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电脑音乐理论与应用 |
| 丛书名: | 21世纪新音乐理论丛书 |
| 作者/主编: | 陈启云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33032 |
| 出版年份: | 2007年1月 |
| 版次: | 第 1版 |
| 总页数: | 313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1元 |
| 实际重量: | 0.558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陈启云,重庆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曾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歌舞剧团作曲、指挥;现在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执教电脑音乐和理论作曲,曾任副院长。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教育家协会会员、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协会会员、入编《中国音乐家辞典》名人录。数年来,从事音乐教育、创作、电脑音乐研究和制作,成果如下:论文:《发展电脑音乐,培养适用性音乐人才》、《发展数字化音乐教育,培养现代音乐人才》。科研项目:《电脑音乐理论与应用》、《电脑音乐课改革与研究》。作品代表作:歌曲《喊一声大西北我的亲爹亲娘》、《党旗飘扬在我心里》、《西部,我可爱的家乡》、《冰山书抒情》;歌剧《夫妻犁》;交响合唱套曲《炸火索马里》;歌舞剧音乐《风雪阿里》;舞蹈音乐《生活从这里开始》、《天山英魂》;民乐五重奏,序曲与赋格》;杨琴二重奏《潮海绿魂》;民族管弦乐《贵妃魂》;交响乐《交响乐》、《第二交响乐》、《第三交响乐》等,上述作品分别获和省级奖。
电脑音乐属于电脑技术和音乐理论相结合的交叉应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学科。在实际运用中有着它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它涉及到音乐学、MIDI学、音响学、数字音视频学和其相关的自然学科等。目前为止,有关此方面软硬件工具书籍问世的不少,但关于电脑音乐理论与应用类书籍却极少,这可能是由于它在应用上的综合性、灵活及多样性和软硬件更新的频繁性所限。《21世纪高等院校音乐教材:电脑音乐理论与应用》用意不是介绍音乐软硬件功能的应用,而是围绕音乐与电脑阐述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作者通过多年在此方面的学习、教学、研究和实践总结,按照电脑音乐制作程序进行一般的、常规和实用的讲述。为普及应用,选择大众化软件进行讲解,将家喻户晓的通俗歌曲作为谱例,以简单的编配方法进行示范,以基础的设备引导操作。本书配套光盘中所有MIDI谱例音响和音频音响的声源均来自电脑集成声卡,一方面为引导教学;另一方面是便于音乐爱好者自学,这是本书的目的。
这本关于电脑音乐理论与实践的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入门指南!我一直对电子音乐制作充满好奇,但面对那些复杂的术语和软件界面,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数字音频原理讲起,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各种合成器的工作方式和效果器的应用。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即便是像我这样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小白”,也能很快理解核心概念。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音乐风格在数字环境下如何重构的探讨,这让我对现代音乐的生产流程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贴合实际操作,我跟着书中的指导,很快就在自己的电脑上做出了第一个简单的音色,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建议,比如如何优化DAW的工作流程,如何进行有效的混音与母带处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数字声音设计世界的大门,让冰冷的代码和算法,在你手中变成了有温度的音乐表达。对于任何想从消费者转变为创作者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起点的不二之选。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内容广度,让我惊叹于作者对整个电脑音乐生态的把握。它不像一本单一的教程,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行业发展史和技术前瞻。从早期的MIDI协议的诞生与局限性,到如今基于云端的协作工具和人工智能辅助作曲的兴起,书中的脉络清晰可见。我特别欣赏它对“工作流效率”的关注,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操作系统下音频接口的驱动优化策略,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插件链管理来避免系统延迟和CPU过载。这些是教科书上很少提及,但在实际制作中至关重要的“经验之谈”。此外,书中对版权和数字音乐分发模式的讨论也极具前瞻性,它不仅仅是教你做音乐,更是在引导你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中生存和发展。这本书的厚度足以见得其内容的详实,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知识点被串联起来,形成更立体的认知网络。它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希望系统性梳理知识体系的进阶学习者。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电脑音乐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理论”二字的深刻挖掘与现代化的结合。很多市面上的教材往往偏重于软件操作手册的堆砌,而这本书则致力于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它花了大量篇幅去阐释傅里叶变换在声音处理中的实际意义,以及模数/数模转换过程中涉及的采样率和位深对音质的决定性影响。这种对底层原理的剖析,使得读者在面对任何新的数字音频技术时,都能迅速把握其本质,而不是被表面的功能所迷惑。作者对于声音的物理属性与人耳听觉感知的交叉点的探讨,尤其引人入胜,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随意的音量调整和EQ处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严谨而又不失洞察力,它鼓励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如何做”。对于那些渴望从“调音师”进阶到“声音工程师”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框架是极其宝贵的,它教你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去雕琢每一个声波。
评分坦率地说,我过去尝试过好几本关于数字音乐制作的书籍,但大多要么过于偏重某一特定软件的操作,要么理论阐述得过于晦涩难懂,难以将之应用于实践。然而,这本著作在处理“应用”层面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务实精神。它没有宣扬任何一家厂商的私有标准,而是着眼于跨平台、跨协议的通用原则。例如,书中对于“副作用”的讨论——即在数字处理中,某些操作可能带来的非预期后果(如相位抵消、量化噪声等)——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析和规避方法。这种对潜在问题的未雨绸缪式的讲解,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自己作品质量的控制力。它培养的不是对软件的依赖,而是对声音本身的敬畏和精准控制的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技术、艺术和商业思维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为有志于在数字音乐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提供了一份全面且面向未来的行动纲领。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为枯燥的理论学习增添了不少活力。我是一个视觉学习者,传统的纯文字技术书籍常常让我感到阅读疲劳,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一个关键的概念,无论是环绕声场模拟还是波表合成的波形图,都有精美的、高清晰度的插图辅助说明。特别是关于声场定位的立体几何模型讲解,通过图示的呈现,瞬间消除了我之前对3D音频概念的困惑。此外,书中对一些经典软件工具的介绍,并非简单的功能罗列,而是融入了作者个人的使用心得和最佳实践,使得这些工具的介绍变得“有血有肉”。读起来感觉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工作室里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深度与实用的广度,让你在学习抽象概念的同时,总能看到它在真实音乐制作中的具体投射,这对于保持学习的持久动力非常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