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一战战史
定价:49.00元
作者: 韦斯特威尔,鸿雁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47242278
字数:
页码:24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往事,一卷悲壮惨烈的战争素描,全景再现20世纪初那场血泪与生死交织的空前军事浩劫!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欧洲的桶,随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欧洲列强纷纷倾其全国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和壕沟阵地,成为列强厮杀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撕杀在弹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两个集团都疯狂扩军,许多新式武器被投入了战场,飞机、坦克、机枪和毒气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战争形式,也大大增加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随着德国的投降,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在为时四年零三个月的残酷战争中,有3000多万人死伤,欧洲几乎失去了整整一代的年轻人,经济损失达千亿美元。这场战争,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之一,竟是下一场规模更大的世界大战。
《一战战史》不仅分析战争形势和战略战术,介绍战役经过、主要将领、武器装备,更论及历史谜团和一战趣闻等,尽量还原次世界大战的本来面目。回顾这次空前浩劫。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可以吸取历史教训,更深入地反思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一战战史》:
开战原因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一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了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那时,巴尔干地区的地方势力正斗得没完没了,所以大部分的欧洲人在刚刚知道这个消息时都没怎么在意,觉得这充其量也不过是又一个比以往更不同凡响的斗争新产物罢了。尽管这起并没有在其发生的当日就直接导致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就在那个夏日的礼拜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它就演变成了一根,把欧洲的主要势力都吸引到了瓜分世界的战火之中。
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和领土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矛盾,而各种秘密条约的签署将相关势力分化为对立的轴心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也使得矛盾进一步被激化。1914年7月,各国首脑决心要用战场上的胜败来理清混乱的局面,因此有意无意地都放弃了遏制冲突的努力,决策者的这种态度在其他诸多因素的作用下终导致了武装冲突的爆发。但当时却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场战争后来将会演变成一次旷日持久、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旷世浩劫。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在次世界大战之前,巴尔干地区就早已因为国家间的对立和局部战争而四分五裂了,而1914年6月刺杀那个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的行动,不过是这次世界大战的而已。
在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若干年里,欧洲列强就已经分化成了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理由相信其邻国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当时,地处巴尔干的塞尔维亚与沙皇俄国关系十分密切,却又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这使得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冲突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双方都因为这个隐患而充满了忧虑。由于担心法国会在局势发展到某个阶段时夺回他们在普法战争(1870~1871年)中割让给自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德国曾试图维持与英国的友好邦交,但两国的交情在德皇威廉二世于1888年即位之后却变得糟糕起来——威廉二世开始建造大型的军舰,其举动无疑是在挑战英国一直以来所拥有的海上霸权地位,而英国对于德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其对海外殖民地的搜寻也渐渐警觉起来。
联盟竞赛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同盟;三年之后,意大利也加人了,三国同盟形成。在这个同盟体系中,如果意大利遭受法国的袭击,德国和奥匈帝国将给予支援;而意大利则表示,自己将在俄国攻打奥匈帝国时保持中立。另一方面,法国与俄国于1894年结成联盟,英法两国则于1904年签署了《英法协约》。此外,由于俄国对德皇威廉二世在巴尔干问题上支持奥匈帝国的态度相当恼火,故决定结束与英国在中亚问题上的长期纷争,并进而与之结盟。1907年,英法俄之间的三国协约达成。
在那个民族主义蔓延的年代,欧洲列强之间的相互猜忌很容易为军国主义所利用,这一点在德国表现得为明显。基于“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共同认知,在竞争中处于对立状态的各个国家纷纷摩拳擦掌,意图夺取战争先机。德国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是两头作战的考验,所以自己必须抢在数量远胜于己的法俄大军开入战场之前率先发动进攻。在大战来临前的几年时间里,上至将军下至百姓,人人都觉得这场战争应该是无可避免的了;但没人会想到,这一切竟是由1914年6月28日那一对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夫妇被刺身亡来拉开序幕的。
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
