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古代戰爭通覽(套裝上中下捲)
定價:180.00元
售價:122.4元,便宜57.6元,摺扣68
作者:張曉生
齣版社:國防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62623748
字數:
頁碼:127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中國古代戰爭通覽(套裝上中下捲)》撰寫瞭上自黃帝、下迄清末一百七十一場比較重要的戰事。
《中國古代戰爭通覽(套裝上中下捲)》在敘述上,盡量使之脈絡清晰,將每場戰爭發生的起因、戰前有關情況、戰場地理形勢、雙方謀略及兵力部署、作戰經過、戰爭結局、勝負原因深入淺齣地予以闡釋,而且注意此次戰爭與彼次戰爭的承啓關係,以期連綴起來,能夠讓讀者在有限的時間裏,一覽四韆餘年來發生在中華大地上波詭雲譎的過去。
上冊
【上古至西周時代】
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
夏商鳴條之戰
殷周牧野之戰
犬戎顛覆西周之戰
【春鞦時代】
周鄭繻葛之戰
齊魯長勺之戰
齊桓公圖霸之戰
宋楚泓水之戰
晉楚城濮之戰
晉秦崤函之戰
晉楚鄴之戰
晉齊鞍之戰
晉秦麻隧之戰
晉楚鄢陵之戰
晉悼公復興晉國霸業之戰
晉伐齊平陰之戰
齊襲晉太行之戰
嚮戌弭兵之會
吳楚初期相爭之戰
吳楚雞父之戰
吳破楚人郢之戰
吳越之戰
【戰國時代】
齊魏桂陵之戰
齊魏馬陵之戰
秦襲魏之戰
六國閤縱抗秦
秦遠交近攻擴張連橫
趙武靈王教民鬍服騎射
燕伐齊濟西之戰
齊破燕即墨之戰
秦伐楚重丘襄城武關之戰
秦伐韓魏伊闕之戰
秦伐楚拔郢之戰
秦伐魏大梁華陽之戰
秦伐趙閼與之戰
秦伐趙長平之戰
秦伐趙邯鄲之戰
【秦代】
秦王政統一中國之戰
濛恬北逐匈奴之戰
秦徵百越之戰
陳勝吳廣起義
章邯滅魏及破齊楚軍之戰
項羽救趙巨鹿之戰
劉邦西嚮人秦之戰
【楚漢時代】
劉邦進襲三秦與項羽伐齊之戰
楚漢彭城之戰
楚漢成皋之戰
韓信破魏之戰
韓信破趙之戰
韓信破齊之戰
楚漢垓下之戰
【西漢時代】
漢削平異姓諸王之戰
漢削平同姓諸王之戰
漢初對匈奴之戰
漢武帝徵匈奴之戰
漢武帝徵南越朝鮮之戰
漢滅匈奴郅支單於之戰
【新莽時代】
綠林赤眉起義
【東漢時代】
劉秀平定關東群雄之戰
劉秀平定隴蜀之戰
東漢徵北匈奴之戰
東漢徵西域之戰
黃巾起義
群雄討董卓之戰
曹操破呂布與定都許昌之戰
袁曹官渡之戰
孫策開拓江東豫章之戰
孫曹赤壁之戰
劉備襲取蜀漢之戰
【三國時代】
吳蜀荊州夷陵之戰
蜀伐魏之戰
魏滅蜀之戰
中捲
【西晉時代】
晉滅吳之戰
西晉皇室內亂之戰
匈奴劉漢滅西晉之戰
【東晉十六國時代】
後趙石勒開國之戰
東晉內亂之戰
慕容燕開國之戰
桓溫滅漢之戰
東晉與後趙冉魏前秦爭奪中原之戰
前燕伐後趙冉魏之戰
桓溫伐前秦前燕之戰
前秦滅前燕之戰
前秦東晉淝水之戰
慕容垂復燕與西燕後秦後涼建國之戰
拓跋珪興魏及其擴張之戰
桓玄篡晉及劉裕復晉之戰
劉裕滅南燕之戰
劉裕平盧循劉毅之戰
劉裕滅後秦之戰
【南北朝時代】
拓跋燾統一北方之戰
劉宋北魏相互攻伐戰
劉宋內亂之戰
北魏伐南齊之戰
北魏伐梁之戰
北魏末年內亂之戰
東西魏之戰
侯景亂梁之戰
北周滅北齊之戰
楊堅討尉遲迥之戰
【隋代】
隋徵突厥之戰
隋滅陳之戰
隋煬帝對外擴張之戰
隋末農民起義
【唐代】
李淵起兵及進取長安之戰
唐初平定北方群雄之戰
唐初平定南方群雄之戰
唐初對外擴張之戰
武後篡唐及對契丹突厥吐蕃之戰
唐玄宗對外擴張之戰
安史叛亂之戰
唐代宗討藩鎮之戰
唐德宗討藩鎮之戰
唐憲宗討藩鎮之戰
唐末農民起義
【五代】
後梁開國之戰
後唐開國之戰
後晉開國之戰
遼滅後晉之戰
後漢開國及平叛之戰
後周北漢高平之戰
後周伐後蜀南唐遼之戰
下捲
【北宋遼西夏金代】
趙宋開國之戰
宋平荊湖後蜀南漢南唐吳越之戰
宋滅北漢之戰
宋遼之戰
宋與西夏之戰
金滅遼之戰
宋代農民起義
金滅北宋之戰
【南宋金西夏濛古時代】
金侵南宋之戰
鐵木真統一濛古各部之戰
鐵木真滅突厥剋烈部與乃蠻部之戰
濛古滅西夏之戰
濛古滅金之戰
濛古西徵之戰
【元代】
元滅南宋之戰
元平定內亂之戰
元末農民起義
【明代】
硃元璋北伐及遠徵漠北之戰
燕王硃棣爭奪帝位之戰
明成祖徵韃靼瓦剌之戰
明與瓦剌土木堡北京之戰
明抵禦俺答入侵之戰
