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水产生物种质资源与利用(第2卷)
定价:180.00元
作者:王清印,李杰人,杨宁生著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027772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80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水产生物种质资源与利用(第2卷)》是2005年出版的《中国水产生物种质资源与利用》(卷)的续集,共收录了66种我国重要水产生物种质资源研究的学术成果,其中淡水鱼类16种,海水鱼类15种,甲壳类5种,贝类11种,藻类18种,两栖类1种。详细介绍了各种生物的基本档案,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和遗传学特征,养殖技术,目前种质保存状况等。书中收集的大量有关数据资料,对科学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这些水产生物种质资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水产生物种质资源与利用(第2卷)》可供从事水产生物学研究、水产养殖、遗传育种、野生动物保护等学科领域的科技人员、研究生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部分 淡水鱼类
赤眼鳟
异育银鲫
淇河鲫
散鳞镜鲤
剑尾鱼(RR-B系)
异育银鲫品系A
鲫
大眼鳜
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
鳊(长春鳊)
太湖新银鱼
黄鳝
荷那龙罗非鱼
青海湖裸鲤
暗纹东方纯
金鳟
第二部分 海水鱼类
赤点石斑鱼
浅色黄姑鱼
条斑星鲽
黑鲷
军曹鱼
青石斑鱼
钝吻黄盖鲽
漠斑牙鲆
带鱼
小黄鱼
卵形鲳鲹
半滑舌鳎
美国红鱼(眼斑拟石首鱼)
中华鲟
日本鳗鲡
第三部分 甲壳类
斑节对虾
三疣梭子蟹
凡纳滨对虾
刀额新对虾
日本对虾
第四部分 贝类
翡翠贻贝
大珠母贝
企鹅珍珠贝
缢蛏
泥蚶
珠母贝
文蛤
“中科红”海湾扇贝
虾夷扇贝
长牡蛎
方斑东风螺
第五部分 藻类
钝顶螺旋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
长海带
裙带菜
日本真海带
海带
条斑紫菜
坛紫菜
鼠尾藻
角叉菜
孔石莼
浒苔
肠浒苔
裂叶马尾藻
海蒿子
海黍子
中肋骨条藻
龙须菜
第六部分 两栖类
大鲵
附录
中文种名索引
英文种名索引
拉丁文种名索引
分类地位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透露出一种宏大且深入的选题。“中国水产生物种质资源与利用(第2卷)”,我首先联想到的,是它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几种常见的鱼虾,而是会更系统地梳理中国丰富的渔业基因宝库。我好奇,它是否会涵盖淡水和海水两大领域,从南到北,从内陆湖泊到广袤的海洋,去描绘一幅完整的中国水产种质资源图景。我个人对那些在特定地理环境下进化出的独特水产物种特别感兴趣,它们可能拥有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或者富含特殊的营养成分,是未来开发的新大陆。在“利用”方面,我更关心的是它能否提供一些创新性的思路。比如,除了传统的养殖和食用,这些种质资源是否在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甚至生物材料领域,还有尚未被发掘的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本百科全书,为读者打开一个了解中国水产世界的新窗口,同时也能引发大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
评分我选择这本书,是出于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心,以及对“中国”这个地域性关键词的关注。“中国水产生物种质资源与利用(第2卷)”,仅仅从标题来看,就给人一种内容丰富、研究深入的感觉。我之所以选择它,并非因为我对水产养殖有多么精通,恰恰相反,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弥补我对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本书在“种质资源”的介绍上,是否会采取一种“由点及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会不会先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产生物,然后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它们在遗传学、生物学上的独特性?至于“利用”的部分,我更倾向于看到一些更具前瞻性和实践性的内容,例如,如何通过科学的育种技术,来提升水产资源的产量和品质;或者,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让我耳目一新的信息,让我对中国的渔业资源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别致的,用了一种深邃的蓝色作为主色调,仿佛象征着广阔而神秘的海洋,上面跃动着几条栩栩如生的鱼类剪影,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关于水产生物的主题。我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第2卷”这个标识所吸引,这通常意味着它在前一卷的基础上,会更深入地探讨某些特定领域,或者涵盖更广泛的议题。我个人对海洋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一直保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全球环境变化日益严峻的当下,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水体中蕴藏着怎样的宝贵资源,并思考如何可持续地加以利用,似乎变得尤为迫切。虽然我还未深入阅读,但我对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目前较为热门的养殖技术,例如循环水养殖、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抱有极大的期待。这些技术不仅关乎养殖效率的提升,更事关对水体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同时,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新兴的水产物种,它们是否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或是广阔的市场前景,能够为我们的餐桌带来新的选择,也为渔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科普读物,不仅仅是罗列枯燥的数据和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封面上的“中国水产生物种质资源与利用”这几个字,虽然显得相当学术,但我对它能够提供的新鲜视角充满好奇。我尤其关心的是,本书是否会侧重于介绍那些在中国本土具有悠久历史、但在现代社会中可能被忽视的水产生物。例如,一些地方性的特色鱼类、贝类或者藻类,它们不仅承载着地域文化,可能还蕴含着未被充分挖掘的药用、食用或工业价值。我设想,书中或许会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述这些物种的发现、鉴定、繁殖和开发利用过程,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大自然的馈赠。再者,作为“第2卷”,我期待它在“利用”这个层面上,能有更具前瞻性的探讨,比如如何利用基因技术来改良水产种质,如何通过生物技术来提高其抗病性和生长速度,又或者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探索更环保、更高效的养殖模式。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它那份沉甸甸的“学术感”。“中国水产生物种质资源与利用(第2卷)”,光是听名字,就能想象里面肯定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严谨的论证。我本身不是专业人士,但一直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很敬佩。所以我很想知道,这本书在“种质资源”这个部分,是如何具体展开的。它会从宏观的分类学角度,还是会聚焦于微观的基因层面?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关于濒危水产物种的保护研究,亦或是对那些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野生种群的深入考察?我理解“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它像是生物的“基因库”,是未来育种和发展的基础。而“利用”又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层面,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从这些资源中获益。我猜测,书中大概会从养殖、医药、食品加工等多个角度,来阐述“利用”的可能性。我特别希望,它能在“利用”的同时,也强调“可持续性”的重要性,毕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当利用,只会让宝贵的财富逐渐流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