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声乐曲选集(第5版)/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

中外声乐曲选集(第5版)/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郁青 编
图书标签:
  • 声乐
  • 曲谱
  • 合唱
  • 独唱
  • 音乐教材
  • 艺术教育
  • 音乐教学
  • 中外音乐
  • 声乐选集
  • 21世纪音乐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南师大
ISBN:9787562120438
商品编码:2967860620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外声乐曲选集(第5版)/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
  • 作者:编者:胡郁青
  • 定价:58
  • 出版社:西南师大
  • ISBN号:978756212043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4-01
  • 印刷时间:2018-04-01
  • 版次:5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431
  • 字数:723千字

内容提要

胡郁青主编的《中外声乐曲选集(第5版)》是 为高等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选编的声乐 教材。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部分为声乐理 论,本部分对歌唱的呼吸、共鸣、语言及歌曲的艺术 处理等基本原则和规律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第二部 分为中外声乐曲选,分四个年级,共选编了300多首 。授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曲目。本书曲 目广泛,内容涉猎面广,在选编时编者本着严肃审慎 的态度,参考了全国部分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大纲, 充分考虑歌曲的难易度及可唱性,每首歌曲都是几经 推敲*后才确定下来的。
     本书供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学生使用,专科及中 师学生亦可根具体情况选择各年级的歌曲演唱。这本 教材也适合广大声乐爱好者使用。
    

目录

**部分 歌唱的技巧
引言
一、歌唱的气息
二、歌唱的共鸣
三、歌唱的语言
四、歌曲的艺术处理
五、各年级的训练要求
第二部分 教材歌曲
一年级
花非花
长城谣
二月里来
西风的话
秋水伊人——电影《古塔奇案》插曲
清流
页里麦
沂蒙山风光
嘎达梅林
跑马溜溜的山上
摇篮曲
采花
牧羊姑娘
高高太子山
故乡的小路
牧羊歌
大海啊,故乡
绒花——电影《小花》插曲
游子吟——电视剧《虾球传》主题歌
雁南飞——电影《归心似箭》插曲
中秋月,分外明
鼓浪屿之波
塔里木河
秋问——电影《张铁匠的罗曼史》插曲
***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
猎人魂——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插曲
北风吹——歌剧《白毛女》选曲
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歌剧《党的女儿》选曲
愿你有颗水晶心——电影《水晶心》主题曲
橄榄树
摇篮曲
桑塔·露琪亚
幻妮塔
德聂泊尔河掀起了怒涛
樱花
莎丽楠蒂
桔梗谣
摇篮曲
阿路路
月亮河
摇篮曲


