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高原訓練
定價:46.00元
作者:王清,馮連世,翁慶章
齣版社:人民體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500932178
字數:
頁碼:38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2002年,國傢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承擔瞭國傢體育總局科教司組織的科技項目“高原訓練的理論與方法”。《高原訓練》是反映此項目主要研究成果的匯編。
《高原訓練》的承擔單位是國傢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
《高原訓練》的主要協作單位為雲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山東省體育科學研究中心、青海省體育科學研究所、甘肅省體育科學研究所、西安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等。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2.2.3.3 血液流變學指標
高原訓練的高原缺氧和運動訓練的雙重刺激,對血液流變特徵産生復雜和深刻的影響。經過長期訓練的運動員,安靜時紅細胞滲透脆性、懸液黏度、紅細胞電泳時間、紅細胞沉降率等,比一般人有明顯下降;紅細胞濾過率和紅細胞變形能力比一般人明顯增加。由於長期訓練使紅細胞變形能力增加,Hct減少,運動員安靜狀態的血黏度較一般人明顯下降。
血液黏度是血液流變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其主要影響因素為Hct、血漿黏度、紅細胞變形性等。其中,Hct是影響血液黏度重要的因素。有研究錶明,Hct升高到50%N60%時,血液黏滯性呈綫性增加,當超過這一水平時血液粘滯性則呈指數增加。酒井鞦男曾提齣瞭一個“Hct適值”概念。他認為,Hct加大是對高原環境的適應,但增多過盛反而對機體不利。“Hct適值”應是50%左右。適宜的高原訓練應控製Hct在適值範圍內,使紅細胞有效攝氧達到較佳狀態,並對血液黏度也有利。馮連世等人(1998)的研究也錶明,高原訓練時血沉、血沉方程1c、縴維蛋白原等下降和網織紅細胞增加;此外,高原訓練對血流特徵産生的有利影響在下高原3周後得到瞭充分體現。
紅細胞變形性是影響血液黏度的另一重要因素。運動員在高原訓練中網織紅細胞增加,這是血液紅細胞平均年齡下降的錶現,而年幼的紅細胞比老化紅細胞具有更強的變形能力。動物實驗結果錶明,高原訓練能顯著提高大鼠紅細胞變形能力。紅細胞變形性的提高對改善血液黏度、提高血液流變性等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高原訓練期間機體的血液流變特徵可能會得到改善。其顯著增加的紅細胞數及較佳的血液流變性提高瞭機體對低氧環境的耐受力。
2.2.3.3 紅細胞變形能力
血液成分中與高原訓練關係較密切的是紅細胞。由於紅細胞的變形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血液對組織的供氧能力及對C02和其他物質的運輸能力,因此,紅細胞的變形性對運動員的運動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研究高原訓練過程中紅細胞變形性的變化規律也就顯得很有必要。
高原訓練對紅細胞變形性的影響是復雜的。有研究錶明,高原訓練可在程度上提高紅細胞變形性,但不如平原訓練顯著。這可能是多種因素綜閤作用的結果。馮連世等(1998)通過觀察模擬不同海拔高度訓練對大鼠紅細胞變形性的影響發現:平原和高原訓練1周都可提高大鼠紅細胞的變形性,但高原訓練1周不及平原訓練1周那麼顯著;模擬海拔2000m訓練時,其訓練負荷對紅細胞變形,性的影響占主導地位;在海拔3000~4000m訓練時,高原缺氧則是影響紅細胞變形性的主要因素。另外,實驗結果錶明,高原訓練提高紅細胞變形性主要錶現在高原訓練後,其中,以海拔2000m訓練的效果佳,並且這種提高可能隨著下高原時間的延長而消退。
與單純停留在高原相比,高原訓練時的高原缺氧附加運動訓練的雙重刺激,更能促進組織缺氧,導緻紅細胞比錶麵代償性增加。紅細胞這種在形態學上對高原缺氧的適應,是提高紅細胞變形性的內部因素之一。高原訓練開始後l周,血2,3-DPG提高,並在整個訓練期間都保持上升,而血中2,3-DPG能通過改善紅細胞膜的機能狀況使紅細胞變形性增強。在中等海拔高度,血pH值正常,而2,3-DPG上升,也可能使變形性增強。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堿過量顯得更為明顯,並且2,3-DPG也增加;在高海拔高度時,呼吸性堿中毒超過瞭2,3-DPG的影響,從而擾亂瞭紅細胞外環境,有可能使得紅細胞變形性受到削弱。
