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李华锋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010115429
字数:244000
页码:2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为了贯彻教育部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聊城大学于2011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设置为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示范课程,进行包括教材、网站、视频等在内的重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由李华锋主编,即是落实教育部精神和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示范课程的要求,组织相关老师在实践教学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和党的精神编写的教学用书。
李华锋,1976年生,河南鄢陵人。1998年、2001年、2008年先后毕业于河南教育学院、延边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分获文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现为聊城大学世界共运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与国外社会主义研究。目前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教育厅社科规划研究项目、聊城大学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各一项。已出版论著两部(合著),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说实话,我本来对手册类的书籍是有点抗拒的,总觉得会过于刻板说教,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行文风格非常鲜活,与其说是在“讲”理论,不如说是在“聊”探索历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入新章节时所采用的那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分享他的心路历程。其中对于一些政策制定的背景分析,那真是入木三分,完全跳出了教科书式的僵硬叙述,而是充满了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书中穿插的一些案例分析,都选取得极为巧妙,既有宏观的时代背景,又不失微观个体的生动故事,使得抽象的理论有了具象的载体。我甚至在合上书本后,还会不自觉地回味某些精彩的论断,思考如何在我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去实践这些思想精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从书本走向实践的坚实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有匠心,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叙述,而是采用了主题交叉、相互印证的方式进行展开,这使得理论的阐释更加立体和饱满。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核心概念的溯源分析,它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表层定义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演变,这对于理解其当代意义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分析,视角独特而新颖,提供了许多我之前未曾接触过的解读角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坦白说,阅读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虽然过程需要付出努力,但当你站在高处俯瞰全局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重要文献。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简直是阅读体验的典范。我是一个对阅读舒适度要求很高的人,很多专业书籍因为字体太小或者段落间距不合理而让我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每一页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性,每一个论点都有充分的论据支撑,即便是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作者也能做到持平而论,展示出包容和开放的学术态度。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平衡介绍,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辨析、去判断,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要高明得多。这套书的装帧和内容质量,完全对得起它在学术界积累的声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质感,装帧也相当考究,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一定非常扎实。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一些经典概念的梳理,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让人感觉非常清晰。比如,在探讨某个历史节点时,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思想脉络,将复杂的理论体系拆解得像是搭积木一样,初学者也能快速上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辟的论述,甚至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去印证书中的观点。这种理论与现实的交织,让阅读过程不再枯燥,反而充满了思辨的乐趣。尽管涉及的领域很宏大,但作者的笔触却十分细腻,对细节的把控让人印象深刻,读完后感觉自己的认知地图被重新绘制了一遍,视野豁然开朗。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某个单一的理论分支,没想到它构建了一个极为宏大的知识框架,将不同时期的思想发展串联成了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条。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信息密度”非常高,但高密度并不等于晦涩难懂,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他能用极其凝练的语言概括出复杂的思想体系,并且在关键转折点处设置了非常巧妙的总结和小结,有效地帮助读者梳理和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这本书不适合走马观花地阅读,它需要你静下心来,做笔记,画重点。每读完一章,我都感觉自己对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去分析和解读背后的动力机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