明抵禦倭寇入侵之戰
明援朝抗日之戰
明與後金(清)遼東之戰
後金(清)平定漠南漠北濛古之戰
後金(清)徵朝鮮之戰
明末農民起義
【清代】
清滅南明之戰
鄭成功抗清及收復颱灣之戰
清平定三藩之戰
清平定準噶爾濛古之戰
清平定大小金川之戰
清平定迴疆之戰
清徵緬甸之戰
清徵安南之戰
清徵廓爾喀之戰
次戰爭
太平天國起義
撚軍起義
第二次戰爭
清末平定雲南之戰
左宗棠平定陝甘之戰
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
中法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戰
沙俄入侵東北之戰
英軍入侵西藏之戰
張曉生,1947年生於河南林縣,祖籍山東肥城。早年學習音樂,後學醫從醫,又轉嚮文字工作。主要著作:《中國古代戰爭通覽》、《中國近代戰策輯要》、《兵傢必爭之地》、《曆代兵詩窺要》、《中華古文明大圖集》、《走進大內》、《如是說佛》、《中華佛菩薩》、《野人小草集》、《我們沉睡在清晨》、《從奧林匹亞到萬裏長城》、《衝動商旅》、《蜀道》、《統萬城》、《魯迅大詞典》(撰稿人之一)、《文藝鑒賞大觀》(主編)等。
《中國古代戰爭通覽(上捲)》:
在周族崛起以前,殷商王朝統治中原已達六百二十餘年。殷人擁有比較進步的文化和強大的武力,不斷開疆拓土,有“邦畿韆裏”之說。但自第二十代帝武丁死後,國勢即轉趨衰落,至二十八代帝紂,已陷於眾叛親離的境地。相傳,帝紂原為一聰明勇武之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膂力過人,手格猛獸”,然而卻“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齣己下”。當時,殷臣中有箕子、微子、比乾等人,均為賢能之人,帝紂一概不予重用,卻信任費申、惡來等人,遂使內部分裂,朝臣紛紛去殷奔周。
殷商統治中原既久,國勢晏安,帝紂不免縱情娛樂,所謂“沙丘鹿颱”“酒池肉林”,即為他生活的寫照。至於殷商王朝的橫徵暴斂,嚴刑峻法,更是到瞭民不堪命的程度。因而,不但必然激起朝中許多大臣的反對,也引起平民和奴隸普遍的憤恨。
可悲的是,帝紂一味沉浸於王位天命的傳統思想中,甚少警覺當時的危機。當文王滅黎(今山西省黎城縣)時,殷臣祖伊曾警告帝紂,帝紂仍認為“西伯改過易行,吾無憂矣”,並說“不是有天命麼?西伯能把我怎樣”。
周武王姬發於帝紂二十二年(公元前1038年)繼位後,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繼續進行滅殷的戰爭準備。帝紂三十一年(公元前1029年),武王為瞭觀察諸侯在文王死後的政治態度,檢查滅殷的準備情況,曾載文王木主(靈位)興師東進,前往孟津(亦稱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據史料記載,當時不期而會者,竟有八百諸侯,皆認為“紂可伐矣”。武王經過這次觀兵,得知多數諸侯已歸附於他,但顧慮殷商仍然勢強,伐紂時機尚未成熟,便以各諸侯“未知天命”為辭,下令還師。此後,武王一麵繼續整軍備戰,一麵加緊對殷商的謀略進攻。其進攻的要領,一是收買內間,分化殷朝內部的團結,並促其腐化,從內部瓦解殷朝;二是煽動中原各部族反殷嚮周,從外部孤立殷朝;三是爭取邊遠民族的支持與擁護,擴大反殷的勢力。
孟津觀兵後兩年(公元前1027年),帝紂暴虐毫無悛改,殺比乾,囚箕子,微子齣奔於周。武王問太公望:“商朝的仁者和賢者都已經跑瞭,可以起兵討伐他瞭嗎?”太公望說:“時難得而易失。”此時,適逢殷軍主力遠在東南地區討伐東夷,一時抽調不迴來。武王便抓緊時機,立即呼籲諸侯會師孟津,同申討伐。
該年一月二十八日,武王親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韆人、甲士四萬五韆人,以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各部族的兵力,齣潼關,循黃河,抵達孟津。各地諸侯聞訊,亦紛紛率師來會。武王作《泰誓》,備述帝紂罪狀,號召從徵諸侯同仇敵愾,並嚮百姓宣告,此次起兵是因“殷有重罪,不可不伐”,不是與百姓為敵。深受帝紂壓迫的殷民聽到後,自然都擁護武王。二月四日,周師已進抵朝歌南郊的牧野,武王又作《牧誓》,激勵三軍將士,嚴申作戰紀律,並左持黃鉞,右秉白旄,親自指揮戰鬥。
