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拾穗编委会编的《田园拾穗》是一本关于中 国文化、中国音乐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 及宗教与音乐的文集,收录了音乐学家田青老师诸多 弟子的文章,他们将求学所得、工作所获和研究微识 集结成文。文集正文分为五个板块,用文字将多年来 田青老师对自己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点点滴滴的 影响记录下来,有思考、有感恩、有体悟、有收获。
文集中还有对历史中音乐文化的考证之文,有对宗教 中音乐文化的思考之文,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对对 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之文,有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 一的音乐文化的体悟之文。
写乐:在历史与传统之间
古琴文献《则全和尚节奏指法》考
再议筝曲《渔舟唱晚》
唐代梨园研究中的相关问题辨析
地方戏曲“一勾勾”的艺术特色
当下琴乐的传承与现代琴学的建立
写意:在宗教与音乐之间
在仪式中传承——江苏常州天宁寺梵呗音乐保护现状调查
从赞美诗的编译与创作看中国大陆新教圣诗的本色化历程
“非遗”视角下的青海塔尔寺花架音乐研究
刍议智化寺的艺僧群体和佛事
“被娱乐”的河西宝卷
大花苗基督教会音乐发展历程及现状——以贵州省赫章县葛布教会为例
拉卜楞寺“道得尔”与五台山佛乐的比较研究——以拉卜楞寺《色和》与殊像寺【万年欢】佛曲为例
20世纪80年代后新创作的佛教歌曲类型研究
写实:在非遗与保护之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及对策
惜字与惜字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化——对“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反思
两岸“非遗”交流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浅议艺术类本科教育与文化传承
祁秀梅的剪纸艺术
胜芳花会的“复兴”现象
写评:在现代与“原生态”之间
三毛,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再思考——从三毛漫画到三毛音乐剧
青歌赛设立“原生态”唱法的深层社会文化意义
写韵: 在思忖与闲适之间
《历史的性别》阅读手记
挽回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严——我的老师田青
拾穗偶得
弦歌琴事三章
一盏照亮人间的灯
小文两篇
从诗词到“国学”
后记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小中见大”。它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聚焦的都是生活中的微末细节,可正是这些琐碎的片段,串联起了对人生哲理的探寻。我记得其中一段描写母亲在灶台前做饭的情景,油烟的升腾、柴火的噼啪声,乃至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都被作者捕捉得丝丝入扣。这段描写让我瞬间回想起我童年时依偎在厨房的温暖记忆,那种代入感是极其强烈的。它不是在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而是在用自身的体验,邀请你进入那个由气味、声音和光影构筑的世界。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和一位老朋友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心与心的交谈,坦诚而又充满智慧。对于那些在生活中迷失方向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安静的角落,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真正珍视的是什么。
评分从文学技法上来看,《田园拾穗》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她的语言风格是多变的,面对不同的主题,她能迅速切换到最合适的语态和词汇。在描绘劳作的艰辛时,文字变得沉稳而有力,充满了力量感;而在描述收获时的喜悦或黄昏的宁静时,文字则变得轻盈而富有诗意,仿佛带着微光。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白描手法的运用,寥寥数笔,人物的性格便跃然纸上,无需冗长的心理剖析。例如,仅仅通过一个人物整理工具的动作,我们就能感知到他内心的秩序感和对土地的敬畏。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乡村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如何观察、如何感受、如何将生活提炼成艺术的范本。
评分这本《田园拾穗》读罢,我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宁静与满足。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仿佛能触摸到田野的每一片叶脉,闻到泥土被阳光炙烤后的芬芳。它不是那种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而是像一首缓缓流淌的田园牧歌,将人温柔地包裹。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那种深入骨髓的观察力,让人感觉自己仿佛就站在那片金黄的麦浪之中,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触感。书中对于农耕生活的点滴记录,也展现出一种质朴而坚韧的美学。那些关于播种、等待、收获的周而复始,被赋予了哲学的意味,让人反思现代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匆忙遗忘的本真。读完后,心里留下的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一种对慢下来的渴望,对脚踏实地的敬重。这书,像是一剂良药,抚平了城市喧嚣带来的躁动与不安,让人重新找回与土地连接的朴素情感。
评分我很少给一本书如此高的评价,但《田园拾穗》确实配得上。它成功地避开了乡村文学常有的“怀旧滤镜”和“浪漫化倾向”,呈现出一种既饱含深情又保持距离的审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时间流逝的独特处理,它不是线性的记录,而是循环往复、相互渗透的。今天的雨水,似乎带着昨日的露珠,而明天的阳光,又预示着往昔的辛劳。这种对时间多维度的理解,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哲学思辨的乐趣。它迫使你放慢脚步,去注意那些日常中被我们忽略的“间隙时间”——比如等待发酵的时刻,或者作物拔节的瞬间。读完之后,我仿佛被重新校准了生活的频率,更加懂得珍惜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日常瞬间,因为它们才是构成生命厚度的真正基石。
评分说实话,初翻《田园拾穗》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落入俗套,变成那种过度美化乡村的矫情之作。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叙述是克制的,她没有刻意去渲染苦难,也没有一味地歌颂田园的无忧无虑,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写实的视角,勾勒出一幅既美丽又真实的乡村图景。书中对四季更迭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尤其深刻。比如对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夏日雷阵雨的描写,那不仅仅是对天气现象的记录,更像是一种情绪的爆发与宣泄,与人物内心的挣扎形成了绝妙的呼应。文字的韵律感极强,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如高山瀑布,节奏的把握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绝非一般的散文集所能比拟的深度和广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