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
:66.00元
作者:侯福平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1153546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者!全程参与了行业标准的制定。
填补了该图书领域的空白。
汇聚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工作实践总结,实用参考价值高。
内容提要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系统深入地介绍了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的应用背景需求、工作原理、可用性分析、总体技术要求和设备技术要求、规划设计、工程调测及验收要点、维护技术要求、投资及效益分析比较等,并介绍了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注意要点和案例的应用。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内容丰富,适合通信和数据网络机房、IDC机房安全供电保障技术应用的研究、规划设计、工程调测和验收以及运营维护等相关技术人员作为技术参考,也可以提供给关注通信电源技术领域技术演进的热心人士以及相关通信院校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目录
第1章 概述
第1节 通信网络中交流用电设备使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1.1 通信网络演变和交流UPS供电系统
1.2 交流UPS供电系统的运行现状
第2节 通信电源系统的可用性指标
第3节 交流UPS供电系统用于通信设备保障供电存在的问题
3.1 交流UPS供电系统存在的问题
3.2 交流UPS系统技术演进
3.3 交流UPS技术改进后仍存在的问题
第4节 通信网络设备的直流供电系统与交流供电系统
第5节 通信用直流供电系统的主要特点
第6节 提高可用性的技术应用
6.1 提高直流供电系统可用性的措施
6.2 单系统、双母线供电方式
6.3 双系统、双母线供电技术
思考题
参考资料
第2章 交流用电设备使用240V直流供电的原理
第1节 IT设备的电源标准
1.1 ATX电源标准
1.2 SSI电源规范
第2节 IT设备使用直流供电的基本原理
2.1 IT设备的电源模块
2.2 IT设备直流供电原理
第3节 交流用电设备使用240V直流供电的适用范围
3.1 通信网络中使用交流供电的设备
3.2 特殊保护电路影响
第4节 计算机服务器使用240V直流供电的测试情况
4.1 电源模块的结构
4.2 测试内容和项目
4.3 测试结果
4.4 测试结果分析
思考题
参考资料
第3章 国内外通信用HVDC技术研究和应用发展情况
第1节 国外HVDC研究和试验情况
1.1 法国电信的研究
1.2 日本NTT的应用研究
1.3 美国的研究和示范性试验
1.4 瑞典350V高压直流供电新系统
1.5 韩国KT的应用
第2节 国外HVDC应用的发展情况
2.1 近年来的应用情况
2.2 国外通信用高压直流供电的发展思路
第3节 国内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技术的应用情况
3.1 中国电信直流供电试验研究及发展历程
3.2 中国电信直流供电现场实验和大规模应用
3.3 国内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技术的应用情况
第4节 与国外其他通信用高压直流技术的比较
4.1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的优势
4.2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技术与国外其他通信用高压直流技术的比较
第5节 天蝎项目计划和服务器定制化
5.1 天蝎项目的提出
5.2 整机架服务器定制
5.3 天蝎项目对供电的要求
思考题
参考资料
第4章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可用性分析
第1节 通信电源系统的可用性及指标
1.1 可靠性和可用性
1.2 通信电源系统的可用性
第2节 交流UPS供电系统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交流UPS供电系统运行现状
2.2 交流UPS系统供电存在的问题
2.3 交流UPS系统供电技术演进
2.4 交流UPS供电技术演进后仍存在的问题
第3节 直流供电的理论基础
3.1 利用直流的特性
3.2 解决备用电源可靠性降低问题
3.3 可靠性理论与备用能源的配置
