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桑养蚕实用技术 9787802333154

栽桑养蚕实用技术 978780233315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央农业广播 著
图书标签:
  • 桑蚕养殖
  • 蚕桑技术
  • 实用农业
  • 农业科技
  • 养殖技术
  • 蚕业
  • 桑树栽培
  • 农业生产
  • 技术手册
  • 农村致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802333154
商品编码:2968237476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栽桑养蚕实用技术

定价:7.00元

售价:4.8元,便宜2.2元,折扣68

作者: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央农业广播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8023331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1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针对广大养蚕户在栽桑养蚕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体分为蚕桑的基本知识、科学养蚕、高产稳产桑园的栽培技术、主要蚕病的识别与防治、桑树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目录

一、桑蚕的基本知识
1.桑蚕生活史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2.蚕的龄、眠是怎样划分的?各龄期经过时间是怎样的?
 3.为什么饲养的蚕品种叫“一代杂交种”?目前主要有哪些蚕品种?
 4.如何正确认识蚕的外部形态特征?
 5.蚕的生理适温和饲育(生产)适温有什么不同?它们是如何确定的?
 6.湿度对蚕生长发育的影响是怎样的?
 7.空气和气流对蚕的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
 8.桑叶质量对养蚕有什么影响?
 9.桑树的器官有什么功能?
 10.光照是怎样影响桑树生长发育的?
二、科学养蚕
11.为什么要注意以叶定种,种叶平衡?
12.养蚕生产中应准备哪些蚕室蚕具?
13.养蚕生产中应准备哪些养蚕消耗物资?
14.目前在消毒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15.正确的消毒步骤和要求是怎样的?
 16.小蚕共育有什么好处?其主要组织形式是怎样的?
 17.什么是补催青?应如何做好补催青?
 18.对大小蚕期应怎样划分比较合适?
 19.小蚕期的生理特点是什么?对实际养蚕生产有什么指导意义?
 20.大蚕的生理特点是什么?对实际养蚕生产有什么指导意义?
 21.什么是收蚁?
 22.应如何做好收蚁工作?
 23.如何确定每次采桑量?
 24.生产上为什么特别强调1龄用桑的重要性?
 25.如何正确做好疏毛期管理工作?
 26.小蚕用桑的选采标准是怎样的?
 27.怎样贮藏小蚕用桑叶?
 28.为什么提倡小蚕用桑叶要消毒?
 29.小蚕期如何正确调桑?
 30.怎样确定给桑量?
 31.正确的给桑方法是怎样的?
 32.养蚕过程中为什么要扩座?扩座的方法是什么?
 33.怎样确定各龄蚕的蚕座面积?
 34.养蚕过程中除沙的意义和方法是什么?
 35.怎样做好眠前处理工作?
 36.怎样算是控制日眠?
 37.控制日眠的方法是什么?
 38.养蚕过程中为什么要提青?
 ……
三、桑树栽植
四、蚕病的识别与防治
五、桑树病虫害的防治
附录一 常用农药的使用标准
附录二 桑园管理全年工作安排表
附录三 桑蚕(春蚕期)饲育标准一览表(以张种为单位)
附录四 蚕期常用药的使用标准表
附录五 养蚕前后常用消毒药的使用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丝之物语:从桑叶到华裳的千年传奇》 一、 序章:丝绸的源起与神话 自古以来,一种神秘而珍贵的物质便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那便是丝绸。它轻盈飘逸,光泽华美,触感温润,自诞生之初便被视为珍宝,贯穿了人类历史的长河,承载了无数的文化、信仰与传奇。本书并非仅是一本关于养蚕技术的实用指南,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丝绸文化之旅,一次对这一古老产业的深度探索与人文关怀。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史前时代。在中国,丝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距今约五千年前,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对蚕的驯养和丝的缫织。神话传说更是为丝绸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相传,一位名叫嫘祖的女子,在偶然间发现了桑叶上的小虫吐出的闪闪发光的丝线,并从中获得了灵感,发明了养蚕缫丝的技术,从此开启了丝绸的辉煌篇章。这个故事,如同织锦般细腻,又如同蚕丝般绵长,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数千年,成为中国人对丝绸最初的想象与敬意。 丝绸的出现,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进步,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富裕、尊贵、优雅与智慧。在古代社会,丝绸是皇室贵族的专属,是地位与权力的象征。它曾被用作祭祀的贡品,被视为沟通天地神灵的媒介。丝绸的华美,也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灵感,留下了大量歌咏丝绸的诗篇、画作,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绸并非仅在中国独有。随着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丝绸的魅力也逐渐传遍世界。