其时正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进行官方访问的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1906年,这个曾经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地区就已经被纳入了奥匈帝国的版图,但这次吞并却并没有得到居住在波斯尼亚的塞族人和本土国民的承认。这次是由加尔利诺·普林西普领导的一小队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实施的。如果这支小队是独立作案的话,那么在他们之后,事情就该落下帷幕了,但是很明显地,他们既然是在塞尔维亚境内策划这次行动的,那么塞国的秘密组织就肯定为他们提供了协助,也就是说,塞尔维亚在斐迪南大公遇害一事上扮演着共犯的角色。奥匈帝国立刻将此视为塞尔维亚与自己为敌的证据,甚至坚信这是塞尔维亚有计划地通过获得波斯尼亚来扩张其领土的表现。他们认为,扩张后的塞尔维亚将变得更加强大,而这势必进一步动摇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本就日渐衰退的影响力;同时,塞尔维亚还很有可能为了地缘政治的目的煽动奥匈帝部的斯拉夫人制造更大的。
……
序言
作为一名对军事史略有研究的爱好者,我对于战术、战略层面的细节有着特别的关注。我希望这本书在描述战争进程时,能够深入到具体的战役部署、兵种运用、武器革新等方面。例如,它是否会详细解读德国的施里芬计划,以及为何这个计划最终破产?坦克、飞机、毒气等新式武器在一战中的出现,对战场态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步兵如何在高射炮和机枪的火力下艰难推进?这些具体的军事描写,能够帮助我理解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技术进步如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当然,我也明白,并非所有的读者都和我一样关注军事细节,因此,我希望这本书在提供这些深入分析的同时,也能够有足够篇幅去描述战争的宏观背景和对社会的影响,让不同阅读偏好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复古的色调,搭配上略显粗糙的纸张触感,瞬间就把我带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尤其喜欢封面上一幅描绘堑壕战的插画,虽然细节不是很清晰,但那种压抑、绝望却又透着一丝坚韧的氛围被完美地捕捉到了。书的装帧也相当扎实,拿在手里有分量感,感觉就像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史学著作,而不是快餐式的读物。我最近刚结束了一段忙碌的工作,急需一本能够让我沉浸其中、忘记现实烦恼的书,这本《满58包邮 一战战史》给我的第一印象,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书名里的“满58包邮”虽然有些市井气,但反倒增添了一份亲切感,仿佛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典籍,而是普通读者也能轻松拥有的历史珍宝。我期待它能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提供给我足够的养分,让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阅读历史,我最看重的是其叙事的生动性与客观性的平衡。一本好的历史读物,不应该只是枯燥的数据和事件的堆砌,而应该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将过去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同时又不失严谨和准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期待它能运用大量的史料,比如当事人的书信、日记、回忆录,甚至是当时的新闻报道,来构建一个鲜活的历史场景。通过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思想和挣扎。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避免过度煽情或偏颇的解读。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的,充满灰色地带,只有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根源及其后果。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多种角度的分析,比如从外交、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来审视一战,那将是极大的亮点,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一战图景。
评分我一直对欧洲近现代史的演变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被誉为“万国屠场”的宏大悲剧,其复杂性、残酷性以及留下的深远遗产,总是让我着迷。我曾看过不少关于一战的纪录片,也读过一些零散的文章,但总觉得缺少一个系统、深入的视角。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填补这份空白。我设想,它会从宏观的政治背景入手,解析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同盟关系、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军备竞赛的白热化,是如何一步步将欧洲推向战争的深渊。接着,它应该会聚焦于战争本身的进程,从凡尔登、索姆河的血肉磨坊,到加里波利的登陆失败,再到东线战场的起伏跌宕,每一个战役都应该被细致地描绘,每一个转折点都应该被深刻地剖析。我尤其期待它能展现出战争对普通士兵,以及战争背后普通民众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那种身体上的创伤、精神上的折磨,以及家园被毁的悲痛,这些才是历史最真实、最触动人心的部分。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它所能带来的思想上的启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仅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军事冲突,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它彻底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版图、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何这样一个看似“可以避免”的战争,最终却发生了?战争结束后,那些新的国家和边界是如何形成的?战败国的赔款和惩罚,又为后来的历史埋下了怎样的隐患?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引发我对于战争本身的深刻反思:战争的代价到底是什么?人类是否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本书,如果能不仅仅是讲述历史事件,更能引发读者对于和平、对于人性、对于文明发展的思考,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部能够启迪心灵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