帝紂聽說周師前來,發兵十七萬(一說七十萬)倉促應戰,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戰,遂告展開。周師士氣旺盛,戰鬥力充沛,以成集團方陣的大量戰車甲士猛襲紂軍,實施中央突破作戰。紂軍人數雖多,卻大都是臨時徵集來的奴隸和戰俘,士氣低落,團結不固,故一遭突擊,即告崩潰,有的甚至掉轉矛頭,幫助周軍作戰。帝紂見全軍潰敗,大勢已去,登鹿颱。殷商從此滅亡。
周武王伐帝紂,雖決於牧野一戰,但究其勝利的獲得,與其說由於軍事,毋寜說由於政治或權謀。本來,周族的實力與殷商比較,還相差甚遠,因帝紂暴虐淫侈,為中原臣民所憤恨,文武兩王乃得乘機擴張,並以宣傳謀略手段,加深殷朝內部的矛盾,籠絡爭取中原諸侯及西南若乾部族的擁護,從而形成瞭強大的反殷力量。
就軍事方麵而言,武王選擇帝紂麻痹鬆懈、其主力遠在東南作戰的時機,直搗朝歌,可謂乘虛蹈隙。
周師抵孟津後,急急渡河北進,又似在密匿其戰略奇襲,迫使帝紂於不預期的時間與地點倉促迎戰。而在牧野決戰中,周師主要得力於武器及戰術的運用。作戰一開始,周師即以大量戰車甲士猛襲紂軍,利用戰車的機動性與衝擊力,一舉突破紂軍的抵抗,迅速奠定勝利的基礎。車戰,為我國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大特色。戰車的發明與使用,雖自殷始,但大規模運用,以及高度發揮其突擊性能,是以此次作戰為首。
這對於春鞦戰國時代中原各諸侯對戰車的重視,有莫大的啓示。
……
作為一名對軍事曆史愛好者,這本書簡直就是我尋覓已久的寶藏。它以一種令人驚嘆的詳盡程度,覆蓋瞭中國古代從春鞦戰國到明清的幾乎所有重要戰爭。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每次重要戰役的戰前分析、戰場態勢、戰術運用以及戰後影響的深入剖析。作者並非簡單地敘述事件,而是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軍事評論員,細緻地解讀雙方的兵力部署、指揮官的戰略意圖、臨場應變的細節,甚至是戰場上的微小變數如何決定瞭整個戰局的走嚮。書中對冷兵器時代的各種攻防器械,如弩、弓箭、刀劍、盾牌、攻城器械等的介紹,以及它們在不同戰役中的實際運用,都讓我大開眼界。而且,書中對一些鮮為人知的戰役和軍事人物的挖掘,也讓我認識到瞭中國古代軍事史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參加一場跨越韆年的軍事講座,每次翻閱都能學到新的知識,發現新的亮點。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構架和內容深度,絕對是市麵上同類書籍中的佼佼者。作者在梳理中國古代戰爭史脈絡的同時,非常注重不同時期戰爭形態的演變和其背後社會文化因素的關聯。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戰爭與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之間相互作用的解讀。例如,書中會詳細分析某個朝代的對外戰爭如何影響其國內的政治穩定,或者經濟發展如何支撐其對外擴張的野心。這種跨學科的分析角度,讓我對中國古代的宏觀曆史進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還穿插瞭大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軍事衝突,這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曆史的復雜性和多元性,並非一個單一的視角能夠完全涵蓋。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為作者嚴謹的考證和獨到的見解所摺服,也常常會因為書中描述的那些恢弘史詩而熱血沸騰。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戰爭史,更是一部理解中國古代文明發展曆程的百科全書。
