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The Norton Introduction to Music History)是美国诺顿出版 公司于二十世纪后期策划的一套音乐史系列丛书,共 有六部专著组成。分别由各个断代史领域的**学者 执笔,反映了当今音乐研究的新成果,堪称西方音乐 断代史论的**文本。这六部音乐断代史以周密详实 的史实论述、深人地道的音乐剖析、视野广阔的文化 诠释和条分缕析的清晰体例赢得了学界的普遍赞誉, 在英语世界被广泛采用为音乐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 )层面的重要教学和研究参考书目,同时也是广大音 乐爱好者深入了解音乐的**读物。诺顿音乐断代史 丛书延续了诺顿出版公司传播音乐学术的**传统。
为西方音乐历史演进及其人文蕴涵的深人研究提供了 引发思考的论域和视角。
***·唐斯著的《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 多芬的时代(原版引进)(精)》为其中一册。
插图列表
序言
**部分 源自巴洛克的过渡:1760年以前的音乐
第一章 十八世纪思想的背景艺术与哲人·作为哲学家的音乐家·“趣味”在十八世纪的重要性
第二章 社会中的音乐家
赞助体系·印刷与出版·公众音乐会的兴起·教学文献
第三章 私人音乐
华丽风格·通奏低音伴奏的独奏奏鸣曲·三重奏鸣曲·键盘独奏奏
鸣曲·情感风格·其他键盘乐形式·歌曲
第四章 公众音乐
交响曲·协奏曲
第五章 舞台上的词与乐
作为社交中心的剧院·歌唱家·戏剧传统·意大利正歌剧·宣叙
调与咏叹调·风格模拟曲·意大利喜歌剧·法国歌剧·意大利歌
剧·德语**的歌剧·伦敦的歌剧·巴黎的歌剧
第二部分 新风格的接受:1760—1780年的音乐
第六章 社会环境与哲学背景
美与崇高·文学的崇古之风·狂飙突进运动·“古典”的观念及其
对立面
第七章 音乐家的生存状态
音乐会组织·音乐出版业·音乐著作
第八章 家庭音乐
通奏低音奏鸣曲的进一步演变·键盘奏鸣曲·带有替换声部的键盘
奏鸣曲·弦乐三重奏·弦乐四重奏·弦乐五重奏·声乐
第九章 音乐会与教堂音乐
“古典主义的”交响曲的出现·交响协奏曲·独奏协奏曲·宗教仪
式音乐‘欧洲的罗马天主教音乐·欧洲非天主教的教堂音乐
第十章 歌剧
意大利正歌剧-变化中的意大利喜歌剧·意大利之外的正歌剧·法
国的喜歌剧·伦敦的喜歌剧·德国的喜歌剧
第三部分 海顿:成长中的大师
第十一章 早年岁月:1732—1760
早期生活·作品
第十二章 在艾斯特哈齐宫廷的初期岁月:1760—1770
始获承认·作品
第十三章 伟大的风格突破:1770--1779
海顿在艾斯特哈兹的职责·作品
第四部分 莫扎特:天才初露
第十四章 神童时代:1756—1773
**次巡回演出·返回故乡:萨尔茨堡与维也纳·意大利之行
第十五章 早期风格
**批键盘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交响曲·协奏曲·歌剧作品·教堂音乐
第十六章 “科罗莱多”岁月:1773—1781
赞助人。赞助体制下的作品·日趋拓展的表现空间·第二次巴黎之
行·萨尔茨堡的二度“雇员”生涯
第十七章 萨尔茨堡的高峰
键盘作品·带伴奏的奏鸣曲·不带键盘乐器的室内乐·交响曲·
小夜曲和嬉游曲·协奏曲-歌剧作品·宗教音乐
第五部分 古典风格的极盛期:1780—1800
第十八章 革命与变化的年代
当我把这本书带到咖啡馆里阅读时,总会引来身边人的好奇目光。这或许是因为它的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散发出一种“老派”的魅力。然而,内容上的深度绝非徒有其表。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莫扎特那近乎完美的音乐语言时所采取的笔触——那种克制而又充满灵性的赞美,避免了过度神化的倾向。作者非常细致地分析了莫扎特是如何在继承巴赫和亨德尔的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注入他那独有的、仿佛与生俱来的歌唱性和戏剧张力。书中穿插的一些插图和乐谱节选,选择得恰到好处,帮助理解那些复杂对位法下的微妙变化。对于我这个业余学习过一些乐理的人来说,它就像一个私教课本,每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知识点,比如某部协奏曲中某个乐章速度处理的细微差别如何影响了整体的情绪走向。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叙事流畅,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感,是一种高质量的知识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色调,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辉煌的年代。初次翻阅,我最直观的感受是编排的匠心独运,它不像一些厚重的学术著作那样让人望而生畏,反而充满了引导性。作者在讲述每一位作曲家的生平时,并没有陷入冗长的人物传记泥潭,而是巧妙地将他们的音乐创作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结合。比如,描述海顿的作品时,那种贵族赞助下自由与约束并存的张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对“交响乐之父”的称号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精神内核的转变。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乐曲结构的分析,既专业又易懂,即便是对配器法知之甚少的普通爱好者,也能顺着作者的思路,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听觉画面。整体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精心准备的导览手册,引领我们走进那个交响乐、奏鸣曲形式臻于成熟的黄金时期,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聆听那些被文字激活的旋律。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我有点担心“断代史”这个概念会不会过于局限,只关注了欧洲古典乐的某一个特定时间段。但事实证明,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人,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宇宙的转折点。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这三位大师放在一个动态的演化链条中进行考察。它清晰地展现了音乐是如何从海顿的规范化、平衡美,逐步过渡到莫扎特的灵动与人性化,最终在贝多芬那里爆发为对人类精神自由的歌颂。书中对“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分析尤其精彩,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生硬地贴标签,而是通过对比分析他们的作品差异,让读者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何为“典范”。对于想要系统性了解西方音乐史核心阶段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可靠且极具启发性的文本基础。它不是让你成为音乐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有洞察力的聆听者。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古典音乐的书不少,但大多要么过于枯燥,要么就是浮光掠影的介绍,真正能沉下心来深入挖掘核心思想的作品凤毛麟角。而这本著作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断代史”视角。它并非简单地按时间顺序堆砌事实,而是着重探讨了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位巨匠手中,音乐语言是如何完成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质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奏鸣曲式”发展脉络的梳理,它不仅仅是在解释一种固定的结构,而是在展示作曲家们如何利用这种结构进行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博弈。书中对贝多芬后期作品中那种挣脱束缚、直面命运的宏大叙事的剖析,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它让你意识到,听古典音乐不只是在欣赏优美的旋律,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这本书提升了我的“听力门槛”,让我不再满足于表面上的悦耳,而是开始探寻旋律背后的哲学重量。
评分这套丛书的引进版本,在翻译质量上做到了极高的水准,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很多音乐史著作,即便是原版优秀,翻译过来也会因为术语不统一或风格僵硬而大打折扣。但这本关于“海莫贝”时代的译本,保留了原文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恰到好处的文学性。例如,当描述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时的心路历程时,译者的用词精准有力,将那种从古典秩序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的精神史诗感,生动地传达给了中文读者。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体验的复制。读完关于他们三人的篇章后,我立刻去重听了《第九交响曲》和《安魂曲》,突然间,那些曾经听过无数遍的音符仿佛被重新赋予了生命,我能更清晰地捕捉到作曲家们在特定历史关口所要表达的深层意图,不再是模糊的情绪笼罩,而是清晰的观点表达。这种阅读与聆听的互相促进,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