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原版引进)(精)/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

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原版引进)(精)/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国忠沈旋伍维曦... 编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海顿
  • 莫扎特
  • 贝多芬
  • 音乐史
  • 西方古典音乐
  • 诺顿音乐史
  • 音乐文化
  • 艺术史
  • 音乐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
ISBN:9787552300932
商品编码:2967409122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2-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原版引进)(精)/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
  • 作者:***·唐斯|译者:孙国忠//沈旋//伍维曦//孙红杰
  • 定价:148
  • 出版社:上海音乐
  • ISBN号:978755230093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2-12-01
  • 印刷时间:2017-11-01
  • 版次:1
  • 印次:6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813

内容提要

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The Norton Introduction to Music History)是美国诺顿出版 公司于二十世纪后期策划的一套音乐史系列丛书,共 有六部专著组成。分别由各个断代史领域的**学者 执笔,反映了当今音乐研究的新成果,堪称西方音乐 断代史论的**文本。这六部音乐断代史以周密详实 的史实论述、深人地道的音乐剖析、视野广阔的文化 诠释和条分缕析的清晰体例赢得了学界的普遍赞誉, 在英语世界被广泛采用为音乐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 )层面的重要教学和研究参考书目,同时也是广大音 乐爱好者深入了解音乐的**读物。诺顿音乐断代史 丛书延续了诺顿出版公司传播音乐学术的**传统。
    为西方音乐历史演进及其人文蕴涵的深人研究提供了 引发思考的论域和视角。
     ***·唐斯著的《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 多芬的时代(原版引进)(精)》为其中一册。
    

目录

插图列表
序言
**部分 源自巴洛克的过渡:1760年以前的音乐
第一章 十八世纪思想的背景艺术与哲人·作为哲学家的音乐家·“趣味”在十八世纪的重要性
第二章 社会中的音乐家
赞助体系·印刷与出版·公众音乐会的兴起·教学文献
第三章 私人音乐
华丽风格·通奏低音伴奏的独奏奏鸣曲·三重奏鸣曲·键盘独奏奏
鸣曲·情感风格·其他键盘乐形式·歌曲
第四章 公众音乐
交响曲·协奏曲
第五章 舞台上的词与乐
作为社交中心的剧院·歌唱家·戏剧传统·意大利正歌剧·宣叙
调与咏叹调·风格模拟曲·意大利喜歌剧·法国歌剧·意大利歌
剧·德语**的歌剧·伦敦的歌剧·巴黎的歌剧
第二部分 新风格的接受:1760—1780年的音乐
第六章 社会环境与哲学背景
美与崇高·文学的崇古之风·狂飙突进运动·“古典”的观念及其
对立面
第七章 音乐家的生存状态
音乐会组织·音乐出版业·音乐著作
第八章 家庭音乐
通奏低音奏鸣曲的进一步演变·键盘奏鸣曲·带有替换声部的键盘
奏鸣曲·弦乐三重奏·弦乐四重奏·弦乐五重奏·声乐
第九章 音乐会与教堂音乐
“古典主义的”交响曲的出现·交响协奏曲·独奏协奏曲·宗教仪
式音乐‘欧洲的罗马天主教音乐·欧洲非天主教的教堂音乐
第十章 歌剧
意大利正歌剧-变化中的意大利喜歌剧·意大利之外的正歌剧·法
国的喜歌剧·伦敦的喜歌剧·德国的喜歌剧
第三部分 海顿:成长中的大师
第十一章 早年岁月:1732—1760
早期生活·作品
第十二章 在艾斯特哈齐宫廷的初期岁月:1760—1770
始获承认·作品
第十三章 伟大的风格突破:1770--1779
海顿在艾斯特哈兹的职责·作品
第四部分 莫扎特:天才初露
第十四章 神童时代:1756—1773
**次巡回演出·返回故乡:萨尔茨堡与维也纳·意大利之行
第十五章 早期风格
**批键盘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交响曲·协奏曲·歌剧作品·教堂音乐
第十六章 “科罗莱多”岁月:1773—1781
赞助人。赞助体制下的作品·日趋拓展的表现空间·第二次巴黎之
行·萨尔茨堡的二度“雇员”生涯
第十七章 萨尔茨堡的高峰
键盘作品·带伴奏的奏鸣曲·不带键盘乐器的室内乐·交响曲·
小夜曲和嬉游曲·协奏曲-歌剧作品·宗教音乐
第五部分 古典风格的极盛期:1780—1800
第十八章 革命与变化的年代