3.4 对“可预见非突发性故障”和“不可预见突发性故障”可靠性的讨论
3.5 对“可预见非突发性故障”和“不可预见突发性故障”可用性的讨论
第4节 直流UPS应用的实践基础
4.1 IT设备能采用直流UPS供电的可行性
4.2 通信用直流(48V)供电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
第5节 直流电源供电系统可用性分析与计算
5.1 直流电源供电系统
5.2 直流电源供电系统可用性模型
5.3 直流电源供电系统可用性计算
5.4 与交流UPS系统比较
第6节 直流UPS系统的主要优势总结
思考题
参考资料
第5章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的总体技术要求
第1节 概述
第2节 基本原则
2.1 可用性
2.2 兼容性
2.3 安全性
2.4 效率和节能
第3节 系统电压等级和工作电压范围
3.1 交流输入电压范围
3.2 整流输出电压范围
3.3 电气安全要求
3.4 系统设备匹配
3.5 蓄电池组匹配
3.6 兼顾效率和节能
3.7 电压等级确定
第4节 系统基本使用条件
4.1 使用环境条件
4.2 系统供电条件
第5节 系统组成和基本配置
5.1 系统组成
5.2 容量配置
5.3 蓄电池组配置
第6节 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6.1 监控告警能力要求
6.2 整流模块要求
第7节 直流配电要求
7.1 基本要求
7.2 分立系统配电结构
第8节 悬浮供电方式
8.1 通信用-48V直流系统正极接地方式
8.2 通信用240V直流系统对地悬浮
8.3 对地悬浮工作方式的技术要求
第9节 绝缘监察
9.1 绝缘监察的必要性
9.2 绝缘监察功能要求
9.3 绝缘监察工作原理
第10节 安全要求
10.1 蓄电池组过流保护
10.2 防雷接地条件
10.3 电磁兼容要求
10.4 安全防护要求
第11节 设备控制方式及受电电源连接要求
11.1 受电设备控制方式
11.2 受电通信设备电源连接方式
第12节 受电通信设备电源适应性要求
思考题
参考资料
第6章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设备技术要求
第1节 系统功能要求
1.1 系统总体功能
1.2 绝缘监察功能
1.3 系统保护功能
1.4 系统监控功能
1.5 当前告警和历史信息功能要求
1.6 安全及防雷性能
1.7 系统设备外观与结构
1.8 系统可靠性
1.9 包装与标志
第2节 整流模块
2.1 输入功率因数
2.2 输入电流谐波
2.3 效率
2.4 稳压精度
2.5 峰-峰值杂音电压
2.6 负载效应(负载调整率)
2.7 负载效应恢复时间(动态响应)
2.8 开关机过冲幅度
2.9 启动冲击电流(浪涌电流)
2.10 软启动时间
第3节 交流配电屏
3.1 额定容量
3.2 结构尺寸
3.3 交流配电设备的使用性能
3.4 接地性能
3.5 输入输出配电要求
3.6 遥测、遥信和监控功能
3.7 电气防护性能
3.8 连接导线的要求
第4节 直流总配电屏
4.1 基本要求
4.2 额定容量
4.3 配电要求
4.4 监测与告警
4.5 遥测、遥信功能
4.6 显示与操作
4.7 绝缘监察功能
4.8 接地性能
4.9 电气防护性能
第5节 直流二级配电屏
5.1 基本要求
5.2 额定容量
5.3 配电要求
5.4 监测与告警
5.5 遥测、遥信功能
5.6 显示与操作
5.7 接地装置
5.8 电气防护性能
第6节 直流电源列柜
6.1 基本要求
6.2 额定容量
6.3 配电要求
第7节 直流网络机柜PDU
7.1 总体要求
7.2 配电要求
7.3 接线规定
7.4 安全认证
7.5 接地电缆与母线
7.6 电量监测与告警装置
7.7 电气防护性能
第8节 检测项目和指标要求
思考题
参考资料
第7章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绝缘监察功能
第1节 概述
第2节 直流供电系统接地和对地悬浮
2.1 正极接地的通信用-48V直流电源系统
2.2 对地悬浮的通信用240V直流电源系统
第3节 绝缘监察的定义和必要性
3.1 绝缘监察的定义
3.2 绝缘监察功能的必要性
第4节 绝缘监察系统工作原理
4.1 电压检测方法
4.2 支路漏电流检测法
4.3 综合检测方法
第5节 绝缘监察系统功能要求
第6节 绝缘监察系统逻辑功能
第7节 绝缘监察系统应用注意事项
第8节 绝缘电阻告警值及其功能检测
8.1 绝缘电阻告警值的确定
8.2 绝缘监察检测精度
8.3 绝缘监察功能检测方法
第9节 绝缘监察测试仪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9.1 工作原理
9.2 绝缘监察测试
9.3 电源插座极性测试
思考题
参考资料
第8章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规划与设计
