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电视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定价:52.40元
作者:姜秀华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0402450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姜秀华主编的《现代电视原理》是编者在多年从事电视技术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编写的,系统地介绍现代电视的产生、处理、传输与接收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系统,力求基础原理与应用系统相结合,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反映现代电视技术近20年来的发展。
内容提要
姜秀华主编的《现代电视原理》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本书系统地介绍现代电视的产生、处理、传输与接收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系统。全书分为11章,包括电视传像基础、三基色原理和计色系统、彩色电视摄像原理、彩色电视信号、模拟电视调制传输与接收、电视显示器原理、电视信号数字化基础、数字视/音频压缩编码、有线和卫星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以及视频测量原理。在内容上,注重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力图反映近现代电视技术的*成果。书中章节根据电视技术发展的过程,循序渐进,说明详细,论述清晰,便于自学。《现代电视原理》可作为理工科高等学校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广播电视领域、多媒体通信领域以及电子信息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参考书。
目录
绪论章 电视传像基础第二章 三基色原理和计色系统第三章 彩色电视摄像原理第四章 彩色电视信号第五章 模拟电视调制传输与接收第六章 电视显示器原理第七章 电视信号数字化基础第八章 数字视/音频压缩编码第九章 有线和卫星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第十章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第十一章 视频测量原理缩略语中英文对照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知识体系的广度上,体现了极强的时代前瞻性,这对于一本规划教材来说尤为难得。虽然聚焦于“电视原理”,但它并没有将视野局限在已经逐渐退居二线的传统模拟技术上。相反,它非常具有远见地将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和现代视频系统的核心概念纳入了进来。书中对数字视频编码(如MPEG的基础概念)以及数字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都有涉猎,尽管不是重点展开,但作为桥梁知识点,成功地将读者从模拟世界的概念顺利过渡到了数字时代的语境。这确保了本书的知识体系不会因为技术迭代而迅速过时,它提供的是底层、跨越时代的信号处理逻辑,而非仅针对某一特定制式的操作指南。这种对未来趋势的适度考量,让这本书不仅是当下学习的工具,更是未来技术发展的一个稳定基石。它教会我们如何思考视频信号本身,而非仅仅是实现它的某一种特定技术手段。
评分作者的语言风格透露出一种资深工程师特有的沉稳与精准,但又避免了过度专业术语堆砌带来的晦涩感。整本书的行文保持了一种非常克制而高效的节奏。当需要引入复杂术语时,作者总是会先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或者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来引入概念,然后再给出严谨的定义,使得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知框架。例如,在解释带宽与信息容量的关系时,作者巧妙地引用了水管输水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窄带”意味着信息传输效率的限制。此外,书中的图例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们大多是典型的、在工业界被广泛引用的标准波形图或系统框图,而非随意绘制的示意图,这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就是最“标准”的行业语言。这种清晰、有力、不拖泥带水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很少需要反复回溯才能理解某个段落的意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手感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那种用心制作的教材。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太多花哨的图案,深蓝色的主色调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符合它作为“十一五规划教材”的身份。内页的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字迹清晰锐利,图表线条干净利落,即便是那些涉及复杂电路原理的示意图,也丝毫没有模糊不清的情况,这对于需要长时间盯着书本阅读和学习的学生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页边距的设置非常合理,既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供读者做笔记批注,又不会让版面显得过于拥挤。翻阅时,书页之间的摩擦声也透露出一种扎实的质感,让人感觉手头的这本书是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整体而言,从物质形态上来说,这本书的制作水平绝对是教科书中的上乘之作,让人在开始接触其内容之前,就已经对这次学习之旅抱有了极高的期待。这种对物理媒介的重视,往往也暗示了内容编排上的细致入微,希望里面的知识点也能像它的纸张一样厚实可靠。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组织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编写的典范,逻辑性强到令人拍案叫绝。它并没有急于抛出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深奥理论,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平缓的“阶梯式”递进方式。开篇从最基础的模拟信号传输概念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入了彩色编码、时基电路等核心模块,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入都像是为下一个知识点做了完美的铺垫。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一些关键的、容易混淆的概念时,会特意设置“知识点辨析”或者“对比分析”的小栏目,这极大地帮助我理清了思路。比如,在讲解扫描制式转换时,书中用了好几张对比图,清晰地展示了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在数据流和画面连续性上的差异,这种直观对比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更值得称道的是,每章末尾的习题设计兼具广度和深度,既有巩固基本概念的基础题,也有需要综合运用多章节知识点才能解答的综合分析题,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而不是简单的概念复述。这种层层递进、前后呼应的编排,让学习过程不再是孤立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张完整知识网络的构建。
评分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不像某些纯理论书籍那样,只停留在数学模型的推导,让人感觉空中楼阁;也不像一些纯粹的技术手册那样,只罗列参数和操作指南,缺乏对底层原理的深入剖析。这本书成功地将两者融为一体。它不仅详尽地介绍了诸如视频信号的同步原理、亮度与色度分离的必要性这类基础理论,还非常细致地探讨了实际电视系统(无论是早期的模拟系统还是后来的数字基础结构)在实现这些功能时所面临的工程挑战和解决方案。例如,在讨论信道传输中的失真补偿时,书中不仅解释了什么是失真,还深入分析了滤波器设计在抑制特定频率干扰中的作用。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应付考试,而是在真正理解一门复杂技术的运作机制。对于未来想从事相关硬件设计或系统集成工作的人来说,这种深度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储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