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 |
| 丛书名: | 21世纪钢琴教学丛书 |
| 作者/主编: | 李承远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82801 |
| 出版年份: | 2017年4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91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35元 |
| 实际重量: | 0.281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李承远,现任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主科教师。
本科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师从钢琴演奏家、教育家金石教授。
1999年留学英国音乐学院,主修钢琴演奏
2004年4月赴德国法兰克福参加“威斯巴登”钢琴比赛荣获青年组第二名。现任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沈阳音乐学院钢琴考级评委。
情话
窗口诉怀
烛火凡丹戈舞
少女与夜莺
爱与死:民谣
尾奏:幽灵小夜曲
《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教学版)/21世纪钢琴教学丛书》介绍了《戈雅之画》钢琴组曲,共由六首作品组成:1.情话,2.窗口诉怀,3.烛火凡丹戈舞,4.少女与夜莺,5.爱与死:民谣;6.尾奏:幽灵小夜曲。每首都是描写戈雅的一幅画作。
1.首《情话》,采用了霍达舞曲的节奏特点。主题旋律声部运用了多种变奏手法,以双手的三拍子舞曲节奏与三连音旋律线条结合,表现出欢快的爱情画面,乐曲充满舞蹈的气息。
2.第二首《窗口诉怀》,采用了切分的节奏特点并运用了复合节拍。在演奏琶音时,保持手臂和手腕的放松与平稳,尽量用手指力量控制音色变化,连接自如并强调低音。
3.第三首《烛火凡丹戈舞》,采用了西班牙凡丹戈民族舞曲热情、奔放的节奏特点。此曲双手多处出现三连音的节奏型,展现了西班牙的民族舞蹈画面。在演奏三连音时,应注重横向与纵向的音响效果与节奏动感。在演奏时以强调高声部旋律采增加舞曲的韵律。
4.第四首《少女与夜莺》,旋律具有抒情、忧伤的色彩。在演奏时运用贴键连奏,应加入柔音踏板与音后踏板的结合。正确处理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的力度变化,弹奏出不同的和声色彩变化,使音乐富有幻想性。
5.第五首《爱与死:民谣》,3/4拍与6/8拍的结合。*大的节奏特点是双手多处出现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的节奏型及重音不规则出现。此曲音乐织体更加丰富。增强了音响效果。从乐谱中可以看到作品标有8种不同的表情术语。在演奏时,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的对比及旋律声部的音量控制,表现不同的音乐效果与层次,乐句气息平稳,富有歌唱性。
6.第六首《幽灵小夜曲》,以轻巧的跳音奏出神秘的音乐,仿佛在模仿吉他的弹奏效果。在弹奏时,跳音轻巧短促富有弹性。手掌与手臂动作幅度小一些,以便使跳音弹奏有颗粒性。
阅读这套书的感受,就好比经历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沉浸式展览,只不过媒介从空间转移到了纸面。每一次翻阅,都能唤醒我对某种色彩组合或线条走向的全新感知。作者对于光影的捕捉和对笔触力量的分析,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层次。我发现自己开始关注那些以往会忽略的细节,比如颜料堆叠的厚度、底稿的痕迹,甚至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可能经历的情绪波动。这种由内而外的渗透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观看”这件事的理解。它教会我如何更深入、更有层次地去“阅读”图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象识别。读完之后,走在街上,看到寻常的景物,都会不自觉地带入一种新的观察滤镜,仿佛整个世界都被重新调色和构图了一般,实在是一种美妙的精神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让人感到由衷信服的基石。它绝非一本泛泛而谈的“艺术普及读物”,而是建立在扎实考据和深厚学理基础之上的精品。每当提到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或艺术流派的变革时,作者总能精准地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并给出自己独到的、有充分论据支撑的观点。我尤其赞赏其中关于文献溯源的部分,那些看似枯燥的注释和索引,实则构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知识体系,让读者可以顺藤摸瓜,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使得全书的论点都掷地有声,充满了权威感,但同时,作者又巧妙地避开了学院派的僵硬和傲慢,使得专业性与可读性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对于真正想在艺术史领域有所建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和“思想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透过封面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我尤其喜欢它在纸张选择上的用心,那种微微的粗粝感,握在手里仿佛就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其考究,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让每一幅画作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不会让人感到拥挤。阅读的体验,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就开始了,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烫金字体的选择和书脊的装订方式,都透露出出版方对艺术作品的敬畏之心。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和收藏价值,让人忍不住想一遍遍摩挲把玩,感受那份沉甸甸的质感。我常常在光线不同的环境下观察它的封面,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光影在不同的材质上折射出的效果,简直令人着迷。可以说,这本书的实体本身,就是对“视觉艺术”的一种致敬。
评分这本书在情感层面上对我产生的共鸣,是任何纯粹的技术分析所无法比拟的。它成功地挖掘出了艺术创作背后那份复杂而又真实的人性挣扎与光辉。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画家在面对自我极限、社会压力以及时代变革时的那种孤勇和坚持。作者并没有美化或神化这些艺术巨匠,而是将他们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成功与痛苦一样深刻。这种真实感,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艺术史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明白,伟大的作品往往源自于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所充盈,那份对美的执着追求,那种穿越时空依然能够直击人心的力量,远超出了画作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符号。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艺术重新回归到“人”的范畴内,使我们感动、反思并被激励。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部分,作者的叙事方式简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壁炉边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他的笔触细腻得如同工笔画,却又时常跳脱出来,用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来审视个体命运的起伏。我特别欣赏那种将专业知识融入生活化解读的技巧,它没有故作高深地堆砌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的优美语言,将复杂的艺术理论阐释得清晰透彻。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总能在不经意间被某个精妙的比喻或独到的见解所震撼。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感觉作者并非只是在“描述”作品,而是在与创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叙述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急促,时而舒缓,仿佛跟着作者的思绪在艺术的长河中漂流,时而沉浸于某个时代的具体场景,时而又被拉回到对永恒主题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