他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分析,区分了“有利的”和“善的”,以及“符合义务的”和“出于义务的”。后一个区分尤其让我感到醍醐灌顶。我们很多时候的行为,看起来似乎是符合道德的,但其动机却可能是出于恐惧、虚荣,甚至是功利计算。康德认为,只有当我们的行为是出于对道德法则的尊重,即“出于义务”时,它才真正具有道德价值。这种纯粹的动机论,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很多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也让我对“道德”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流于表面的行为准则,而是发自内心的理性选择。

评分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与其说是启迪,不如说是一种“颠覆”。我一直认为,道德的判断标准是相对的,会随着社会文化、时代背景、个人情况的不同而变化。然而,康德在这本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普遍必然性”的道德律令。他认为,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是适用于所有理性存在者,不受任何个人偏好、情感波动或情境差异的影响。这一点,通过他对“定言命令”的阐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反复强调,我们必须以一种能够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就像一个无形的“理性过滤器”,将所有基于个人私利、情感冲动或者偶然性事件的行为准则,都一一筛除,只留下那些能够经受住普遍化检验的、纯粹的理性原则。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习惯于在复杂现实中寻求“变通”的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解放。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谓的“现实考量”,很多时候只是在为我们不愿遵循道德法则寻找借口。康德的哲学,为我提供了一种摆脱主观性束缚,追求客观、普遍道德的途径。他的论证过程严谨而深刻,虽然阅读起来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最终的收获是巨大的,它让我看到了道德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基于理性、独立自主的可能性。

评分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这本书,如同一位严厉的老师,不断地拷问着我习以为常的道德观念。我一直以为,道德就是一套社会规范,是我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共同遵守的规则,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社会更和谐,让个体获得幸福。然而,康德在这本书中,将道德的根基,从社会、从经验、甚至从人类的情感中抽离出来,将其安放在了纯粹理性的王国。他关于“定言命令”的论述,特别是“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无疑问地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一句,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它们是否能够经得起普遍化的检验?当一个人说谎,即使是善意的谎言,如果每个人都以此为准则,那么信任将荡然无存,整个社会将无法正常运转。这种基于理性的普遍化原则,剔除了所有个人化、情境化的因素,迫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独立于一切外部条件的、绝对的道德。这本书并不是在教导我们具体的道德行为,而是在探讨道德的“可能性”,以及其“基础”何在。它挑战了我以往将道德与功利、情感、习俗等混为一谈的做法,让我认识到,真正的道德,应该是纯粹的、独立的、源于我们理性能力的。这种哲学高度的纯粹性,虽然在实践中可能难以完全达到,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道德标杆,一个我们可以不断追求的目标。

评分

读完《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大扫除”。长期以来,我对道德的理解,很多时候是建立在经验和功利主义的基础上的。我倾向于认为,一个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它所带来的结果。如果一个行为能够带来快乐,减少痛苦,或者有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那么它就是道德的。然而,康德在这本书中,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这种基于结果的道德观。他强调,道德的价值不取决于行为的结果,而在于行为背后的“意志”,在于行为是否是出于对“义务”的尊重。这种将道德的根基从经验世界挪移到纯粹理性世界的做法,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哲学转折。他提出的“善良意志”是唯一无条件的善,这让我开始审视,我所追求的“善”是否真的无条件。例如,我帮助别人,是否是为了获得他人的感谢?我努力工作,是否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康德的论点是,只有当我们仅仅因为“应该”这样做,才去做某件事时,这件事才真正具有道德价值。这种对动机纯粹性的极致追求,让我看到了道德的另一种高度,一种不依赖于外部环境和个人情感的、纯粹的、内在的价值。这本书的语言虽然是哲学性的,但其核心思想却有着强大的穿透力,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一切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动机。

评分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解剖”的方式,深入探究了道德的本质。我之前对于道德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模糊的、笼统的,认为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交往中应该遵守的礼仪。然而,康德的哲学,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这样做”,而是首先探讨“道德为什么可能”,以及“道德的基础在哪里”。他将道德的根基,从一切经验性的、偶然性的事物中剥离出来,安放在了“纯粹理性”之上。这种将道德从情感、欲望、功利等一切“异质”因素中分离出来的做法,让我对“道德”的认识,变得更加纯粹和独立。他提出的“定言命令”,特别是“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无疑问地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一公式,对我来说,是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它迫使我在每一个行动之前,都进行一次“普遍化”的审视:如果我现在的行为准则可以成为一个普遍法则,那么它是否会导向矛盾,是否会破坏理性自身的存在?通过这样的审视,我开始识别出那些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或者基于特定情境的“权宜之计”,它们无法承受普遍化的考验。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一种对自身理性能力的高度信任和期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