穿越了广袤的沙漠与高山,一条被称为“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应运而生。这条古老的商道,不仅仅是丝绸贸易的动脉,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从长安到罗马,丝绸的足迹遍布亚欧大陆,连接了不同的民族与文明,促进了思想、技术、宗教、艺术的传播与融合。丝绸,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的篇章。 本书的开篇,便是对这份古老遗产的致敬。我们并非要教授如何从零开始成为一名养蚕专家,而是希望通过讲述丝绸的起源、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来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这份传统工艺的热爱与尊重。我们将一同回顾那些关于丝绸的古老传说,探寻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故事,感受丝绸如何从一根细小的蚕丝,编织出一部宏伟的文明史诗。 二、 桑树的生命礼赞:自然的馈赠 孕育丝绸的生命,离不开一种平凡却至关重要的植物——桑树。它默默无闻地生长,用它翠绿的叶片,为万千蚕儿提供生命所需的养分,也为人类奉献了这天赐的宝物。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近桑树,理解它顽强的生命力,感受它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并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桑树种植的意义。 桑树,学名Morus,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从南方的温润到北方的干旱,从平原的沃土到山地的坡岭,桑树以其强大的适应性,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它的枝干苍劲有力,叶片肥厚翠绿,春天嫩芽初生,夏天枝繁叶茂,秋天硕果累累,冬天则傲然挺立,蓄积力量。桑树不仅仅是养蚕的“口粮”,它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价值。 在本书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桑树的生长习性、不同品种的特点及其适宜的生长环境。我们将了解桑树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水分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滋养蚕儿的能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关于生命能量转换的奇妙展现。同时,我们也将关注桑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它的根系固土防沙,它的叶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改善空气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许多农村地区,桑树几乎与农家生活形影不离。除了为蚕儿提供食物,桑葚也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桑叶本身,经过炮制,也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桑树的根皮、树皮、果实,几乎全身都是宝,体现了自然界物尽其用的智慧。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一些传统的桑树种植区域面临着撂荒或转为其他经济作物种植的挑战。本书希望通过对桑树价值的重申,唤醒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知。我们探讨的并非是具体的种植技术,而是对桑树这种“绿色银行”的珍视,对它所代表的自然馈赠的感恩。我们将思考,如何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找到桑树种植与生态保护、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最佳路径,让这古老的树种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三、 蚕儿的秘密花园:生命的神奇蜕变 本书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微观而又神奇的世界——蚕儿的生命历程。这不是一本枯燥的生物学教科书,而是对生命奇迹的一次深情描绘。我们将见证一只小小的蚕卵,如何经历孵化、蜕皮、吐丝,最终化身为美丽的飞蛾,完成生命的轮回。 从肉眼几乎难以察觉的蚕卵开始,生命的力量便在其中悄然孕育。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小小的蚕宝宝便破卵而出,它们的第一餐便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桑叶。初生的蚕儿,体型微小,行动缓慢,但它们拥有惊人的食欲,不断地吞食桑叶,为接下来的生长储存能量。 蚕儿的生长过程,充满了蜕变。它们会经历数次蜕皮,每一次蜕皮,都意味着它们身体的成长与更新。蜕皮的过程,是蚕儿生命中重要的转折点,它们会暂时变得脆弱,然后以崭新的姿态继续生长。这个过程,如同生命中的每一次成长,都需要经历痛苦的挣扎,才能迎来更美好的蜕变。 而当蚕儿达到成熟期,它们便进入了最关键的生命阶段——吐丝。在它们身体内部,有一个神奇的“丝腺”,可以将桑叶转化为液态的丝蛋白。当蚕儿准备化蛹时,它们便会爬到预设好的地点,开始吐丝。它们吐出的丝,如同千万条细小的河流,在空气中交织、缠绕,最终形成一个坚韧而光滑的蚕茧。这便是“生命最后的凝结”,是蚕儿将自己全部的能量与生命精华,凝聚成这颗馈赠人类的宝珠。 蚕茧的形成,并非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转化的重要载体。在蚕茧内部,蚕儿将经历一次更加彻底的生命变革——化蛹。它将在蚕茧的保护下,进行复杂的生理变化,最终蜕变成一只美丽的蚕蛾。而这只蚕蛾,将再次进行生命的繁衍,产下新的蚕卵,将生命的传奇延续下去。 本书将以一种富有情感的笔触,描绘蚕儿的生命历程。