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的天才:玛丽·居里的魅力世界 9787535787736

执著的天才:玛丽·居里的魅力世界 978753578773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芭芭拉戈德史密斯 著
图书标签:
  • 玛丽·居里
  • 科学
  • 传记
  • 女性科学家
  • 物理学
  • 化学
  • 波兰
  • 居里夫人
  • 科学史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5787736
商品编码:2965803569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执著的天才:玛丽·居里的魅力世界 作者 芭芭拉戈德史密斯
定价 26.00元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ISBN 9787535787736 出版日期 2016-0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玛丽居里的神话,讲述的是这位一文不名的来自波兰的移民,借助自己的天分和执著毅力,年复一年地辛劳,在*困苦的情况下提取出了镭的故事。这种发光的元素被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甚至包括癌症。这一误解遮掩了她的发现背后不同寻常的真实。玛丽‘居里以其慧眼卓识认定放射性是原子的属性,并能将其用于寻找新元素。
她的研究工作为她赢得了两个诺贝尔奖,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但这并未能使她摆脱来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科学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偏见。
在本书中,作家兼历史学家芭芭拉戈德史密斯揭示出了人们所习惯的偶像背后那个真实的女性。她需要竭力调整好自己非凡的科学事业和家庭责任、社会偏见、资金匮乏、渴求承认等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在它们之间找到平衡。

   作者简介

芭芭拉戈德史密斯的作品包括The StrawMan,Little Gloria…Happy at Last,Johnson V.Johnson,以及Other Powers:The Age of Suffrage,Spiritualism,and the Scandalous Victoria Wood-hull。她赢取过多项重要的文学奖项,另外她还曾当选为艺术和科学学院的成员。

   目录

   编辑推荐
《周读书系》比普通图书更加轻便,每本厚书还可以拆分成几本轻薄的小册子,便于携带。该丛书的设计过程全方位地考虑了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旨在让用户通过整合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高质量的文本内容,《周读书系》(**批)作者系政治、哲学、文学、文化等领域代表性人物(约105人),采取开放式编排方式,不分系列、不分门类、不分地域,遵循“必读、想读、好读”的原则遴选经典作品,多系列、多品种,图书囊括文学、艺术、科普等,古今中外作品均有涉及。
作者引经据典(包括日记、信件和对居里夫人家人的采访),逐步剥离神话的外衣,为我们揭示出了玛丽居里真实的面貌,讲述了她惊人的发现,以及她为名声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文摘

