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尚流观点:41位名人酷评中国时尚
定价:39.00元
作者:《时尚家居》杂志社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5059592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50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六年前《时尚家居》举办了届“时尚家居论坛”,各界具有意识的十位代表人物齐聚海南博鳌,富有远见的观点、饱含智慧的思想在这里碰撞交融。六年下来,从“第三种生活”到“中式的时代形象”的主题策划,让41位名家充满前瞻性的观念进入公众视野,开启了治世也是盛世的生活视角,构建出一个审思的智库,也终成就了本书的完成。
《时尚家居》不仅是一本传播家居设计理念,提供家居消费知识与资讯的杂志,更是积极推动新生活方式的杂志。我们希望通过此书,让广大读者在这个充满变化的年代体会对生活细节的把握,品味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看清生活坚守的根本。
目录
时尚有多少风景
Ⅰ 第三种生活
陈逸飞:在大视觉下构筑生活空间
张越:电视将提供什么功能?
艾未未:朴素的就是有效的
俞孔坚:从洪荒时代找回诗意的居所
三宝:除了快乐地生活还应有别的
石涛:非主流生活动机
许知远:把世界的传统变成我们的传统
潘石屹:吃饱了撑的之后做什么?
张颐武:全球化时代的日常经验
Ⅱ 身份社会 格调人群
石涛: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充实生活的价值体系
陈丹青:我们是在一片荒凉上建立格调
虹影:我们正在被符号设计着
李亦非:自由地追求,然后不后悔
石康:你能代表谁谈格调?
潘石屹:我们需要这么多标识系统吗?
高光勃:一个外来者看到的中国变化让我感动
张颐武:对差异的追求是中国今日变争匕的能量所在,但我们需要创造共享空间
Ⅲ 新人间烟火
马未都:婚姻作为一种契约应有期限
张扬:不一定非要通过婚姻组成家庭
赵赵:不纠缠是比较健康的两
蔡明:新主义是回家吃饭
麻国庆:婚姻的多样性并非代表的随意性
陈鲁豫:选择只需发生在今天
张永和:人类可能会向第四个阶段发展
艾未未:文明的进程是男女都被异化
Ⅳ 品质·生活
朱大可:上海文化和精细主义消费
张宝全:创造现代语境中的丰富性
朱伟:回到居住的本质
蔡明:高品质是企业家、消费者和商品间的良性互动
李静:按自己的心愿和性情生活才是有品质的
董豫赣: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生活标准
王澍:用手思考
Ⅴ 创意·价值
叶锦添:创意是心里面的东西
张兰:创意就是创造一种无法的主义
王中军:创意是因人而异的
王昀:创意是个人的发现
张宝全:创意是独特的感觉创造
刘索拉:创意是脑子里的一瞬间意念
吴世雄:创意是基于消费者的需要和现有资源而产生的产品、设计、策划、应用
欧宁:创意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治国大略
陈辉:创意是创造某种无法替代的价值
Ⅵ 中式的时代形象
马未都:文化消亡后新的中式将如何重生
王辉耀:中国节,文化的抓手
李少红:红楼梦,一场关于中国精致文化的示范
许知远:诚实而深沉地面对我们的现实生活
施养德:干净,中国人的基本素质
姚映佳:每个人都对自己负责
蔡明:让中国文化从部落文化变成主流文化
陈冠中:中式工艺美术现代风格的一项辩解和两项反思
刘江:中国人也应该过时尚的生活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时尚精英”这一概念的解构非常到位。通常,我们总以为这些在聚光灯下指点江山的人,观点一定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然而,在一些片段中,我捕捉到了评论者对自身身份的审视和反思,比如,对过度商业化带来的创作困境的无奈,或是对如何平衡艺术追求与市场接受度之间的挣扎。这种罕见的“去神化”处理,让这些“名人”一下子变得立体、真实起来。他们不再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在复杂利益链条中努力寻找平衡点的个体。这让读者在吸收观点时,也多了一份理解和同情,而不是单方面的评判。我特别喜欢那种带着点自嘲意味的评论,它显示出一种超越行业壁垒的幽默感,仿佛在说:“是的,我们身处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但我们依然保有清醒的目光。”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住了。《尚流观点:41位名人酷评中国时尚》——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锐气和不羁,好像能透过那些光鲜亮丽的T台,直达那些真正影响潮流走向的灵魂人物的内心深处。我本来对时尚圈的那些“大佬”们总是带着点疏离感,总觉得他们说的话多少有点故作高深,或者充满了行业术语,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这本书的“酷评”二字,让我抱有了一丝期待,希望能看到一些不加修饰、甚至可能带着点刻薄的真言。那种感觉就像是,终于有人愿意撕开华丽的包装纸,让我们看看里面那些关于审美、关于文化挪用、关于本土品牌如何突围的真实想法。我尤其好奇,在这些名人眼中,中国的“时尚”到底是个什么样貌?是紧追国际大牌的影子,还是正在酝酿着一股属于自己的独特东方力量?如果内容真能如封面所暗示的那样,充满了个性鲜明的观点碰撞,那绝对是一场思想上的盛宴,远比单纯的流行趋势报告要来得过瘾得多。
评分翻开书页,那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感”是相当强烈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挖掘那些观点背后的逻辑和时代背景,而不是仅仅罗列“张三说这个好看,李四说那个不行”的流水账。那种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时尚评论集,更像是在阅读一份份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侧影报告。毕竟,时尚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经济、是社会思潮、是青年文化最敏感的晴雨表。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位评论者对“国潮”现象的解读,有人持赞赏态度,认为这是文化自信回归的标志;但也有人提出了尖锐的质疑,担心这种热潮是否只是昙花一现的民族情绪消费。这种多角度、甚至相互矛盾的视角,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强迫读者跳出自己固有的舒适区,去审视和辨析,哪些是真正的审美迭代,哪些可能只是资本的推动或短暂的狂欢。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的消费习惯,思考我追逐的潮流,到底有多少是出于本心,又有多少是环境强加的“应该”。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具穿透力的视角来观察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它不是教你如何穿衣打扮的实用指南,而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时尚产业在快速发展中所经历的阵痛、兴奋与迷茫。我发现自己读完一些篇章后,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盯着窗外的人群或橱窗,重新审视那些被贴上“流行”标签的事物。这种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转变,是这本书给予我最大的收获。它成功地将一个原本可能显得有些肤浅的领域,提升到了文化和社会观察的高度。如果说时尚是时代的镜子,那么这本书就是打磨这面镜子的人们,对镜中影像的犀利解读,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颇具匠心,虽然我不是专门研究装帧艺术的,但不得不说,它给人的整体感觉非常“对味”。它没有那种传统行业书籍的沉闷和教条感,反而透着一股子当代艺术展览的克制与张扬并存的美学。我猜测,编辑团队在选择引入哪些名人的观点时,也一定进行了一番精心挑选,确保了声音来源的多元化——从资深媒体人到新锐设计师,从圈内观察家到跨界艺术家,这种覆盖面极广的意见集合,保证了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对我这个圈外人来说,很多评论家的名字我可能不太熟悉,但他们提出的观点,比如关于“慢时尚”在快节奏都市中的适应性,或是关于数字媒体对时尚话语权结构的影响,都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考框架。读着读着,我甚至觉得,比起关注某件衣服的具体款式,这本书更像是在探讨一种“如何看待潮流”的方法论,一种保持独立思考的姿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