第1节 概述
1.1 规划设计原则
1.2 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第2节 使用条件
2.1 环境要求
2.2 供电条件
第3节 系统组成
第4节 设备配置
4.1 设备容量配置原则
4.2 交流输入配置要求
4.3 蓄电池配置要求
4.4 整流模块配置要求
4.5 直流配电设备配置要求
4.6 各级开关选择及配置要求
第5节 缆线选择和布放
5.1 缆线的选择要求
5.2 缆线的设计要求
第6节 监控系统和告警
6.1 监控告警能力要求
6.2 监控告警设计要点
第7节 系统对地悬浮和绝缘监察要求
7.1 系统对地悬浮工作要求
7.2 绝缘监察功能要求
第8节 防雷、接地与安全要求
8.1 防雷要求
8.2 接地要求
8.3 安全要求
第9节 工程安装设计要求
9.1 设计基本原则
9.2 机房选择要求
9.3 设备布置要求
9.4 缆线的布放要求
思考题
参考资料
第9章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工程调测和测试验收
第1节 概述
第2节 工程调测要求
2.1 基本要求
2.2 设备及工程安装检查
2.3 蓄电池安装、充电及容量试验
2.4 缆线布放要求
2.5 试通电前的检验
2.6 交流配电设备上电调测
2.7 整流设备通电测试检验
2.8 直流配电设备通电测试检验
第3节 系统验收测试
3.1 系统基础测试
3.2 系统性能测试
3.3 蓄电池管理功能测试
3.4 绝缘监察功能测试
3.5 监控告警功能测试
3.6 整流模块测试
3.7 其他检查测试
第4节 系统割接
4.1 对负载设备的测试
4.2 系统割接基本原则
4.3 系统割接基本要求
4.4 异常情况处理和应急流程
思考题
参考资料
第10章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维护技术要求
第1节 使用条件与要求
1.1 环境条件
1.2 交流输入
1.3 防雷装置
1.4 保护接地
1.5 监控要求
1.6 整流器冗余备份要求
第2节 维护项目与要求
2.1 基本项目与要求
2.2 整流器
2.3 交流配电部分
2.4 直流配电部分
2.5 蓄电池
2.6 熔断器或断路器
2.7 绝缘监察
2.8 接地性能
第3节 运行维护管理要求
3.1 通信设备上电前检查要求
3.2 通信设备上电操作要求
3.3 通信设备正常下电操作要求
3.4 受电通信设备发生故障时电源开关操作要求
3.5 运行维护安全操作要求
3.6 绝缘监察装置检查要求
第4节 电源系统设备通电检验
4.1 系统设备安装验收
4.2 系统设备通电前的检验
4.3 交流配电设备通电测试检验
4.4 整流设备通电测试检验
4.5 直流配电设备通电测试检验
第5节 用电设备测试
5.1 双电源通信设备接入方式
5.2 通信设备电流测试
5.3 通信设备电压范围测试
5.4 通信设备低电压启动开通处理
5.5 插头电源极性测试
第6节 维护周期
第7节 技术指标要求
7.1 基本要求
7.2 蓄电池管理功能
7.3 峰-峰值杂音电压
7.4 系统峰-峰值杂音电压
7.5 电压降
7.6 工作稳定性
7.7 参数测量
7.8 温升
第8节 检测方法
8.1 维护用仪表设备
8.2 整流器
8.3 交、直流配电部分
8.4 蓄电池
8.5 防雷接地
思考题
参考资料
第11章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对比分析及其效益分析
第1节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与交流UPS的对比分析
1.1 供电可用性
1.2 主要功能指标对比
1.3 主要性能指标对比
1.4 效率指标对比
第2节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技术与其他高压直流技术的比较
2.1 国外直流供电研究情况和定位
2.2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技术与其他通信用高压直流技术的比较
第3节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技术效益分析
3.1 社会效益分析
3.2 经济效益分析
第4节 效益分析案例
4.1 供电能力评估
4.2 设备占地面积
4.3 配套高低压系统投资
4.4 配套油机投资
4.5 电力室空调投资
4.6 机房空调投资
4.7 电源空调配套工程一次性总投资
4.8 电源空调配套工程单机柜年度分摊投资
4.9 运行电费成本
4.10 分析结论
思考题
参考资料
第12章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操作和应用
第1节 系统割接方法
1.1 割接前的准备
1.2 割接工作
第2节 IT设备上电前的检测
2.1 适应性检测
2.2 电源开关和过流保护器件检查