   序言

智识的殿堂与人性的光辉:一部跨越世纪的科学与艺术史诗 书籍名称: 智识的殿堂与人性的光辉:一部跨越世纪的科学与艺术史诗 ISBN: 978-7-5357-8775-0 字数: 约1500字 --- 导言:文明的脉动与人类精神的拓印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定义了时代精神的个体与思想的碰撞。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位科学巨匠的生平侧写,而是试图构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画卷,描绘自启蒙运动的曙光初现,直至二十世纪中叶,西方乃至全球知识界、艺术界所经历的剧烈变革与深刻反思。我们探讨的,是“智识的殿堂”如何从古典的框架中挣脱,并在现代的熔炉中重塑其形态;同时,我们也追溯“人性的光辉”在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剧烈动荡的背景下,如何展现其坚韧与复杂。 本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力求在严谨的学术考证与引人入胜的叙事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它将带领读者潜入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观的思维领域,感受那些伟大创造背后的激情、挣扎与顿悟。 第一部分:理性的盛宴与失落的和谐(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 这一部分聚焦于人类对“世界秩序”的经典理解如何被瓦解,以及新的、更具动态性的哲学与科学框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一、启蒙的余晖与浪漫主义的觉醒: 我们首先回顾启蒙运动在美学和政治哲学上的遗产。康德的批判哲学如何为现代认识论奠定了基石,以及它对艺术独立性的强调——“为艺术而艺术”思潮的萌芽。然而,对纯粹理性的过度推崇引发了反动。本章深入剖析了浪漫主义运动,它并非是对理性的全然否定,而是对“情感、直觉与想象力”在认知世界中的核心地位的再确认。我们分析了歌德在自然科学(尤其是植物形态学)上的探索,揭示了早期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典范。魏玛的文化圈如何成为欧洲思想交流的中心,以及拜伦和雪莱的诗歌如何反映了对社会枷锁的反抗精神。 二、工业革命的孪生面孔:进步的承诺与异化的开端: 工业革命是技术史上最显著的转折点。本章不拘泥于技术本身,而是探讨其对社会结构、城市景观及人类心智模式的冲击。蒸汽机的轰鸣声背后,是新兴无产阶级的诞生与生存困境。我们细致考察了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家的社会批判,如圣西门和欧文,他们试图在物质飞速增长的时代,重新找回社会公平的道德坐标。同时,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提出之初所引起的哲学震动也被详尽阐述——生命史的无限延展,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神学对人类中心地位的设想。 三、音乐中的结构革命: 在音乐领域,贝多芬的创作被视为一个分水岭。他如何将个人意志与英雄史诗融入交响乐结构,极大地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随后,瓦格纳的“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理念,试图将音乐、戏剧、哲学融为一体,这反映了十九世纪末对意义统一性的深切渴望,也预示了二十世纪艺术的整体性探索。 第二部分:断裂与重构:现代性的焦虑与表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探讨现代性的本质危机如何通过科学、心理学和前卫艺术集中爆发,并重塑了我们对“实在”的理解。 一、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物理学的哲学革命: 本章细致梳理了物理学思想的范式转移。马克斯·普朗克的量子假设,如何首先揭示了能量的不连续性,挑战了古典物理的连续性世界观。随后,我们探讨了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的深刻内涵——时间与空间的相对化,不再是恒定不变的背景,而是与观察者和物质分布紧密耦合的动态实体。这不仅仅是科学的进步,更是对人类经验基础的根本性动摇。 二、潜意识的深渊:弗洛伊德与人类行为的再定位: 与此同时,心理学领域也迎来了结构性的颠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类的理性自我置于一个庞大的、由本能驱动的潜意识之上。本章分析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如何渗透进文学、艺术批评乃至政治理论中,揭示了人类行为中非理性力量的巨大作用。我们对比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探讨了文化原型如何在不同民族的集体心智中世代传承。 三、艺术的逃逸:从印象到解构: 在视觉艺术领域,现代主义的诞生是对摄影技术普及和科学发现的回应。印象派对瞬间光影的捕捉,开启了对主观经验的强调。随后,立体派(如毕加索的解析)如何彻底放弃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焦点透视法,将三维世界分解为多重视角下的二维平面,这与相对论对绝对视点的否定形成了奇妙的呼应。我们追踪了抽象艺术(如康定斯基)的兴起,那是一种纯粹基于形式、色彩和内在精神需求的表达,标志着艺术与再现的彻底决裂。 第三部分:混乱中的秩序与未来的回响(20世纪中叶)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两次世界大战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影响,以及在极度动荡中诞生的新的哲学流派和文化方向。 一、技术的双刃剑:从控制论到原子能的伦理困境: 二十世纪中期,科学的力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带来了空前的生存危机。原子弹的爆炸不仅是物理学的终极展现,更是人类自我毁灭潜能的具象化。本章分析了控制论(Cybernetics)的兴起,它试图通过信息和反馈机制来理解复杂系统,这对计算机科学的早期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技术进步与人类道德之间的脱节,成为了这一代知识分子无法回避的沉重主题。 二、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追问: 面对世界的破碎感,哲学界转向对“存在本身”的直接体验。胡塞尔的现象学如何致力于描述经验的本质结构,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回到事物本身”的工具。加缪和萨特的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则直面了上帝之死后的世界图景——意义不再是预设的,而是必须通过自由选择和行动来“创造”的。本章详细解读了“荒谬感”如何成为战后欧洲知识分子的核心体验,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荒谬中寻求一种非形而上学的责任感。 三、建筑的纯粹功能性与社会理想: 现代主义建筑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其社会理想的顶峰。包豪斯学派如何试图通过标准化、功能至上的设计,为新的社会结构提供“模范化的生活空间”。从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到勒·柯布西耶的“居住机器”,这些宣言反映了对效率与逻辑的极致追求,也埋下了日后对人文关怀缺失的反思伏笔。 --- 结语:永恒的探寻 《智识的殿堂与人性的光辉》试图证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往往不是单一领域内线性发展的产物,而是科学的严谨性与艺术的想象力、哲学的深刻性与人性的复杂性相互激发、彼此影响的复杂场域。从对和谐秩序的向往,到对潜意识的探索,再到对存在意义的孤独追问,这部史诗般的叙述带领读者穿越了数个世纪的思想风暴,理解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这本书是献给所有不满足于既有答案,并愿意在智识的殿堂中漫步,感受人类精神光辉的探索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像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倾注的心血,那种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的严谨考据。从居里夫人早年艰难的学习经历,到她与皮埃尔共同建立实验室的艰辛,再到发现镭和钋的辉煌时刻,每一个细节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简陋实验室里的低语,感受到他们为一次微小的实验成功而迸发出的喜悦,也能体会到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无奈与坚持。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聚焦于她的科学成就,更深入地挖掘了她作为一个人,她的内心世界,她的家庭生活,她的社会责任感。那种对知识的狂热追求,对科学事业的无限热爱,以及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超越时代的独立女性的魅力,都让我深深着迷。