巴洛克音乐的辉煌与巴赫的遗产 本卷聚焦于欧洲音乐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过渡时期——从巴洛克盛期向古典主义的转折点,尤其深入探讨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及其家庭成员的音乐成就与影响。它并非直接讨论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早期发展,而是致力于描绘在他们崛起之前,音乐语言是如何被塑造和奠定的。 第一部:巴洛克音乐的结构与精神 本部分首先对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年)的音乐特性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们考察了以对位法为核心的音乐思维,详细分析了赋格曲(Fugue)、卡农(Canon)和协奏曲(Concerto Grosso)的严谨结构。重点讨论了巴洛克音乐中“情感理论”(Doctrine of the Affections)的应用,即如何通过特定的音型、节奏和调性来表达单一而强烈的情感状态。 数字低音的艺术: 对巴洛克音乐的基石——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的演奏实践、记谱法及其在合奏中的功能进行了深入剖析。这包括羽管键乐器(如大键琴和管风琴)与低音提琴乐器的协作模式。 歌剧的诞生与发展: 追溯了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新艺术”(Nuova Musica)运动,阐释了早期歌剧(如蒙特威尔第的作品)如何将戏剧、音乐和舞台表演结合起来,确立了咏叹调(Aria)和宣叙调(Recitative)的基本框架。 第二部:莱比锡的巨匠——巴赫的音乐世界 本书的大部分篇幅致力于描绘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 Bach)作为巴洛克对位法集大成者的地位。我们认为,理解海顿和莫扎特如何打破既有范式,首先必须理解他们所继承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需要超越的那个范式。 器乐作品的殿堂: 详细分析了《平均律键盘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中大小调的体系化探索及其对后世和声学的奠基作用。同时,对《哥德堡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中变奏技巧的精妙与结构逻辑进行了考察,展示了其如何将简单的咏叹调主题发展到复杂的音乐建筑。 宗教音乐的深度: 深入解读了巴赫在莱比锡时期创作的大量康塔塔(Cantata)的文本学意义与音乐结构。特别关注了《马太受难曲》(St Matthew Passion)和《b小调弥撒曲》(Mass in B minor)的宏伟篇章,探讨了这些作品中对德语文本的深刻理解以及与传统宗教仪式需求的完美结合。我们强调了巴赫音乐中“向上帝的荣耀”(Soli Deo Gloria)这一核心精神。 管风琴音乐的遗产: 考察了巴赫在管风琴作品中展现的无与伦比的技巧和想象力,如托卡塔与赋格(Toccata and Fugue)的戏剧张力,以及他对德国和法国管风琴传统的吸收与融合。 第三部:从莱比锡到柏林的过渡——“风格的转换” 本章节关注巴赫去世前后音乐界发生的微妙变化,这是理解“前古典主义”(Pre-Classical)风格的关键。 “情感化”的转向: 探讨了卡尔·菲利普·伊曼努尔·巴赫(C.P.E. Bach,即“柏林巴赫”)在“感伤风格”(Empfindsamer Stil)中的贡献。C.P.E.巴赫的作品,尤其是其键盘奏鸣曲,展现出一种更具个人色彩、更注重瞬间情感波动和旋律线条的写作方式,这与其父的宏大复调结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洛可可与“美好风格”: 介绍了由法国作曲家,如拉莫(Rameau)晚期作品以及格鲁克(Gluck)在歌剧改革中所体现的,向更清晰、更优雅、更注重旋律线条的“美好风格”(Style Galant)倾斜的趋势。这种风格强调轻快、清晰的结构,为古典奏鸣曲式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交响乐雏形: 简要回顾了早期交响曲的实验,特别是曼海姆乐派(Mannheim School)在管弦乐配器、动态控制(如著名的“曼海姆爆发”)以及清晰乐章结构发展中所起到的先驱作用。这些实践直接影响了海顿对管弦乐队的运用。 第四部:继承者与先行者 本卷的结论部分,将视野投向了巴赫时代结束时,那些尚未完全成熟,但已预示着未来方向的作曲家们。我们并非深入分析海顿和莫扎特的成熟作品,而是着重于他们成长背景下,音乐环境的复杂性: 巴赫的儿子们: 除了C.P.E.巴赫,还讨论了威廉·弗里德曼·巴赫(W.F. Bach)和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C. Bach,即“伦敦巴赫”)对早期奏鸣曲和协奏曲形式发展的影响。J.C.巴赫在英国宫廷的成功,展示了“洛可可式”的、更易于接受的音乐如何迅速流行。 对比与张力: 总结了巴洛克复调的严谨性与新兴的“旋律-和声”风格之间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最终在海顿和莫扎特的手中,通过奏鸣曲式得到了创造性的调和与超越,形成了古典主义的典范。 通过对巴赫时代音乐的详尽考察,本卷旨在为读者建立起理解古典主义音乐语言是如何从复杂的对位结构中“解放”出来,并转向追求清晰、平衡与人性化表达的坚实基础。它描绘的是巨人的肩膀,而非巨人的本身。

