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学问:中华文艺复兴论7
:48.00元
作者:李森 著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36086449
字数:240000
页码:2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l 展现哲学思辨
nl 解读文学密码
nl 探隐尘封历史
nl 研析艺术之道
n内容提要
学问丛书之一种。辑录陈众议、余华等*学人、作家的文章,文学、音乐、绘画等文艺形式,均有好文涉猎。评论文章从不同视角发掘东西《篡改的命》与刘庆《唇典》的深意;《利维斯对英国诗歌史的构建》介绍利维斯如何以大胆、睿智而又立场鲜明的诗歌批评与诗人臧否,重新书写17 世纪到20 世纪初的英国诗歌史;而《批评尚未功成名就的艺术》,则为我们发现并点评了晕染与铺展在时代“大师”的广阔背景上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名家”。
n目录
黄 平 “自我”的兴起(续) ——再论新时期文学的起源
n翟传鹏 论媒介化时代文学批评的转向与经典的生成
n百家
n余 华 生机勃勃的语言
n陈众议 朴素的现实主义
n—— 评东西
n陈文芬 《篡改的命》:一只在黑暗中发光的山妖
n张柱林 重写家庭逆子:东西与巨变时代的秩序危机再现
n李永求 东西先生与韩国的缘分
n李 素 大叙述当今仍然是有可能的 —— 用异乡人的眼光阅读东西的《篡改的命》
n符 二 东西:越写越胆大的小说家
n东 西 符 二 东西:不顾一切的写作,反而是的写作
n刘 琼 复杂的好 —— 关于刘庆的长篇小说《唇典》
n曾 攀 季 进 百年萨满的精神图谱 —— 评刘庆的长篇小说《唇典》
n符 二 何处是我家园 —— 评刘庆长篇小说《唇典》
n张学昕 灵魂之约 —— 读刘庆的长篇小说《唇典》
n钟红明 刘 庆 用什么雕塑语言的河流 —— 钟红明、刘庆对话录
n刘 庆 十年《唇典》
n文心雕龙
n邱 健 音乐语言的漂移
n诗学
n孟祥春 利维斯对英国诗歌史的构建
n民国学术
n杨 园 刘文典《滇越道中和寅恪》诗笺证
n张新颖 沈从文在昆明
n游于艺
n王 新 批评尚未功成名就的艺术
n同文馆
n弗朗西斯·哈斯克尔 著 孔令伟 译 风格的历史意义
nn
作者介绍
李森,1966年11月6日生,云南省腾冲县人。当代*诗人、学者。198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并留校任教。现任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云南大学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所所长。中华文艺复兴研究小组组长、论坛主席。已在外出版《李森诗选》《屋宇》《中国风车》《春荒》等诗集与《画布上的影子》《荒诞而迷人的游戏》《苍山夜话》《动物世说》《美学的谎言》等16部著作,主编《新诗品——昆明芝加哥小组》诗刊和《复兴纪》丛刊。《他们》诗派成员。“漂移说”诗学流派的创始人。
n序言
《学问:中华文艺复兴论. 7》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激起了层层涟漪。首先,“中华文艺复兴”这个提法就极具冲击力,它让我立刻联想到西方历史上那个思想解放、艺术繁荣的伟大时代,然后开始思考,中国历史上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或者说能够与之相媲美的文化高峰期?“学问”二字,则进一步聚焦了本书的核心,这让我预感这本书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艺术或文学的层面,而是更侧重于思想体系、知识传承和学术创新的探讨。我猜想,作者或许在梳理中国传统学术脉络,挖掘其中蕴含的创新潜力,抑或是提出一种新的学术范式,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7”这个数字,又像是一个神秘的标记,它可能意味着本书是某个宏大理论框架下的一个子论题,或者代表着作者研究的第七个重要方向,亦或是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或学术流派的深入剖析。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承载着一种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敬畏,也充满了对未来文化革新与发展的探索精神,它似乎在召唤我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启迪的知识殿堂。
评分拿到《学问:中华文艺复兴论. 7》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我陷入了沉思。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那种蓬勃发展的艺术、科学和人文精神,以及它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那么,这本书所说的“中华文艺复兴”,又将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指的是历史上某个特定的时期,还是作者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一种理想化愿景?“学问”二字,更是将焦点引向了知识的传承、创新与演变,这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论述“学问”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是关于经学、史学、子学,还是包括了天文、历法、医学等更广泛的知识领域?“7”这个数字,则像是一个密码,让我猜测它可能代表着系列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或是某个特定主题的深入挖掘。它可能是在探讨中国古代某个学派的崛起,或是某种思想体系的革新,又或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如何复兴与转化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气质,给我一种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感觉,仿佛是作者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发掘出了一种新的生命力,并试图将其展现给读者。
评分刚看到《学问:中华文艺复兴论. 7》这个书名,我的大脑就立刻活跃起来了。首先,“中华文艺复兴”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中国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过这样一个时期,或者作者是在提出一种全新的历史解读?如果是后者,那其理论基础和论证过程一定非常精彩。而“学问”这两个字,则把我的注意力引向了知识、思想和智慧的层面。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精华被重新发掘和发展,又有哪些新的学说和思想涌现,以至于能够被称为“文艺复兴”。“7”这个数字,在我看来,可能暗示着这本书是某个系列中的一部,或者它在作者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是对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学科,或是某个特定人物的深入研究。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探讨如何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来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自信。它像是点燃了我对中国古代智慧宝库的好奇心,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哇,最近刚读完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虽然具体内容没看完,但光是书名《学问:中华文艺复兴论. 7》就足够吸引我了。你想想看,“中华文艺复兴”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和希望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个辉煌的时代,知识的繁荣、艺术的创新,以及思想的解放。这本书的副标题“论”字,则暗示着它可能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有着作者深刻的见解和论证。我尤其对“7”这个数字很好奇,它是不是意味着这是系列中的一部,或者是作者在某个特定阶段的思考?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可能性:是关于某个学科的复兴?还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再造?亦或是某种思想体系的回归与革新?光是想象这些,就觉得内容一定非常丰富,值得深入探讨。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宏大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似乎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代。它唤起了我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敬意,也对未来文化发展的可能性充满了期待。我个人对历史和文化类的书籍一直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书籍,而《学问:中华文艺复兴论. 7》无疑具备了这样的潜质。
评分最近在书店里翻到这本《学问:中华文艺复兴论. 7》,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坦白说,我对“文艺复兴”这个概念在西方历史上的认知比较深刻,而将其与“中华”相结合,并且冠以“学问”之名,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和好奇。我在想,这本书究竟是如何解读“中华文艺复兴”这个概念的?它探讨的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时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还是作者提出的一种理论上的设想?“学问”作为核心,意味着这本书更侧重于思想、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创新,而非纯粹的艺术或文学成就。我脑海中闪过许多画面: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如何被重新解读?科学技术是否经历了某个转折点?教育体系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7”这个数字,也让我不禁猜测,这本书在整个论述体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某个专题的深入探讨,还是一个宏大理论的组成部分?我感觉这本书可能会挑战我过去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某些既有认知,甚至可能为我们理解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它散发着一种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我跃跃欲试,想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