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1)
定价:59.00元
售价:40.1元,便宜18.9元,折扣67
作者:朱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097222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2010年中国殡葬业的发展形势向好,主要特点是,殡葬惠民政策广泛落实,殡葬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绿色殡葬继续推进,殡葬改革深入开展,殡葬业的社会形象得到很大好转。
目前,中国殡葬业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不足,例如,与殡葬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观,管理体制改革和殡葬市场监管有待加强,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待深化,殡仪服务质量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殡仪职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条件有待改善。
2011年,应该继续加大殡葬惠民的力度,加快殡葬服务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继续完善殡葬行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断推动殡葬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提升服务质量,探讨并建设人民大众满意的现代殡葬,这将成为新时期殡葬行业发展的基调与主旋律。
本书对2010年中国殡葬业的发展形势,特别是殡葬业发展中的重点及热点问题进行了跟踪调研和深入分析,提出了2011年中国殡葬业发展的预测和相关对策。2010年殡葬惠民政策广泛落实,殡葬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绿色殡葬继续推进,殡葬改革深入开展,殡葬业的社会形象得到很大好转。但是,与殡葬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改观,管理体制改革和殡葬市场监管有待加强,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待深化,殡仪服务质量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殡仪职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条件有待改善。2011年,应该继续加大殡葬惠民的力度,加快殡葬服务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继续完善殡葬行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断推动殡葬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提升服务质量,探讨并建设人民大众满意的现代殡葬,将成为新时期殡葬行业发展的基调与主旋律。
Ⅰ总报告
1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1) 朱勇 马金生 肖成龙
Ⅱ专题研究篇
2 殡葬服务设施规划重点问题研究 马金生
3 中国殡葬行政许可制度研究 张楠
4 中国殡葬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曾寒柳 杨宝祥 章林
5 经营状况调查 张楠
6 殡仪职工工作生活状况调查 曾寒柳 李玉光
Ⅲ 对策研究篇
7 建立中国特色善后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李伯森
8 殡葬行业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肖成龙
9 关于制定现代丧葬礼仪的思考 郑晓江 王令策
10 生态殡葬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杨宝祥 章林
11 殡葬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趋势 杨根来 孙钰林 赵永
12 中国现代殡葬教育的发展及趋势 杨宝祥 章林
13 殡葬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报告 杨根来 孙钰林 赵永
14 上海市殡葬业转型中的科技战略研究 王宏阶 诸华敏 乔宽元
15 殡葬服务价格体系基本构架分析 裴春悦
16 殡葬服务消费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河北省殡葬消费抽样调查张铁军 滑磊
Ⅳ 实践探索篇
17 北京市殡葬公益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发展 吴世民
18 上海市骨灰撒海服务的现状与思考 吕春玲
19 广东省殡葬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张元醒 凌炳坚 蔡俊佳
20 山东省殡葬改革示范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秦守政
21 江西省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思考 刘国星 罗铁军
22 赣州市生态文明殡葬的实践与思考 王章根
23 张家港市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陈跃 陈燕
24 重庆市酉阳县殡葬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周伟
初翻内页,我立刻被其引人入胜的叙事开篇所吸引。它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纯粹的文献罗列方式,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切入点。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思潮如何影响人们对“终极关怀”的理解,有着独到的见解。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资深的历史学家,穿梭于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观察社会风俗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适应与重塑的。特别是对于某个重要政策出台后,民间反应的那些侧写描写,简直栩栩如生,让人深思。那种冷静的观察和深度的剖析,绝非肤浅的概述能够比拟。这本书在构建逻辑链条时,展现出极高的学术素养,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坚实的资料基础之上,但行文却保持着一种流畅的叙事感,使得即使是非专业人士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晦涩难懂,反而能从中体会到一种严谨的美感。
评分这本书的资料广度和深度,着实令人叹服。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偏执追求的读者,这本书在呈现数据和案例时,那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性,让我感到非常踏实。它似乎穷尽了所有能获取的、与主题相关的官方统计、田野调查记录乃至一些口述历史的片段,并将它们有机地编织在一起。这使得全书的论证如同铜墙铁壁一般,难以被轻易攻破。例如,书中对不同地域在处理相关议题时所呈现出的差异性分析,就做得极为到位,没有一概而论,而是深入挖掘了地域文化、经济水平等微观因素是如何塑造出宏观现象的。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解析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这个问题远比我想象的复杂和深邃,它渗透到了社会肌理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革新,更是人心观念的漫长演变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庄重的色调,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那枚精致的纹饰,隐约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的敬畏和对现代精神的追求,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对内部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与期待。我记得我是在一个专门的书店里偶然发现它的,当时正值我研究文化符号变迁的课题,这本书的标题虽然直接,但其背后蕴含的社会学和人类学价值,却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它并非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更像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学术力作。从装帧的质感到纸张的触感,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克制,没有过度的装饰,使得阅读的焦点始终聚焦在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信息上,这体现了一种对知识本身的尊重。这本书的实体版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让人感觉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经过时间沉淀的严肃研究成果。
评分这本书对于现代社会相关议题的讨论,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批判性反思能力。它没有停留在对现状的简单描述或颂扬,而是直面了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矛盾与张力。尤其是在探讨如何平衡社会公平与效率、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必要的文化记忆方面,作者提出的观点犀利而又富有建设性。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和分析历史,更在于为未来的政策制定者和文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系和警示录。它促使我们思考,一个社会的进步,其衡量标准究竟是什么?是经济指标的提升,还是人文关怀的完善?这种对“进步”本身的哲学拷问,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一的专业范畴,上升到了关乎社会文明高度的层面。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充实后的沉静,以及一种对未来复杂议题更具韧性的应对准备。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章节安排具有极强的内在张力。它不是简单的线性推进,而是在关键的转折点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辨环节。每一个章节的结尾,常常会抛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或者指向下一个更深层次的议题,这种设计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复盘作者刚刚提出的观点,并试图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去进行对照和挑战。这种“被邀请参与思考”的阅读体验,是我近几年阅读学术著作中少有的感受。作者对于术语的界定清晰明确,对于复杂概念的阐释也做到了深入浅出,这使得本书在保持学术前沿性的同时,也具备了良好的可读性。它不仅仅是在“告诉”你答案,更是在“教”你如何系统地去探寻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