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涓編著的《西方音樂風格與體裁賞析(下從浪 漫主義時期到20世紀)》專門針對藝術院校附中或中 等音樂師範學校學習音樂專業的青少年,結閤他們特 殊的年齡層次和專業知識儲備特點而設計的。教材在 西方音樂史風格與體裁演變的主乾綫索基礎上,盡可 能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從麯式結構、和聲、復調以 及與風格緊密相關的音樂要素等方麵,加大音樂本體 分析的篇幅,幫助青年學生在建立史學視野的同時, 增加作麯技術理論的知識。同時,教材還擴展瞭與音 樂發展息息相關的文化藝術內容,希望藉此增進學生 對音樂文化的理解,拓寬藝術視野。
本教材強調風格與體裁的演變。力求用簡潔的語 言勾勒齣包含社會背景、風格特點、重要作麯傢、經 典作品的音樂“地圖”,幫助學生理解音樂。從麯式 結構、和聲、復調、基本音樂術語等方麵講解作品, 使學生掌握作麯技術的一般概念;學習分析音樂本體 的基本思路,促進對講解內容的理解與把握。通過關 聯文化史、藝術史來再現音樂産生的社會背景,從而 理解音樂**具有重要地位的作麯傢、作品和風格流 派的衍變。
**講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
第二講 浪漫主義時期的藝術歌麯
重點作麯傢: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爾夫
第三講 浪漫主義時期的器樂(一)鋼琴
重點作麯傢:門德爾鬆、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
第四講 浪漫主義時期的器樂(二)室內樂與協奏麯
重點作麯傢:舒伯特、勃拉姆斯、門德爾鬆、舒曼、聖一桑
第五講 浪漫主義時期的器樂(三)管弦樂
重點作麯傢:柏遼茲、門德爾鬆、李斯特、勃拉姆斯
第六講 浪漫主義時期的歌劇(一)德國歌劇
重點作麯傢:韋伯
第七講 浪漫主義時期的歌劇(二)意大利歌劇
重點作麯傢:羅西尼、貝裏尼、多尼采蒂、威爾第
第八講 浪漫主義時期的歌劇(三)法國歌劇
重點作麯傢:奧芬巴赫、古諾、比纔
第九講 19世紀中葉、下葉之瓦格納的樂劇
第十講 19世紀民族主義的音樂風格
第十一講 19世紀民族主義的歌劇
重點作麯傢:格林卡、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
第十二講 19世紀民族主義的器樂創作
重點作麯傢:強力五人集團、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剋、格裏格、西貝柳斯
第十三講 19世紀到20世紀之交的聲樂交響麯、歌劇
重點作麯傢:馬勒、理夏德·施特勞斯、普契尼
第十四講 19世紀到20世紀之交的管弦樂
重點作麯傢:德彪西、拉威爾、拉赫瑪尼諾夫
第十五講 20世紀的聲樂創作——聲樂套麯、歌劇
重點作麯傢:勛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剋
第十六講 20世紀的器樂創作——舞劇、交響麯、協奏麯
重點作麯傢: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剋、韋伯恩、肖斯塔科維奇、普羅科菲耶夫、布裏頓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實在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非常棒,那種微微泛黃的米白色紙張,不僅保護瞭視力,更增添瞭一種典雅的曆史感。作為一名業餘音樂愛好者,我尤其看重書籍的視覺體驗,而這本《西方音樂風格與體裁賞析(下)》在這方麵做得近乎完美。內頁的字體設計清晰易讀,關鍵的樂譜片段和曆史圖片都印刷得非常考究,色彩還原度高,細節清晰可見。我特彆欣賞它在章節布局上的用心,每一部分都有明確的小標題和清晰的脈絡梳理,即便是麵對復雜的音樂理論概念,也能通過清晰的圖示和排版引導讀者逐步深入。雖然我還沒有深入到內容的探討,但僅從它作為一件“實體”的藝術品來看,這本書就已經值迴票價瞭。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桌麵藝術品,讓人在翻閱時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對知識的尊重和對讀者的體貼。
評分讀完初略翻閱後,我有一個強烈的感受:這本書的作者似乎擁有極強的“平衡感”。他既沒有陷入過度學院派的繁瑣論證中,導緻讀者望而卻步;也沒有為瞭追求通俗性而犧牲專業深度。這種平衡體現在他對“主觀審美體驗”與“客觀曆史分析”的拿捏上。例如,在描述某一作麯傢的創新時,他或許會先用精準的術語界定其和聲手法,但緊接著,他會立刻用富有畫麵感的語言來描述這種和聲變化帶給聽眾的心理感受。這種亦學亦文的風格,使得學術的嚴謹性得到瞭人性的溫度,避免瞭將音樂變成冰冷的符號係統。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種閱讀的節奏感,既能紮實地學習知識,又能在優美的文字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共鳴。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在敘述曆史脈絡時,展現齣一種近乎“偵探小說”般的敘事張力。他似乎並不急於拋齣結論,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讀者穿梭於不同的曆史場景中,先描繪齣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氛圍、哲學思潮和審美傾嚮,然後纔引齣與這些背景緊密關聯的音樂現象。這種宏觀背景鋪陳的手法,使得音樂不再是孤立的音符堆砌,而是那個時代精神的直接投射。我發現自己很容易被這種“情境化”的講述方式所吸引,仿佛能親身感受到貝多芬晚期作品中那種掙紮與超越的靈魂狀態,或者德彪西筆下那種朦朧而迷幻的印象派色彩。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代入感,讓原本可能枯燥的風格流變變得生動起來,讓人忍不住想立刻去播放對應的音樂樣本來驗證作者的描述。
評分我一直認為,好的音樂鑒賞書籍,其高明之處在於它能提供一套有效的“解碼器”,幫助普通聽眾打開那些看似晦澀的“高雅藝術”大門。從這本書的目錄和前言來看,它似乎非常注重“工具性”的構建。我尤其關注它對不同時期“體裁”演變關係的梳理——比如,奏鳴麯式是如何在浪漫主義時期被個人情感過度“抒情化”,又是如何在20世紀初期被結構主義者們重新審視和解構的。我期待書中能提供清晰的、可以對照的分析框架,比如對某個關鍵作品的結構分析圖錶,或者對某種和聲語言進行直觀的標記解釋。如果它能做到讓我在聆聽一首陌生的作品時,不再是“聽個熱鬧”,而是能迅速捕捉到其內在的結構邏輯和情感驅動力,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得到瞭最大的體現。我希望它不是停留在“告訴我們什麼好聽”,而是“告訴我們為什麼好聽”。
評分這本書的選材廣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沒有滿足於僅僅羅列那些被奉為圭臬的“標準麯目”,而是試圖構建一個更立體的、充滿張力的音樂圖譜。我注意到它對於那些“邊緣”或“過渡性”音樂傢的介紹篇幅似乎也相當可觀。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真正的風格變革往往發生在那些不那麼耀眼但極具創新精神的中間人物身上。我個人對音樂史中那些“斷裂點”特彆感興趣——那些預示著未來變革但自身卻不被主流完全定義的作麯傢。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次要角色”如何推動瞭整體音樂語言的演進,從而避免瞭將音樂史簡化為一連串由少數天纔主導的直綫發展。這種對復雜性和多重影響力的認可,正是判斷一部音樂史著作是否成熟的重要標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