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郁青主编的《中外声乐曲选集(第5版)》是 为高等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选编的声乐 教材。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部分为声乐理 论,本部分对歌唱的呼吸、共鸣、语言及歌曲的艺术 处理等基本原则和规律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第二部 分为中外声乐曲选,分四个年级,共选编了300多首 。授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曲目。本书曲 目广泛,内容涉猎面广,在选编时编者本着严肃审慎 的态度,参考了全国部分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大纲, 充分考虑歌曲的难易度及可唱性,每首歌曲都是几经 推敲*后才确定下来的。
本书供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学生使用,专科及中 师学生亦可根具体情况选择各年级的歌曲演唱。这本 教材也适合广大声乐爱好者使用。
**部分 歌唱的技巧
引言
一、歌唱的气息
二、歌唱的共鸣
三、歌唱的语言
四、歌曲的艺术处理
五、各年级的训练要求
第二部分 教材歌曲
一年级
花非花
长城谣
二月里来
西风的话
秋水伊人——电影《古塔奇案》插曲
清流
页里麦
沂蒙山风光
嘎达梅林
跑马溜溜的山上
摇篮曲
采花
牧羊姑娘
高高太子山
故乡的小路
牧羊歌
大海啊,故乡
绒花——电影《小花》插曲
游子吟——电视剧《虾球传》主题歌
雁南飞——电影《归心似箭》插曲
中秋月,分外明
鼓浪屿之波
塔里木河
秋问——电影《张铁匠的罗曼史》插曲
***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
猎人魂——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插曲
北风吹——歌剧《白毛女》选曲
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歌剧《党的女儿》选曲
愿你有颗水晶心——电影《水晶心》主题曲
橄榄树
摇篮曲
桑塔·露琪亚
幻妮塔
德聂泊尔河掀起了怒涛
樱花
莎丽楠蒂
桔梗谣
摇篮曲
阿路路
月亮河
摇篮曲
这本教材的选曲实在是太妙了,简直是为我这种声乐学习者量身定做的宝典!我尤其欣赏编者在古典与近现代作品之间的平衡把握。比如,那些耳熟能详的西方艺术歌曲,从舒伯特到德彪西,每首作品的选取都精准地触及了不同声乐学派和时期风格的核心特征。歌词的翻译和附注也极其用心,很多晦涩难懂的德语或法语表达,在注释中都得到了清晰的阐释,这对于我们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传统的欧洲经典,而是大胆地纳入了一些具有国际视野的声乐作品,这无疑拓宽了我们的音乐视野,让我们得以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声乐艺术的魅力。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音乐对话,让我对声乐艺术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人性化,谱面清晰,音符和文字的间距恰到好处,长时间练习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需要大量阅读乐谱的我们来说,简直是福音。强烈推荐给所有声乐专业的师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是我关注的另一个亮点。在这个数字阅读日益盛行的年代,实体乐谱的质感变得尤为重要。这本《选集》的纸张厚度适中,摸起来有一种温和的阻尼感,即使用钢笔在上面做标记也不会洇墨,非常适合进行大量的批注和划线。更重要的是,它的开本设计非常合理,无论是放在钢琴谱架上还是抱着阅读,都显得恰到好处,不会出现某些大部头教材那样,因为尺寸过大而难以平稳放置的问题。翻页时的流畅度和耐用性也令人满意,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环节上投入了时间和成本。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内容要好,物理载体也必须能够经受住长期的、高强度的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教材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实体体验”。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审美趣味”印象深刻,它体现出一种非常成熟和高雅的音乐品味,绝非那种为了凑数而堆砌曲目的粗浅之作。那些被选入的德奥艺术歌曲(Lied),每一首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它们的旋律线条、和声色彩,无一不代表了德语艺术歌曲创作的巅峰水平。我常常在练习某首小诗的歌曲时,被其精致的音乐语言所震撼,感觉每一次呼吸、每一个乐句的连贯性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精确的控制。这种对“精美”的执着追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自身的演唱标准。此外,我注意到对歌词的排版也十分考究,使得歌手在演唱时,目光能够自然地在乐谱与歌词之间切换,减少了不必要的阅读障碍。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散发着对音乐艺术本身应有的尊重与热爱。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第5版”这个标签有点持保留态度,总觉得经典再版无非是换个封面糊弄事。然而,当我真正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这次的修订工作是多么的扎实和必要。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于“中国声乐作品”的收录和处理方式。过去很多选集对中国作品往往只是象征性地放上几首,但这一版明显加大了力度,不仅选取的曲目更具代表性,而且在风格的多样性上做得非常出色,涵盖了从民歌改编到学院派创作的各个维度。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些作品的版本和注记似乎也参照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这对于追求准确性和规范性的我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提升。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选集”,更像是一部不断与时俱进的“声乐发展史的缩影”。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让我对这套丛书的专业性肃然起敬。
评分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最看重一本教材的“可用性”和“结构逻辑”。这本《选集》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它的编排逻辑不是简单的按年代堆砌,而是明显融入了教学的考虑。比如,它似乎在不同单元之间设计了某种“技能递进”的线路,从音域的跨度,到演唱技巧的要求,再到情感表达的复杂程度,都做了循序渐进的铺垫。我特别喜欢它在每组作品前加入的简短“风格导览”,虽然篇幅不长,但几句话就能精准概括出该组作品需要注意的艺术处理要点,这极大地节省了备课时间。而且,很多小曲目的选择非常巧妙,它们可能是难度适中但艺术价值很高的“遗珠”,非常适合用来进行阶段性的小测验或课堂展示。这种注重实践操作和教学效率的设计,让它在众多声乐教材中脱颖而出,是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