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遗传改良 卢庆善,赵延昌 9787802339538

作物遗传改良 卢庆善,赵延昌 978780233953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庆善,赵延昌 著
图书标签:
  • 作物遗传学
  • 遗传改良
  • 育种
  • 植物遗传
  • 农业科技
  • 生物技术
  • 基因工程
  • 分子标记
  • 性状改良
  • 作物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802339538
商品编码:2969148987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1-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作物遗传改良

定价:320.00元

作者:卢庆善,赵延昌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802339538

字数:1800000

页码:119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2.72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物遗传改良》全书共5篇29章。篇总论,全面叙述了作物遗传改良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技术,包括作物遗传改良的细胞学、遗传学、生理学,遗传改良的常规技术、优势利用技术、群体改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遗传改良与种质资源等。第二篇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麦。三篇油料作物包括大豆、花生、油菜、向日葵。第四篇经济作物包括棉花、甘蔗、甜菜、。第五篇杂粮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黍稷、荞麦、燕麦、杂豆。各作物的遗传改良翔实叙述了该作物生产现状、发展前景。遗传改良的进展和成就;作物分类地位,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创新与利用;主要性状,包括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的遗传改良,以及有效的遗传改良技术和方法。此外,还对作物遗传改良的发展方向、前景和重点领域做了展望。
本书编著资料取材丰富,吸收了该领域研究的新成果,论述新颖,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的专著,可供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师范、生命科学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物遗传改良 作者: 卢庆善、赵延昌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 9787802339538 图书简介 《作物遗传改良》一书,由我国著名遗传育种专家卢庆善教授和赵延昌教授倾力撰写,由中国农业出版社隆重出版。本书系统阐述了作物遗传改良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发展历程、前沿动态以及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旨在为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生产实践以及相关学科学习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深入、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书。 第一部分:作物遗传改良的理论基石 本书的开篇,作者从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作物遗传改良的理论基石。 遗传学基础: 详细讲解了基因、染色体、DNA等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如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等。同时,对基因的表达调控、基因突变及其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深入剖析。 变异与选择: 强调了变异是遗传改良的源泉,详细介绍了自然变异、诱导变异(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生物诱变)的类型、产生机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选择在加速遗传改良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包括目标性状的选择、选择强度、选择方法(如谱系选择、混合选择、表型选择等)及其在不同育种阶段的应用。 数量遗传学原理: 鉴于大多数作物重要性状(如产量、抗病性、品质等)属于数量性状,本书系统介绍了数量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上位效应等基因效应,遗传力(狭义遗传力、广义遗传力)的概念及其在预测选择效果中的意义,以及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工具在分析性状间关系和指导育种决策中的作用。 育种目标与策略: 讨论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可能存在的差异,如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抗旱、抗涝、抗寒、耐盐碱等)、抗病虫害、适应机械化作业、缩短生育期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知识,分析了不同育种策略的选择,如渐进选择、定向选择、综合选择等,以及如何根据育种目标制定合理的育种计划。 第二部分:作物遗传改良的经典方法与技术 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本书系统梳理了作物遗传改良的经典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历经实践检验,至今仍是育种工作的重要手段。 杂交育种: 作为最广泛应用的育种方法之一,本书详细介绍了杂交育种的原理、步骤和关键环节,包括亲本的选择与测配、杂种优势的利用(如远缘杂交、异交、三系杂交、两系杂交等)、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回交转育技术、群体育种等。特别强调了杂交优势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的巨大潜力。 选育纯系(自花授粉作物): 针对自花授粉作物,本书深入阐述了纯系选育的方法,包括单株选育、家系选育等,强调了如何通过连续选择和纯化,获得遗传稳定性高、表现优良的纯系品种。 群体选育(异花授粉作物): 对于异花授粉作物,本书则重点介绍了群体选育的策略,如保持系选育、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如双杂交、三杂交)等,以及如何通过维持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引入新的遗传变异来获得新品种。 诱变育种: 详细介绍了利用物理(如X射线、γ射线、快中子)和化学(如EMS、NMJ)诱变剂处理种子、花粉或幼苗,产生并筛选优良突变体的方法。强调了诱变育种在创造新基因、加速育种进程、获得稀有基因型方面的独特优势。 多倍体育种: 介绍了多倍性对作物形态、生理、生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诱导多倍体(如秋水仙素处理)来获得多倍体新品种,如无籽西瓜、四倍体小麦等。 第三部分:现代作物遗传改良的前沿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突破为作物遗传改良注入了新的活力。本书的这一部分,着重介绍了现代作物遗传改良的前沿技术及其应用。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详细阐述了各种分子标记技术(如RFLP、SSR、AFLP、SNP等)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解释了MAS如何通过标记与目标性状的紧密连锁,实现对优良基因的早期、准确、高效筛选,从而大大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 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技术): 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基因的分离、载体的构建、转化方法的选择(如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以及转基因作物的检测与评价。重点阐述了转基因技术在赋予作物抗虫、抗除草剂、抗病、改善营养品质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并讨论了其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 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等): 深入介绍了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组编辑技术,阐明了其高精准度、高效率的特点,以及如何在作物基因组中实现精确的基因敲除、插入或修饰。重点分析了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创制新型基因型、加速基因功能研究、开发新品种方面的广阔前景。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分析与图位克隆: 详细介绍了QTL分析的基本流程,包括构建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对目标性状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图位克隆技术,即通过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最终克隆出控制重要数量性状的关键基因,为基因工程和MAS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高通量表型分析(HTP): 介绍了利用先进的传感器、遥感、图像识别等技术,对作物进行大规模、高效率的表型性状测量和数据分析。分析了HTP如何为育种家提供海量的、精细的表型数据,从而更有效地进行选择和评估。 第四部分:作物遗传改良的实践与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回归到实践层面,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新品种培育流程与管理: 详细介绍了从育种材料的创制、品系鉴定、区域试验到品种审定、推广的全过程。强调了品种选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作物遗传改良的挑战与机遇: 讨论了当前作物遗传改良面临的挑战,如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安全压力、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胁迫、病虫害的持续演替、消费者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更高要求等。同时也指出了机遇所在,如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 可持续农业与遗传改良: 强调了作物遗传改良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包括培育资源高效利用的品种(如耐旱、耐瘠薄)、环境友好型品种(如抗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高品质和高营养价值品种等。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了未来作物遗传改良的发展方向,包括基因组辅助育种的普及化、智能化育种体系的构建、合成生物学在育种中的应用、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等。 总结 《作物遗传改良》一书,内容详实,结构严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者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作物遗传改良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更展现了作物遗传改良领域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研究人员,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迪,为推动我国乃至世界作物遗传改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本书的出版,无疑将对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粮食安全保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我一直在寻找的宝藏!它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复杂深奥的遗传改良理论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们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实例,展示了作物遗传改良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从早期杂交育种的经典故事,到现代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最新进展,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新技术时,不仅仅强调其优势,也对可能存在的挑战和局限性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更辩证地看待这些技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背景的介绍,让我了解到这项科学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无数科研人员的艰辛探索。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的课堂,学到了许多书本上难以获得的实践经验。那些关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在育种中的应用,在书中得到了非常清晰的梳理,让我这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有所领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严谨又富有启发性,即便是一些晦涩的概念,也能被作者巧妙地解释清楚,让人读起来既感到充实,又不会产生畏难情绪。