總之,高原訓練後紅細胞數增加,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增強,血漿黏度降低,使血液阻力減少,血流速度加快,改善瞭血液的流變特性,有利於血液對各器官及工作肌的灌注,改善微循環,增強血液的攜氧能力和運輸營養物質的能力,加快對代謝産物的排除率。同時,還有利於調節體溫及激素的體液調節。
……
序言
1 高原訓練的發展曆史
1.1 高原訓練的定義
1.2 高原訓練的起源
1.3 高原訓練的發展進程
1.3.1 萌芽階段(20世紀50年代)
1.3.2 個高潮階段(20世紀60年代)
1.3.3 爭議中的探索階段(20世紀70~80年代)
1.3.4 快速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後)
1.3.5 我國高原訓練簡況
1.4 主要參考文獻
2 高原訓練對人體生理機能的影響及其生物學基礎
2.1 高原應激的生理變化
2.1.1 呼吸係統的高原應激反應
2.1.1.1 肺通氣量
2.1.1.2 緩衝係統
2.1.1.3 血氧水平
2.1.1.4 大攝氧量(寸02max)
2.1.2 心血管係統的高原應激反應
2.1.2.1 心率(HR)
2.1.2.2 心輸齣量
2.1.2.3 血壓
2.1.2.4 心電圖
2.1.3 血液成分的高原應激反應
2.1.3.1 血漿容量
2.1.3.2 血紅蛋白(Hb)和紅細胞(11BC)
2.1.3.3 (EP)
2.1.3.4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2.1.3.5 血乳酸
2.1.4 神經係統的高原應激反應
2.1.5 內分泌係統的高原應激反應
2.1.5.1 腎上腺皮質激素
2.1.5.2 兒茶酚胺
2.1.5.3 甲狀腺素
2.1.5.4 抗利尿激素
2.1.5.5 其他激素
2.1.6 消化係統的高原應激反應
2 .1.7 物質和能量代謝係統的高原應激反應
2.1.7.1 物質代謝
2.1.7.2 能量代謝
2.1.8 高原應激的病理反應
2.1.8.1 急性高山病
2.1.8.2 高原肺水腫
2.1.8.3 高原腦水腫
2.1.8.4 腎齣血
2.2 高原訓練的生理學適應
2.2.1 呼吸係統對高原訓練的適應性變化
2.2.1.1 肺通氣功能
2.2.1.2 血液緩衝能力
2.2.1.3 血氧水平
2.2.1.4 大攝氧量(Vo 2max)
2.2.2 心血管係統對高原訓練的適應性變化
2.2.2.1 心率(HR)
2.2.2.2 血壓
2.2.2.3 心輸齣量和心功能
2.2.2.4 心髒結構
2.2.3 血液係統對高原訓練的適應性變化
2.2.3.1 紅細胞(RBC)和血紅蛋白(Hb)
2.2.3.2 (EPO)
2.2.3.3 血液流變學指標
2.2.3.4 紅細胞變形能力
2.2.3.5 血乳酸
2.2.4 內分泌係統對高原訓練的適應
2.2.4.1 血清睾酮(T)與皮質醇(C)
2.2.4.2 腎上腺皮質激素
……
3 高原訓練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4 雲南高原訓練基地的特點及訓練實踐
5 青海高原訓練基地的特點及訓練實踐
6 甘肅高原訓練基地的特點及訓練實踐
7 模擬高原訓練的理論與方法
8 德國高原訓練專著介紹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漫長的、需要耐心的“攀登”過程。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暢銷書,讀起來朗朗上口,一氣嗬成。恰恰相反,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自己過去的訓練記錄,或者查找一些相關的醫學資料來加深理解。但正是這種“費力”,纔鑄就瞭閱讀的價值。它迫使我從一個被動的接收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思考者和實踐者。比如,書中詳細論述瞭如何通過非依賴性適應策略來提高耐力儲備,這部分內容我嘗試在下一次訓練中進行微調,效果立竿見影。這種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哺理論的良性循環,是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怎麼做”,而是讓你深刻理解“為什麼這麼做”,一旦理解瞭底層邏輯,未來麵對任何新的環境變化,你都能觸類旁通,自主做齣最優決策。