第3节 绝缘监察测试
3.1 告警功能检测
3.2 定位功能检测
3.3 电源插座极性测试
第4节 设备不能直接使用240V供电的案例分析及应对方法
4.1 电源模块有50Hz频率检测
4.2 半波整流或单边带频率检测的电源模块
4.3 CRT显示器
4.4 激光打印机工作
4.5 采用380V交流供电的小型机
第5节 系统运行常见问题分析
5.1 直流输出分路并联给负载供电导致绝缘监察误报
5.2 电源模块过压保护点设置不合理
5.3 IT设备电源模块不能启动
思考题
参考资料
第13章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产品介绍
第1节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NetSure HVT C01系列
1.1 简介
1.2 系统构成原理
1.3 系统结构
1.4 系统配置
1.5 技术特点
1.6 监控模块M821E
1.7 整流模块R240-5800
1.8 整流柜
1.9 交流柜
1.10 直流柜
1.11 列头柜
1.12 电池控制箱
1.13 绝缘监察仪
第2节 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ZHDCS系列
2.1 简介
2.2 系统组成
2.3 系统技术指标
2.4 ZHR系列整流模块
2.5 监控系统
第3节 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HVP-240/20A系列
3.1 简介
3.2 型号列表
3.3 分立电源
3.4 一体化电源系统
3.5 交流配电屏
3.6 整流屏主屏
3.7 整流屏副屏
3.8 直流配电屏
3.9 整流模块
3.10 监控模块
3.11 智能列头柜
3.12 直流配电单元
第4节 广州珠江电信设备制造有限公司PRS6024系列
4.1 简介
4.2 系统主要功能与特点
4.3 交流配电屏配置
4.4 PRS6024整流机架
4.5 直流配电屏配置
4.6 CU6024控制模块功能
4.7 SMR6024整流模块功能
4.8 绝缘检测单元
4.9 电池巡检装置(可选配置)
4.10 蓄电池开关箱(可选配置)
第5节 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ATCHD系列
5.1 简介
5.2 系统的工作原理
5.3 系统配置
5.4 主要特点
5.5 系统的主要功能
第6节 志成冠军公司CPHVN240系列
6.1 简介
6.2 系统的结构及标准配置
6.3 系统的主要特点
6.4 系统的工作原理
6.5 系统的主要功能
6.6 系统的技术参数
第7节 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DUM-240/40系列
7.1 DUM-240/40H10直流电源系统
7.2 DUM-240/40H1直流电源系统
7.3 DUMC-240/10H 直流电源系统
7.4 Smart Power I Series整流器
参考资料
附录
附录1 部分国家和地区交流供电标准电压一览表
附录2 部分基础标准和规范清单
2.1 系统技术要求
2.2 整流设备
2.3 配电、开关、电缆
2.4 监控系统
2.5 电磁兼容、防护
2.6 通用、包装、运输
附录3 通信行业标准《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摘录)
5. 要求
附录4 通信行业标准《通信用240V直流电源供电总体技术要求》(摘录)
4. 基本原则
5. 系统技术要求
6. 整流要求
7. 监控告警能力要求
8. 绝缘监察要求
9. 直流配电要求
10. 安全要求
附录5 通信行业标准《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摘录)
3. 环境要求
4. 系统组成
5. 设备配置
6. 导线的选择和布放
7. 监控与告警系统要求
8. 接地与安全要求
9. 工程安装设计要求
10. 工程验收要求
附录6 通信行业标准《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配电设备》(摘录)
4.组成
5.技术要求
附录7 IT设备240V直流测试平台使用说明(摘录)
1.主要特点及功能简介
2.性能指标
3.面板介绍与接线方法
4.软件使用方法
5.日常维护及故障处理