我们将关注它们的食性,它们的生长周期,它们吐丝时的专注与辛劳。我们不会深入讲解具体的养殖密度、温度控制等技术细节,而是希望读者能够透过这些微小的生命,看到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坚韧、以及生命本身所蕴含的伟大意义。我们将感叹,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如何通过它们短暂而辛勤的一生,为人类创造了如此辉煌的财富。 四、 丝的艺术:从原料到华美 当一枚枚饱满的蚕茧被收集起来,它们便开始了通往华美的旅程。本书将深入探究从蚕茧到精美丝绸的转化过程,不仅仅是技术的呈现,更是对人类智慧与艺术创造力的赞颂。我们将追溯古老的手工缫丝技艺,感受现代科技在丝绸生产中的应用,并赞叹丝绸在服饰、艺术品等领域所展现出的无限魅力。 缫丝,是将蚕茧中的连续丝线分离出来的过程。在古代,这项技艺完全依赖于手工。妇女们将蚕茧放入热水中,轻轻地用小刷子搅动,找到丝线的顶端,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几根丝线缠绕在一起,形成一根粗细均匀的生丝。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技巧和细致。每一根丝线的缠绕,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随着时代的进步,机械缫丝逐渐取代了手工缫丝,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现代化的缫丝设备,能够更精确地控制温度、湿度和丝线的张力,生产出更加优质、均匀的丝线。然而,本书并不将重点放在机器的介绍上,而是希望读者能够理解,无论是手工还是机械,其核心都是对丝线物理特性的精妙把握。 缫丝之后,便是织造。将一根根丝线,通过复杂的经纬交织,编织成各种各样、纹理各异的织物。从最基础的平纹,到精美的提花,织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门精深的艺术。提花织机,更是如同一个精密的艺术创作工具,能够按照预设的图案,将丝线巧妙地组合,创造出栩栩如生的画面。 本书将描绘丝绸在服饰领域的辉煌。从古代帝王的龙袍,到现代T台上的华服,丝绸一直是设计师们钟爱的材质。它的光泽、垂坠感、色彩表现力,赋予了服饰无与伦比的质感与美感。我们将回顾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丝绸服饰风格,感受丝绸如何塑造了人类的审美情趣。 除了服饰,丝绸在艺术品创作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丝绸画,便是将丝绸作为画布,通过绘画、刺绣等技法,创作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一幅精美的丝绸画,不仅展现了艺术家的才华,也体现了丝绸本身的独特艺术魅力。 本书并非要教授织造的技巧,而是希望读者能够欣赏到丝绸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与艺术。我们将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工匠们致敬,感谢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五、 丝绸的传承与未来:古韵新章 丝绸,作为一种古老的产业,并非已经陈旧。在现代社会,它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书的结尾,将目光投向丝绸的传承与未来,思考如何让这份古老的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丝绸的传承,首先在于人才的培养。传统的手工技艺,需要有人继承,需要有人发扬。现代化的丝绸生产,也需要不断吸引优秀的科技人才,推动技术的创新与升级。如何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并爱上丝绸,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同时,丝绸产业也面临着来自新兴材料的竞争。在追求功能性、环保性、经济性的今天,如何让丝绸在保持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我们在研发、设计、营销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 本书将探讨丝绸在现代社会的新应用。例如,在医药领域,蚕丝蛋白因其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伤口敷料、药物载体等。在高端材料领域,利用蚕丝的特殊性能,开发出具有防火、防弹等功能的先进材料。 此外,可持续发展,是丝绸产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如何实现绿色养殖、环保缫丝、节能减排,是丝绸产业能否在新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我们将关注那些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丝绸企业和研究机构,学习他们的经验,并为之加油。 丝绸,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对丝绸的全面展现,激发读者对这份古老遗产的兴趣与热爱,鼓励大家参与到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让我们一同期待,丝绸这古老的传奇,在新时代续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结语: 《丝之物语:从桑叶到华裳的千年传奇》,并非一本教你如何具体养殖一箱蚕的说明书。它是一次关于丝绸的深度人文之旅,一次对生命奇迹的赞美,一次对人类智慧与艺术的致敬,一次对古老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它希望能够让你看到,那一根根细小的蚕丝背后,隐藏着怎样宏大的历史叙事,蕴含着怎样深刻的生命哲理,以及孕育着怎样无限的未来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作为一名刚接触养殖业的新手,我之前尝试过一些小规模的养殖,但因为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走了不少弯路。