評分初讀這本書時,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係統性”的強調。很多人談論高原訓練,往往停留在“多喝水”、“慢適應”這種淺層認知上,但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套詳盡的施工圖。它把一個復雜的生理適應過程,拆解成瞭若乾個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模塊,從行前準備的生理基綫評估,到不同海拔階段的營養配給側重,再到恢復期的主動與被動策略,簡直是麵麵俱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心血管係統和呼吸係統如何應對低氧環境時所采用的那種類比手法,雖然專業名詞不少,但通過生活化的比喻,即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構建起一個清晰的認知框架。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它教導我們,任何偉大的成就都不是偶然的爆發,而是無數個精微環節精準銜接的結果。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是否也應該用這種係統、嚴謹的態度去規劃和執行每一個目標,這超越瞭體育訓練本身的範疇,具有極強的普適價值。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沉靜的力量”。它不鼓吹浮誇的英雄主義,而是聚焦於科學、自律和長期的積纍。作者們仿佛是站在更高的維度,俯瞰著人類挑戰自然極限的種種嘗試,用一種近乎哲學的平靜來解析其中的得失成敗。在閱讀過程中,我很少被煽情的情節所打動,反倒是那些關於時間管理、壓力閾值控製的細節描述,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談到高原反應的心理疏導部分,它沒有采用空泛的安慰,而是著重於如何建立對身體信號的精確辨識能力,這是一種非常務實的心理建設。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提供瞭一整套嚴密的邏輯框架,讓你在麵對身體極限的拷問時,能夠從容不迫地調齣對應的“操作指南”。它不僅僅是一本訓練指南,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與自己身體達成深度契約的教科書,教會你在絕境中保持清晰的頭腦和堅定的執行力。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乍一看有些嚴肅,甚至略顯枯燥,但隻要沉下心來深入閱讀,便能體會到那種字斟句酌背後的專業深度和作者對精確性的執著。它不是為瞭取悅大眾而寫,而是為瞭對那些真正想深入瞭解高原生理機製的跑者、登山者,乃至高原工作者負責。其中關於體能衰減模型和個體差異的討論尤其精彩,作者沒有簡單地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多套應對不同身體反應的“備用方案”。這體現瞭一種非常成熟的科學態度——承認復雜性,並提供應對復雜性的工具箱。我尤其喜歡其中提到的一些野外急救的經驗分享,那絕對不是教科書上那種規範化的流程,而是帶著血和汗水的氣味,是無數次在緊急關頭挽救生命的實戰技巧。這些看似“花絮”的內容,恰恰是區分一本“理論書”和一本“生存指南”的關鍵所在。讀罷,你會感覺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得到瞭實質性的加固,不再是空中樓閣。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充滿瞭力量感,那種硬朗的字體和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立刻就讓人聯想到戶外和挑戰。我記得第一次翻開它,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硬核”氣息所吸引。它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勵誌讀物,更像是一本實戰手冊,字裏行間都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從裝幀的細節就能看齣作者對“真實”的追求,每一個版塊的劃分,每一張配圖的選擇,都仿佛是經過瞭無數次海拔爬升和嚴寒考驗後沉澱下來的精華。讀著讀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種高寒缺氧的空氣稀薄感,以及每一步踏實邁齣的沉重與堅持。作者顯然是深諳此道之人,他們沒有用太多華麗的辭藻去渲染,而是用近乎冷峻的筆觸,描繪齣在極端環境下,身體和意誌如何被重新塑造成型的過程。這種樸素而深刻的錶達方式,比任何空洞的口號都更有說服力,它告訴你,想達到那個高度,就沒有捷徑可走,隻有日復一日的枯燥訓練和對極限的精確把控。這本身就是一種對讀者的尊重,因為它相信你願意去麵對那些不那麼舒服的真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