评分

读罢掩卷,心中涌动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感动。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相对枯燥的传记,充斥着晦涩的科学名词和冰冷的实验数据。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将玛丽·居里的一生徐徐展开,仿佛我便置身于她那个时代,亲眼见证着她如何从一个贫苦的波兰女孩,一步步成长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最令我动容的是,书中对她与皮埃尔·居里的深厚感情的描绘,那种相互扶持、共同探索科学真理的爱情,纯粹而又动人,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同时,她作为一位女性,在那个男性主导的科学界所面临的种种压力与挑战,以及她如何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乎常人的智慧一一克服,都让我心生敬佩。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传记,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勇气、爱情与梦想的史诗。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看到,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一位女性科学家,如何在科学的荒原上,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她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风雨中的常青树。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她发现镭和钋的伟大功绩,更是她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她勇敢、独立、坚韧,她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她对人类的贡献,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程。它教会我,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怀揣梦想,坚持不懈,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我仿佛能听到,她在向我诉说,科学的魅力,人生的意义,以及那永不熄灭的探索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初次吸引我的,便是“执著的天才”这四个字。它在我的书架上静静躺了很久,直到最近终于有时间和心情去翻开它。我承认,起初我对玛丽·居里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脑海中浮现的,不过是一个模糊的科学家的形象,也许是抱着试管,也许是站在讲台上。然而,“魅力世界”这四个字,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它似乎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科学发现,更是在描绘一个鲜活、有血有肉的人物,一个在科学之外,也拥有着丰富情感和独特生活的人。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位被冠以“天才”之名的女性,究竟是如何在那个时代,以何种方式,活出了她独特的“魅力”。它是否会像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带领我走进她的世界,感受她的喜怒哀乐,理解她的选择与坚持?我期待着,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超越教科书上的符号和公式的玛丽·居里。

评分

“执著”这个词,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只将它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坚持。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真正的“执著”是何其的珍贵与强大。玛丽·居里对科学的执著,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好奇,更是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无畏与担当。她不畏艰辛,不惧危险,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科学研究。书中对她晚年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饱受病痛折磨的描写,让我心痛不已,但也更加钦佩她身上那股不屈不挠的精神。她用自己的身体,为人类认识放射性开辟了道路,这种牺牲与奉献,何其伟大。而“天才”,也不仅仅是天生的才能,更是后天不懈努力和深刻洞察力的结晶。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执著”与“天才”的真正含义,也让我对科学,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