评分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启发,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食物”的来源。作者们对于作物遗传改良的描述,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堆砌,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对农业未来的畅想。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遗传改良成果的介绍,这些案例往往能颠覆人们的固有认知,展现出科学的魅力。例如,书中对于如何通过遗传改良来提升作物的营养价值,甚至赋予其药用功能的讨论,都让我大开眼界。这不仅仅是为了增产,更是为了改善人类健康,提升生活品质。书中对于一些育种技术的“前世今生”的梳理,也让我对科学发展的历程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曾一度认为,育种就是简单的杂交,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背后蕴含着多么复杂的科学原理和精密的实验设计。作者们在描述这些过程时,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而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的奥妙。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渐进式的震撼。一开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理论的枯燥读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其实充满了智慧和远见。作者们在书中对于如何利用分子遗传学原理来加速育种进程的阐述,让我看到了科学技术如何改变农业生产的效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基因组选择”的介绍,这种基于基因信息的预测性育种方法,极大地缩短了育种周期,提高了育种的精准度。作者们在分析这些新技术的潜力时,也毫不回避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例如数据分析的准确性、技术应用的普及性等,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更加信服。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辅助育种决策,这让我看到了农业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作物遗传改良的权威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指南,它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深刻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惊叹。它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的遗传学原理,而是将研究的触角延伸到了育种策略的制定、新品种的评价体系,甚至是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多个维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育种目标的选择和权衡的讨论,作者们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和环境条件,制定出最优的育种方案。书中对现有育种技术优劣势的比较分析,也极具参考价值。例如,在讨论杂交育种时,作者们不仅介绍了其成功的经验,也指出了其在一些作物上存在的局限性,并引出了更先进的育种技术的必要性。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让我能够理解作物遗传改良的整个链条,从基因的发现到最终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书中对于育种工作者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例如育种周期长、投入大等,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且提供了一些应对策略。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信息量巨大,但作者们用一种非常有条理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呈现的广阔视野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育种技术的书籍,更像是一次对未来农业发展蓝图的描绘。作者们对于作物遗传改良的长远规划和前瞻性思考,让我看到了这项研究的无限可能。书中对于如何应对全球性挑战,例如气候变化、病虫害威胁以及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都提出了极具创意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提高作物抗逆性的部分感到兴奋,这不仅能帮助农民减少损失,更能提高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作者们在探讨这些前沿技术时,也没有忽视其伦理和社会影响,这使得整本书的立意更加深刻。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设计也非常出色,它们将复杂的育种流程和分子机制可视化,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的便捷性。我曾经对一些抽象的遗传概念感到困惑,但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我终于能够将其与具体的作物性状联系起来。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认识到作物遗传改良在塑造我们未来饮食结构和生态环境方面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