用户评价

评分

相较于某些偏重理论的音乐史著作,这本书的“断代”视角处理得非常精妙。它没有试图用一个固定的框架去套牢所有现象,而是非常灵活地展示了从古典主义早期的成熟到浪漫主义初期的萌动这一过渡时期的张力与活力。阅读下来,我清晰地感受到音乐是如何从相对的均衡与秩序,逐渐转向个体情感的喷薄。特别是对于贝多芬后期作品的讨论,那种充满挣扎与突破的笔调,深深地触动了我。它不只是在陈述历史的终结,更是在预示着一个全新的艺术时代的到来,这种前瞻性和历史洞察力,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严肃的音乐史著作,我原本是有些畏惧的,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理论。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复杂的音乐演变过程,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他没有直接抛出僵硬的年代划分,而是通过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巨匠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的创作心路历程,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相互影响。这种“讲故事”的叙述技巧,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跟上节奏,并且对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潮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质感,配上精致的字体排版,就让人忍不住想翻开它。我最欣赏的是它在细节处的用心,比如内页纸张的选择,阅读起来触感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开阔,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文字与乐谱插图的布局显得既专业又不失美感,让人在阅读枯燥的历史论述时,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那种仿佛捧着一件艺术品的感觉,绝对是爱书人的一大福音。它显然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平装本,而是真正注重阅读体验的精品出版物,光是摆在书架上,就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书卷气。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考证工作显然是极其扎实的。我注意到,每当提及某个重要的音乐事件或传记细节时,作者都会非常审慎地引用或对照多方文献,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是在一个庞大的资料库中进行筛选和提炼,而非人云亦云地重复既有观点。这种对史实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执着,让整部作品的权威性大大增强。它不像是一本流于表面的导览手册,更像是一份经过时间沉淀、值得信赖的专业参考资料,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建立起对那段历史的敬畏感。

评分

书中对特定作品的分析深度,是我最为赞赏的一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名称和创作时间,而是深入到乐章结构、和声语言乃至配器技巧的层面进行剖析。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书中对一些关键的音乐“创新点”的阐释,总能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它如何描述奏鸣曲式在不同作曲家手中的演变,或者某个主题是如何被发展和变奏的,这些讲解都配有适时的图示辅助理解,使得原本抽象的音乐概念变得具象化、可触摸。这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把精密的钥匙,终于能够打开那些宏伟音乐殿堂的侧门,窥见其内部的精妙构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