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系列教材)
: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苗宇,蒋大明
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121129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系列教材: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是针对工科院校的教学特点,集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科研工作的实际而编写的。全书共分七章,包括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率分析法、系统校正、采样系统分析等内容,各章均加入了应用MATLAB进行控制理论设计与仿真的内容,另外为了便于读者自学,在每章后面都备有小结、习题及部分习题参考答案。全书涵盖了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淡化烦锁的理论推导,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工业特色的生产实践背景。
《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系列教材: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适合于自动化专业及其他相近专业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也可作为研究生或其他科技人员自学参考。
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1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
1.1.1 自动控制系统
1.1.2 开环控制
1.1.3 闭环(反馈)控制
1.2 控制系统举例
1.2.1 随动系统
1.2.2 恒值控制系统
1.2.3 数字控制系统
1.2.4 计算机控制系统
1.3 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3.1 控制系统的组成
1.3.2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4 控制系统设计概述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模型
2.1 模型的定义和分类
2.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3 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2.4 用拉氏变换解线性微分方程
2.4.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2.4.2 几种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
2.4.3 拉氏变换的积分下限问题
2.4.4 拉氏变换的几个基本法则
2.4.5 拉普拉斯反变换
2.4.6 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
2.5 传递函数
2.5.1 传递函数的概念及定义
2.5.2 关于传递函数的几点说明
2.5.3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2.6 动态结构图
2.6.1 动态结构图的概念
2.6.2 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
2.6.3 结构图的基本形式
2.6.4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法则
2.6.5 结构图变换举例
2.7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8 信号流图及梅逊增益公式
2.8.1 信号流图的组成
2.8.2 信号流图的绘制
2.8.3 梅逊增益公式
2.9 控制系统分析仿真工具MATLAB简介
2.9.1 常量及变量的说明
2.9.2基本运算
2.9.3 基本绘图操作
2.9.4 SIMULINK与控制系统仿真
2.10 应用MATLAB进行分析及运算
2.10.1 多项式描述及解代数方程
2.10.2 应用MATLAB进行拉普拉斯逆变换
2.10.3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MATLAB实现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1 典型控制过程及性能指标
3.1.1 典型控制过程
3.1.2 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
3.2 一阶系统分析
3.2.1 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3.2.2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3.2.3 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3.2.4 一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
3.2.5 三种响应之间的关系
3.3 二阶系统分析
3.3.1 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3.3.2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3.3.3 二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3.3.4 二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
3.3 5 改善二阶系统响应特性的措施
3.4 高阶系统分析
3.4.1 三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3.4.2 高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3.4.3 闭环主导极点
……
第4章 根轨迹法
第5章 频率法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7章 采样系统分析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类型的书籍抱持着比较谨慎的态度,毕竟很多教材读起来枯燥乏味,如同嚼蜡。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意料地生动。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定理和公式,而是将抽象的理论置于具体的工程背景下进行阐述,仿佛在讲述一个技术发展的故事。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能找到一个非常贴切且易于理解的类比,这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历史沿革的穿插介绍,这使得知识点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了深厚的文化和技术积淀。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作为资深学者的那种深厚的学养和对教学艺术的精湛把握,这绝对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教条式写作,而是一种充满热情的知识传递。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质感非凡。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配色,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阅读。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文字清晰度高,阅读起来眼睛一点也不累,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产生明显的视觉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编排的逻辑性极强,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仿佛有一条清晰的脉络牵引着读者的思路。图表和公式的呈现方式更是下了大功夫,不仅专业性十足,而且排版得当,关键信息一目了然,这对于理解复杂概念来说至关重要。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程度,从书脊的粘合到页码的字体选择,都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一本好书,不仅内容要扎实,阅读体验同样不可或缺,而这本教材在视觉和触觉上的双重享受,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我感觉这本书的“人文关怀”做得特别到位。很多技术书籍往往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体验。然而,这本书在各个章节的末尾,都会设置一些“思考与展望”的板块,引导读者跳出具体的公式计算,去思考该分支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它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这种宏观视野的培养,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至关重要。它教会我如何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如何看待技术的迭代与创新。这种对读者思维成长的潜移默化影响,是任何单一的技术点讲解都无法比拟的,它培养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框架和探索未知的勇气。
评分我最近正在为一个大型项目进行系统集成,对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极高。这本书在内容覆盖的全面性上,展现出了惊人的野心和能力。它不仅系统地梳理了基础的控制系统分析方法,更深入探讨了许多前沿和高级的主题,比如鲁棒控制、最优控制等,并且对这些复杂理论的数学推导过程进行了详尽且严谨的解析。我发现,即便是那些我自认为已经掌握得比较牢固的知识点,通过书中的重新阐释,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升华。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系统辨识流程,作者的处理方式兼顾了理论的严谨性和工程的实用性,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来佐证观点,极大地增强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可操作性。
评分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我最看重教材的实用价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它没有停留在纯理论的象牙塔中,而是非常巧妙地将理论与实际工程中的难点和痛点结合起来。书中提供的例题和习题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不仅仅是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工具,更像是小型工程问题的缩影。完成这些习题的过程,就像是完成了一次次小型的设计与优化任务,让人在反复的实践操作中真正内化了所学的知识。我甚至注意到,很多习题的难度设置非常贴合当前行业对初级工程师的要求,这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本宝贵的“技能提升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