世界音乐史概览:从古至今的旋律变迁 图书名称: 世界音乐史概览:从古至今的旋律变迁 作者: 音乐史研究小组 页数: 850页 装帧: 精装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音乐爱好者、学生及专业人士提供一部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世界音乐发展通史。我们聚焦于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形式的诞生、演变、相互影响与最终的风格定型。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以时间轴为线索,串联起从史前音乐的神秘起源到当代电子音乐的多元探索。 全书共分为六个宏大篇章,辅以大量珍贵插图、乐谱片段及历史文献摘录,力求构建一个立体、鲜活的音乐世界图景。 第一部分:史前与古代文明的咏叹调(约公元前5000年 - 公元500年) 本部分追溯了音乐的“童年”。我们探讨了早期人类如何利用自然界的声音进行模仿和仪式性表达,以及骨笛、陶制乐器等早期乐器的考古学意义。随后,重点转向了古典文明的发源地: 美索不达米亚与古埃及: 考察了苏美尔和巴比伦的竖琴、里拉琴等宫廷与宗教音乐的功用,以及埃及象形文字中记录的祭司音乐实践。 古希腊的“魔力”: 深入解析了毕达哥拉斯对音程的数学发现,以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克塞斯等人关于“乐的伦理”(Ethos)的哲学思辨。书中详细阐述了古希腊的“调式”(Modes)系统,及其对后世西方音乐理论的深远影响。 古罗马的实用主义: 分析了罗马如何继承希腊元素,并将音乐更多地融入军事、戏剧和公共庆典的实用性场景中。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宗教回响与世俗萌芽(约公元500年 - 公元1400年) 中世纪是西方音乐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本书详细描绘了教会音乐如何主导了近千年的发展: 格里高利圣咏的规范化: 记录了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对不同地区圣歌传统的整合过程,以及早期记谱法(纽姆记谱法)的发明与演变。 复调音乐的诞生与发展: 追踪了奥尔加农(Organum)的早期形式,并聚焦于巴黎圣母院乐派(如列奥宁、佩罗坦)如何突破单音音乐的限制,引入规律的节奏和对位概念。 世俗音乐的蓬勃: 详尽介绍了法国游吟诗人(Troubadours)、游士(Trouvères)和德国“歌者”(Minnesänger)的艺术,他们的歌词内容从骑士爱情到政治讽喻,展示了音乐走向民间和贵族阶层的过程。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的和谐之声(约公元1400年 - 公元1600年) 文艺复兴标志着音乐从上帝的仆人转向人类情感的表达工具。本章侧重于技术和情感的平衡: 尼德兰乐派的统治: 重点分析了杜飞、雅各布斯·奥克海姆等人如何精炼了模仿技法和严格对位,使人声音乐达到技术巅峰。 宗教音乐的改革: 考察了帕莱斯特里那如何通过《教宗马尔克斯弥撒》奠定了“纯净”的宗教复调美学,以及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圣咏改革)对音乐普及化的推动作用。 世俗音乐的成熟: 详细研究了意大利牧歌(Madrigal)的兴起,及其如何通过“文字与音乐的联结”(Word Painting)来描绘复杂的人类情感,并分析了早期器乐独奏曲和合奏曲(如维吉纳乐派)的出现。 第四部分:巴洛克:激情、炫技与戏剧性(约公元1600年 - 公元1750年) 巴洛克时期是音乐史上一个充满活力和张力的时代。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确立的许多核心音乐形式: 歌剧的诞生与确立: 追溯了佛罗伦萨“卡梅拉塔”对古希腊悲剧的重构,以及蒙特威尔第如何用宣叙调和咏叹调确立了早期歌剧的结构。 协奏曲与奏鸣曲的成熟: 重点分析了科雷利、维瓦尔第如何发展“快-慢-快”的三乐章结构,以及对位法的极致运用,特别是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 风格的多元化: 涵盖了路易十四宫廷的法国歌舞风格(吕利),以及亨德尔的清唱剧对英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本章以巴赫的逝世作为巴洛克时代的终结标志。 第五部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构与情感的交响(约公元1750年 - 公元1900年) 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围绕着“清晰的结构”和“无限的个人情感”展开了精彩的辩证统一: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黄金时代: 细致解析了奏鸣曲式(Sonata Form)的结构逻辑,海顿如何奠定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的范式,以及莫扎特在歌剧(特别是德语歌剧的突破)和钢琴协奏曲方面的创新。 贝多芬的革命: 将贝多芬视为连接古典与浪漫的桥梁,分析他如何扩展了奏鸣曲式、加重了和声的戏剧性,并赋予了交响乐史诗般的叙事性。 浪漫主义的狂热与回归: 探讨了舒伯特、肖邦(钢琴音乐的诗人)、李斯特(钢琴炫技的集大成者)等人如何将个人化、民族化、超自然元素融入音乐。重点分析了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概念及其对德语歌剧的颠覆。 第六部分:20世纪至今:风格的爆炸与全球化(约公元1900年 - 现今) 现代音乐史充满了对传统美学的反叛与探索。本书将这一时期的复杂性进行了梳理: 印象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冲击: 德彪西对音色与氛围的迷恋,以及勋伯格如何通过十二音体系(Dodecaphony)彻底瓦解了调性基础。 新古典主义与民族主义: 分析了斯特拉文斯基对古老形式的重新审视,以及巴托克、戈达尔等人对本土民间音乐素材的提炼。 后二战的实验: 涵盖了序列音乐(如布列兹)、偶然音乐(如约翰·凯奇)的哲学基础,以及电子音乐、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的出现。 全球视野的拓宽: 简要介绍了爵士乐、布鲁斯等美国音乐形式如何影响全球,以及非西方音乐传统(如印度拉格、中国传统乐器音乐)与西方现代音乐的交叉融合现象。 本书不仅是音乐知识的普及读物,更是一部引导读者理解音乐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演变史的权威参考书。