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误导与发展
:18.80元
售价:12.8元,便宜6.0元,折扣68
作者:黄平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300074351
字数:101000
页码:1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00kg
“发展”究竟是什么?旧式的发展观为何有可能误导我们进入“历史的死胡同”?发展观问题已成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世界所遭遇的社会问题,并引发了许多与社会科学危机紧密相关的议题。黄平先生针对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例如农村发展格局、小康社会的前景、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等,提出发展未来的格局,犀利的文笔、敏锐的洞察力、发人深省的提误码,成就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书中收入了作者近年来的论文与重要会议的讲稿,作者试图厘清中国社会发展观的脉络,以期对这个社会的困境作出“致命的一击”。
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读书》杂志执行主编。曾就读于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伦敦经济-政治学院,1991年获得伦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曾在美国杜克大学、英国牛津大学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鎏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神秘感。我当时被它吸引,完全是因为封面上那个模糊的、似乎在凝视远方的侧影,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徘徊的、身负重任的人物。拿到手里的时候,沉甸甸的质感也让人觉得这绝非等闲之作,它似乎预示着其中蕴含的知识重量。我原本期待它能为我揭示一些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层逻辑,或者至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我对作者的背景略有耳闻,知道他素以思想的锐利和对既有体系的颠覆性批判而著称,所以,我的期望值是相当高的。我甚至为此特意腾出了一个安静的周末下午,准备好一杯浓郁的黑咖啡,希望能沉浸其中,与作者进行一场深刻的思维碰撞。这种对未知知识的渴望,驱动着我翻开了第一页,渴望从那些精妙的文字排列中,捕捉到一丝洞见的光芒,那种能照亮迷雾的清晰感。我总觉得,一本好书,首先就得在视觉和触觉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本在这一点上无疑是做到了极致的,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通往其内部世界的、充满诱惑力的入口。
评分读完前几章后,我开始有一种奇特的感受,仿佛自己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精心编织的迷宫。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复杂,句子结构往往冗长且充满倒装,频繁使用晦涩的哲学词汇,使得初读时的理解门槛非常高。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查阅那些专业术语的含义,甚至需要回溯前文,试图理清他逻辑链条的每一个环节。这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攀登,每一步都需要耗费极大的心神去确认落脚点是否稳固。我发现作者似乎对线性叙事不太感兴趣,他更倾向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理论分支之间进行快速而跳跃的穿梭,这让我的思绪也跟着他不断地转换频道。这种阅读体验,虽然挑战性十足,但也带来了一种另类的刺激感——那种在克服了重重障碍后,终于瞥见一角全貌的震撼。它不像那些流畅易懂的书籍那样提供即时的满足感,它要求读者付出耐心和毅力,去喂养那些被精心埋藏的伏笔,去等待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线索最终汇集成一个宏大的图景。
评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认知框架固化”的论述部分。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社会学或心理学的分析路径,而是引入了一种极具画面感的比喻——将人类的集体心智比作一块被反复加热、塑形的黏土。他细致地描绘了当社会环境或技术革命发生剧变时,这种“黏土”是如何试图自我修复,却又不可避免地带着旧有的裂痕和印记继续向前发展的过程。这种描述方式,极大地冲击了我以往对“进步”这个概念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单向度的、线性的上升过程,而更像是一种螺旋式的、充满内部张力的演化。我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开始下意识地用这种“黏土”的比喻去观察人们对新事物的反应,那种既排斥又渴望吸收的矛盾心态,似乎一下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论支撑。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不仅提供了理论,更提供了观察世界的全新透镜。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远征,它没有提供一个平坦的公路让你轻松抵达目的地,而是设置了无数需要攀爬的山峰和需要穿越的沼泽。它最终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充盈,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我发现自己看待很多社会现象时,多了一层警惕,少了一份天真。它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但它成功地让我开始质疑“为什么会是这样”。书的末尾,作者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总结或解决方案,反而留下了一个更加宏大、更加令人不安的问题,这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读者带着新的困惑,继续探索更深层次的真实。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面高精度的棱镜,它将习以为常的光线折射成了无数条复杂的光谱,迫使你重新审视光本身的存在。
评分当然,阅读过程中的挫败感也是真实存在的。在书中关于“符号价值坍塌”的章节,作者引述了大量来自非主流经济学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的观点,这些引用往往是片段式的,没有清晰的注释或上下文解释。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每翻开一本书,作者就从里面扯下一页纸,然后迅速地将它们粘贴在一起,要求读者自己去拼凑出原始书籍的面貌。这对于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其消耗精力的。我多次感到困惑,不确定作者是故意制造这种阅读的“断裂感”以呼应其理论核心,还是单纯的写作习惯使然。我不得不承认,有那么几次,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抓住了作者的本意,这种不确定性,让阅读的愉悦度有所下降,但同时,也逼迫我跳出舒适区,去主动构建我的理解,而不是被动接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