6.检测报告单模板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发现这本书的逻辑组织结构非常混乱,章节之间的跳转显得生硬且缺乏必要的过渡。读者在从一个基础概念进入到更复杂的应用模块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认知资源去自己构建逻辑桥梁。例如,讲完变压器设计的基本要求后,下一章直接跳到了复杂的保护继电器选型,中间完全没有涉及变压器与保护回路之间的接口设计和信号隔离的处理,这使得初学者在尝试绘制完整的系统框图时感到无所适从。一个好的技术书籍,应该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向导,一步步地带领读者攀登知识的高峰,确保每一步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清晰地指明了通往下一阶段的路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把所有收集到的知识点都一股脑地倒在了纸面上,期望读者自己去整理和消化,这极大地增加了学习的门槛和挫败感。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论述深度感到非常失望,它更像是一份针对入门新手的快速入门手册,而不是一本能深入探讨其复杂性的专业著作。书中对一些核心技术原理的讲解流于表面,很多地方仅仅是罗列了现象,却缺乏对背后的物理机制、热力学限制或者电磁兼容性(EMC)挑战的深入剖析。例如,当提到高频开关对系统稳定性影响时,作者只是简单地建议“增加滤波电容”,却完全没有提及如何根据系统开关频率和阻抗特性来精确计算电容值,更不用说动态负载下的瞬态响应分析了。这种浅尝辄止的态度,使得这本书对于已经在该领域工作了几年的人来说,价值极其有限。它可能适合作为专业培训的开篇读物,但若想将其视为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案头工具书,恐怕要失望了。真正有价值的技术书籍,应该在每一个章节都提供细致的数学推导和实际案例的性能曲线对比,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总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粗糙了,封面那种廉价的塑料光泽,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不是什么正经的技术书籍。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差得可以,油墨似乎还没干透,翻了几页手上就沾上了黑印子,阅读体验极差。更别提那些排版了,简直是一场灾难。图表和文字的对应关系混乱,很多关键的公式和注释都被挤在了页面的角落,看得人心里发毛。感觉作者和出版社根本就没花心思在这本书的制作上,纯粹是把一些资料随便拼凑在一起就拿出来卖了。要不是为了应付工作上的某个特定需求,我根本不可能忍受着这种视觉折磨去读它。如果出版社想让这本书真正被专业人士接受,首先应该从最基础的物理接触体验上做出改进,否则再好的内容也得被这糟糕的外观给埋没了。我甚至怀疑,连校对工作都没做好,错别字和概念性的错误估计不少,这对于一本技术参考书来说,简直是致命的。
评分这本书在对最新技术和行业标准的覆盖面上明显滞后了。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很多关键元件数据表和规范文件都停留在好几年前的版本,这对于一个发展如此迅速的电力电子领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例如,在讨论半导体器件的选择时,对新型宽禁带材料(如SiC或GaN)的优势和应用局限性讨论得非常保守和片面,甚至没有提及它们在提高功率密度和效率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对于一个声称是“系统”层面的指南,它必须紧跟技术前沿,否则读者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甚至可能在设计新系统时,因信息滞后而采用了次优的解决方案。对于一本技术参考书而言,时效性就是生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显然失分太多,让人感觉它更像是一份被束之高阁的旧资料汇编,而非一本与时俱进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实在是过于学术化和干燥,读起来就像是在啃一本冷冰冰的规范文件,缺乏与读者的情感联结和实际应用场景的代入感。作者似乎更热衷于展示他所知道的各种标准和术语的集合,却忘记了读者是通过“解决问题”的动力来翻开一本书的。我翻阅了好几章,发现书中充斥着大量拗口的定义和过于冗长的句子结构,很多本可以一句话说明白的道理,非要用一段复杂的从句来堆砌,使得理解效率极低。更要命的是,书中几乎没有穿插任何“失败案例分析”或者“设计陷阱提醒”,这些往往是工程师最需要从经验之谈中学到的宝贵财富。如果这本书能加入一些虚构的、但又极其逼真的故障排除故事,配上图示说明问题是如何产生的,那它的实用价值将翻倍。现在的版本,更像是理论教科书,而不是一本能让人在深夜调试设备时,还能保持阅读兴趣的实战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