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贴近实际操作,从桑树的种植、修剪、病虫害防治,到蚕的孵化、饲养、疾病预防,再到蚕茧的采摘、加工,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非常细致,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和注意事项。特别是关于蚕的饲养环境控制,比如温度、湿度、通风的要求,书中都给出了明确的数据和方法,并且还提供了很多实际操作的技巧,比如如何搭建适宜的饲养空间,如何选择合适的饲料等。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是把我从一个门外汉,一步步带入这个行业,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实践。书中的一些经验分享和案例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能够提前预见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点非常密集,但讲解却深入浅出,即使是没有相关基础的读者也能很快理解。我最欣赏的是书中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风格。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数据和图表,来证明和支撑其观点。例如,在讲解如何防治桑树病虫害时,书中列举了各种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原因、传播途径、危害症状,并针对每一种病虫害都提供了详细的防治措施,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法,并且会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养蚕的部分,对于不同时期蚕的食量、生长速度、排泄物变化等都有详细的数据记录和分析,让我能够直观地了解蚕的生长状况。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觉得作者是真正深入一线,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愿意将这些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系统地梳理了整个桑叶种植和蚕的养殖流程。我之前对这个领域只有零散的了解,比如知道桑叶可以喂蚕,但具体怎么种植桑树,什么时候采摘桑叶,以及养蚕的整个周期,都不是很清楚。这本书就像一个完整的指南,从头到尾地把我带一遍。它不仅讲解了桑树的品种选择、栽培技术、嫁接方法,还详细介绍了桑叶的生长周期、营养成分分析,以及如何根据蚕的生长阶段来科学地采摘和贮存桑叶。在养蚕的部分,它从蚕卵的孵化开始,一直讲到蚕宝宝的各个龄期特点、饲养方法、疾病的识别与防治,甚至包括了产茧的管理和采茧的时机。书中的一些图表和流程图,更是帮助我清晰地梳理了整个养殖的脉络,让我对每一个步骤都有了明确的认识。这对于想要系统学习这个技术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能够避免很多盲目和重复的摸索。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和手工艺非常感兴趣,而桑叶和蚕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一古老的技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桑树历史文化背景的介绍,以及古代养蚕的传统方法。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也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敬意。同时,书中也融合了现代的科技和管理理念,比如如何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来提高养殖效率,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来降低疾病风险,如何进行桑叶和蚕茧的品质检测等。这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既有文化传承的价值,又有面向未来的发展潜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蚕茧加工和利用的章节很感兴趣,比如如何制作丝绸,如何利用蚕蛹作为饲料等。这些内容让我看到,养蚕不仅仅是种植桑叶和饲养蚕,更是一个延伸到多个产业的复杂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很精致,封面设计简约大方,带有浓郁的农业气息,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关于种植和养殖方面的知识。书的纸张质量也很好,触感光滑,印刷清晰,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插图,色彩鲜艳,画面生动,把文字描述的场景和技术步骤形象地展现出来,对于我这样对理论知识不太敏感的人来说,这些图片简直是救星。比如,书中关于桑树育苗的章节,不仅仅是文字讲解,还有各种不同形态的桑苗图片,从发芽到幼苗,再到移栽,每一个阶段都配有详细的图示,让我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过程。而且,这些插图并不像那种随意拼凑的图片,它们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和编排,与文字内容高度契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平时喜欢在阳台上种一些蔬菜,对园艺方面一直很感兴趣,虽然这本书的主题是桑叶和蚕,但我相信书中关于植物生长、病虫害防治等通用的农业技术,也能给我带来很多启发。特别是对于土壤改良、施肥技巧这些基础知识,我一直想深入了解,这本书的出版让我看到了希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