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国公共项目评估研究
定价:20.00元
作者:孙一平
出版社:中国人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12902374
字数:211000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
部分,公共项目评估的概念及其与绩效评估的关系。作者界定了公共项目评估与绩效评估的相关概念,如评估、项目评估、绩效评估等,之后从项目与公共项目、项目管理与项目评估、项目评估与绩效测量等概念人手,分析了公共项目评估与绩效评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部分,公共项目评估的类型、标准与基本流程。公共项目评估按照评估时间、评估内容以及评估主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型;评估的标准也因制定机构的不同而各有侧重;而基本的评估流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评估准备、评估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结果的报告等部分。
第三部分,美国公共项目的发展历程。梳理了美国公共项目评估与绩效评估的发展历程和现状,20世纪以来美国公共项目评估的发展历程表明:公共项目评估随着方法本身的发展和改进以及政治和民主的变化,在绩效评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四部分,美国不同的公共项目评估理论的比较。包括目标导向、管理导向、消费者导向、专家导向、抗诘导向、参与者导向等。相对应于不同的评估模式,它们对评估的定义、评估者和参与者、评估工具的选择、评估意义等便大不相同。评估模式与途径并无好坏之分。评估模式的选择需要与评估情境相结合。
第五部分,美国联邦项目等级评估工具的应用。项目等级评估工具实际上是一套用来评估联邦机构各项目的管理与绩效的调查问卷,它将联邦的绩效与预算决策统一起来,涉及项目的目的与设计、战略规划、管理、结果与问责等多个方面。
第六部分,美国公共项目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美国公共项目评估在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多元化主体推动、参与,设计理性,互动实施的特征。而我国在借鉴美国经验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国情、历史、文化上的差异。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极为巧妙,它不是简单的章节堆砌,而更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史诗。开篇的宏大叙事奠定了基调,随后作者深入到具体的操作层面,详细剖析了从数据采集到最终报告撰写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主观性与客观性”冲突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承认了在现实世界中,任何评估都无法完全脱离价值判断的影响。这让整本书显得非常真实和接地气,而不是象牙塔里的理想化模型。读到关于跨部门协作的章节时,我简直感同身受,那种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斡旋、寻求共识的艰难,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合上书本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对公共事务的敬畏油然而生。
评分这部作品简直就是一本宝藏,尤其对于那些对政策分析和项目管理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没有把枯燥的理论塞给我们,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将复杂的评估框架层层剥开。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问责制”的深刻探讨,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对比,更深入到了公共服务背后的伦理困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政府决策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盲目地接受或者批判,而是能够从一个更具建设性的角度去审视公共资源的分配效率和最终效果。书中的许多观点,比如“短期效益与长期影响的权衡”,至今还在我脑海中回荡,促使我反思自己在其他领域的工作方法。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务实”到了骨子里,但这种务实绝不等于平庸。作者似乎有一种天生的能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政策细节中,提炼出最核心的、决定成败的关键要素。比如,在谈到风险管理时,他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列举了大量因为前期评估疏忽而导致项目功亏一篑的“惨痛教训”。这些具体的反面教材,比一万句空洞的告诫都更有力量。它像是一份为政策制定者和项目经理准备的“避坑指南”,处处透露着对公共资源浪费的深深忧虑。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用书中提到的框架去审视身边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已经超越了阅读本身,它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的工作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行文流畅中带着一股学者的严谨与洞察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不同评估方法论的细致比较,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易懂,甚至带上了一丝逻辑上的美感。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擅长使用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跟上思路。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次思维训练的过程,强迫读者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去追问“这个项目到底有没有达到它宣称的目标?”这种批判性的思维训练,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整体感觉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辅导,收获满满。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类偏向实务研究的著作抱持着保留态度,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或者过于偏颇。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仅回顾了经典的评估范式,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引入了最新的技术趋势,比如大数据在效果监测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对“小数据”场景下定性研究价值的重新肯定。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引用的国内外案例也十分丰富,展现出一种全球化的视角。这种兼顾历史深度和前沿视野的平衡感,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极强。它不仅能指导当下的工作,更能预见未来的挑战。阅读体验非常酣畅淋漓,如同经历了一次系统性的知识迭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