它强调了文化、技术、哲学思潮对音乐创作的决定性影响,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宏大而精细的世界音乐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声乐教育者,我将这本书视为课堂教学的“主心骨”。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和层次感。从入门级的练习曲调到需要深厚情感表达的艺术歌曲,难易度分布非常合理,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声部特点和技术水平进行针对性选择。例如,在基础声部训练阶段,我们可以利用其中一些精心挑选的民歌进行音准和气息的打磨;当学生进入中高级阶段后,就可以开始挑战那些结构复杂、情绪张力强的歌剧咏叹调或艺术歌曲。这本书的编辑结构清晰,目录一目了然,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定位到所需的教学内容。同时,它提供的那些关于发声技巧和情感处理的文字说明,也为我们日常的教学语言提供了很多启发性的参考,避免了我们陷入陈旧的教学定式。这套丛书的整体质量都非常高,但这一本声乐选集无疑是其中的翘楚。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爱钻研”的音乐学习者量身定做的“武功秘籍”。我个人非常推崇它在曲目注释中所展现的文化敏感度。比如,处理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歌曲时,书中会特别提醒演唱者要注意其文化语境和演唱禁忌,而不是简单地按照音高和节奏来处理。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国际舞台上寻求发展的年轻一代尤其重要,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核,才能完成一次真正有说服力的演绎。我曾用书中的一个爱尔兰民歌作为范例,书中关于其独特颤音和装饰音的描述,比我以往学过的任何资料都要精准和细致,让我对这首曲子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文化尊重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普通的曲谱集,它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音乐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纸质和装帧质量都非常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态度,比如在一些高难度技巧的处理上,书里会用小字备注一些演奏者的经验之谈,这对于我们在日常练习中避免误区非常有帮助。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研究一首难度较大的德语艺术歌曲时,对于其中一个连贯的换气处理一直找不到感觉,后来翻到这本书里对这首曲子的解析,发现它给出的建议非常独到,结合了气声的运用和喉位的调整,让我茅塞顿开。此外,选曲的广度也让人印象深刻,它不仅收录了耳熟能详的那些“必唱曲目”,还穿插了一些相对小众但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这为我们拓宽曲目范围、准备不同类型的比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当前声乐教育资源的一种有力补充,它让学习者不再局限于少数几本老旧的曲集,而是拥有了一个更全面、更现代化的学习工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音乐学习者的福音,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内容和精美的排版吸引住了。作为一名声乐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很渴望能有一本涵盖中外经典曲目的综合性教材,这本《中外声乐曲选集》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选曲非常考究,从巴洛克时期的咏叹调到近现代的艺术歌曲,再到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歌和艺术歌曲,几乎涵盖了各个时期和风格的代表作。更让我惊喜的是,里面的每一首曲子都配有非常详尽的演唱指导和背景介绍,比如对作曲家生平的梳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在技术处理上的建议,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诠释作品大有裨益。以前我为了找一些经典的外国艺术歌曲的准确译文和版本,常常需要翻阅很多资料,现在有了这本,所有需要的信息都在里面了,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而且,它的乐谱排版清晰易读,对于我们日常的练习和舞台演出准备来说,简直太友好了。这本书不仅是教材,更像是一位资深的声乐老师,随时在你身边指导。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我对“第5版”这个标签有点担心,总觉得是不是内容更新不及时,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选集在保持经典曲目精髓不变的同时,对一些现代作品的收录和编排进行了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我注意到,这次修订在一些中国当代声乐作品的选取上更加大胆和前卫,加入了一些近十年来的优秀作品,这对于我们这些紧跟时代潮流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编者团队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去搜集和整理这些新作品的权威版本,确保了乐谱的准确性。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的外文曲目部分,对歌词的翻译也进行了精校,力求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含义,又符合中文的演唱习惯,这一点在很多旧版本中是难以做到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乐谱的堆砌,它更像是一个活的历史文献库,记录了声乐艺术的发展脉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