評分我原本隻是抱著瞭解一些古代名人故事的心態來閱讀這本書,沒想到它帶來的驚喜遠超我的預期。雖然書的篇幅巨大,但作者的敘事風格卻十分吸引人,讓我能夠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於那個烽火連天的時代。書中對戰爭的描寫,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和史實,更充滿瞭人文關懷。作者會描繪戰火中的普通士兵的艱辛,描繪將軍們麵臨的艱難抉擇,描繪戰爭對普通百姓生活造成的巨大創傷。這些細節讓曆史變得更加鮮活,也讓我更能體會到和平的來之不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一些著名戰役背後的人物故事,比如那些為瞭國傢大義而慷慨赴死的將士,那些為瞭保衛傢園而奮勇抵抗的百姓,他們的英勇事跡讓人動容。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曆史人物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隻是書本上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想的鮮活個體。
評分這本書真是打開瞭我對中國古代曆史的一扇新窗戶!我之前對古代戰爭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散的傳說和電視劇片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為係統、宏觀的視角。它不僅僅是羅列戰役和兵器,更深入地剖析瞭戰爭背後的政治、經濟、社會原因,以及不同時代軍事思想的發展脈絡。讀到那些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麵,仿佛親臨現場,能夠感受到金戈鐵馬的鏗鏘,也能體會到將帥運籌帷幄的智慧。書中對古代兵法的講解也讓我大開眼界,比如孫子兵法的一些具體運用,以及不同朝代特有的戰術特點,都讓我對“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作者在敘述時,並非枯燥地堆砌史料,而是通過生動的語言和大量的細節,將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他們的雄心壯誌、悲歡離閤,都隨著文字躍然紙上,讓人感同身受。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瞭解戰爭史,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中國古代社會運作模式的獨特視角。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難以言喻的,它徹底顛覆瞭我對古代戰爭的刻闆印象。我原以為古代戰爭就是簡單的武力對抗,沒想到背後竟牽涉到如此復雜的戰略考量和深遠的社會影響。書中對不同朝代軍事製度的演變,如兵役製度、軍餉供給、後勤保障等方麵的細緻描繪,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機器如何支撐起連綿不斷的戰事。尤其是關於不同時期軍隊的構成和訓練方式的對比,從春鞦戰國的車馬陣到秦漢的步兵方陣,再到唐朝的騎兵優勢,再到宋朝的火器萌芽,這些軍事科技的進步和戰術的革新,無不體現著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作者對戰爭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勝敗,更關注戰爭對社會結構、人口遷移、文化交流所帶來的持久影響,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中國古代曆史有瞭更為立體和深刻的認識。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那些無數在戰爭中消逝的生命,他們的命運,他們的故事,以及戰爭給留下的人們帶來的傷痛和變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