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音阶、练习曲和乐理合理的搭配在一起,教师 只要按照顺序逐科教下去就成了。
不要小看《新编初学小提琴100天》,它包含了 几乎所有的小提琴演奏原则。
虽不能说是世界上*好的小提琴教程,但是*合 理、*符合中国国情的小提琴教程。作者张世祥就是 使用这本教程教了大量的孩子学习的小提琴。积几十 年的教学经验。作者想告诉人们的是:那些*简单的 事情,才是*重要的事情!
前言
**部分 基本训练
第一课 右手的单独练习
第二课 左手的单独练习
第三课 学习2指和3指之间是半音的手指排列位置
第四课 学习l指和2指之间是半音的手指排列位置
第五课 学习1指与空弦之间是半音的手指排列位置
第六课 学习3指和4指之间是半音的手指排列位置
第七课 学习旋律小调
第八课 学习3个和4个升降记号的调性
第二部分 进一步的训练
练习短的琶音
学习附点节奏
学习短的装饰音
学习回音
学习涟音
颤音练习曲
附录一:手指练习
附录二:双音的练习
附录三:学习半音音阶
附录四:学习属七和弦、减七和弦
附录五:换把位的准备练习
我尤其欣赏教材在技术细节处理上的那种“不厌其烦”。对于我们这些零基础的入门者来说,许多看似微小的细节,比如如何正确地抬起和放下弓子,手腕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弧度,这些都是决定最终音色好坏的关键。这本书在讲解这些“软技巧”时,用词非常精确且富有画面感,绝非那种生硬的术语堆砌。它会用“像握住一个鸡蛋但又不能捏碎”这样的比喻来形容持弓的松紧度,非常形象。而且,教材似乎深谙“慢工出细活”的道理,它会用专门的篇幅去处理一些初学者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比如换弦时弓子的运行轨迹,往往会配上非常细致的图示,甚至会提醒你在练习某个难点时应该放慢到何种程度。这种对每一个技术关节点的深度挖掘和耐心指导,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自学,而是背后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实时指导,极大地避免了“养成坏习惯”的风险。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辅助学习建议,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加分项。除了核心的乐谱和技巧讲解,教材在每章节的末尾都附带了一些关于“如何有效练习”和“如何自我纠错”的实用建议。比如,它会推荐初学者使用录音设备来回听自己的演奏,并指出哪些音准需要特别注意;或者建议在镜子前练习,以检查自己的身体姿态是否放松。这些侧重于学习方法论的指导,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教会的不仅仅是“如何拉琴”,更重要的是“如何高效地学习拉琴”。这些来自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让整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教材,更像是一个全方位的“小提琴学习伙伴”,引导着读者以科学、健康的方式迈向音乐的殿堂。
评分从曲目选择和难度递进的角度来看,这套教材展现出了极强的专业性和对学习曲线的深刻理解。它的曲目库非常丰富,不仅包含了经典的入门练习曲,还穿插了一些改编自世界民谣或耳熟能详的简单旋律,这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新鲜感。最关键的是,作者似乎精准地计算了每两周应该掌握的新技能点,并围绕这些技能点设计了相应的练习曲目。这意味着,当你完成一首曲子时,你会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哪方面得到了提升,比如“这次我成功地将换把的动作做得更平稳了”。这种即时的、可量化的学习反馈,对于维持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至关重要。它避免了那种学了很久却感觉原地踏步的挫败感,每一次进步都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坚实基础上的,整个学习脉络是扎实而稳固的,很少出现“跳跃式”的难度增长。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简约而富有设计感的风格,色彩搭配和谐又不失活力,让人一拿到手就心情愉悦,仿佛能预见到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会充满乐趣。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或反复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教材的整体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逻辑性极强。从最基础的持弓、指法到乐曲的进阶,每一步的学习目标都明确标注,让人心中有数,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特别是那些示范图和乐谱的排版,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指位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直观的视觉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光是这份用心打磨的物理形态,就足以体现出版方对音乐教育的尊重和对学习者的关怀,为接下来的“硬核”学习打下了坚实而舒适的基调。
评分这套教材的教学理念,我个人感受是极其现代且注重实效的。它似乎非常懂得初学者在面对一门新乐器时那种既兴奋又焦虑的复杂心理。书中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大量枯燥的音阶练习,而是巧妙地将技巧的训练融入到一些旋律性强、听起来悦耳的小曲子中。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持续学习的动力。很多时候,我可能因为前一页的练习有点难度而感到挫败,但翻到下一页,看到一个熟悉的、动听的小片段,立马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冲劲。教材对节奏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是几分音符”,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或者配合简单的拍手练习,让抽象的节奏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这种注重“耳朵训练”和“演奏体验”的编排,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更像是一场循序渐进的音乐探索之旅,让人对“拉出好听的声音”这件事抱有更实际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