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平面单片集成声光波导光开关
定价: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朱京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0302004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了光波导短程透镜射线光学传输理论与消像差透镜设计、声光互作用理论及数值模拟分析、扩散平板光波导传输特性与等效阶跃平板光波导模型、基于微透镜机构的单模光纤-芯片耦合机制、平面单片集成声光波导光开关设计与实现等内容,可供光电子技术、光通信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等参考阅读,对于从事集成光波导器件研究、模拟、设计及开发的人员,亦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论述了新型集成声光波导光开关理论及关键技术问题。全书共分6章。章对光开关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第2章至第5章分别就声光开关的基本机构单元有关的理论及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第2章讨论短程透镜,第3章研究声光互作用,第4章着重研究扩散平板光波导,第5章专门讨论光纤与乎板光波导耦合;第6章就整体开关的结构设计、指标确定及1×4开关的实现进行了研究。书中每章后有小节,便于把握全章。
本书可供光电子技术、光通信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等参考阅读,对于从事集成光波导器件研究、模拟、设计及开发的人员,亦有所帮助。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我个人认为体现在其对前沿应用趋势的把握上。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大量引用了近五年内国际顶级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和点评。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超快开关”实现路径的探讨,作者对不同材料体系(如铌酸锂、半导体量子点)的性能对比分析得非常透彻,清晰地指出了每种方案在功耗、响应速度和集成度上的取舍。这种前瞻性的视角,对于正在进行博士论文选题或产品概念验证的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地图。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现有技术,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下一步是什么”,这种启发性是很多综述性文章所不具备的。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厚重而扎实,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基础物理与尖端工程应用的桥梁。它的分量决定了它更适合作为一部深入学习的参考手册,而不是快速入门的读物。我曾尝试在短时间内浏览其中关于非线性效应的部分,但发现如果不结合前期关于电磁场基础的章节进行复习,理解起来确实会感到吃力。这本书要求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作者构建的知识体系。如果能配合配套的习题集(虽然我没有看到),那无疑将是高校研究生教学的完美教材;即便是自学,它也提供了一个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学习路径,绝对是一部值得在案头常备的学术力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封面采用了那种磨砂质感的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沉稳的触感。虽然书名听起来很“硬核”,但排版上却显得意外地清爽。大开本的尺寸让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很多复杂的示意图和公式都能清晰地展示出来,这对于需要反复对照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光学实验装置的插图,线条干净利落,即便是对集成光学领域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大致勾勒出器件的结构轮廓。不过,侧边留白稍显局促,如果是习惯在书页边缘做大量批注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有些拥挤。整体来看,出版社在物理呈现上是下足了功夫的,体现了对专业书籍品质的追求,给人一种可以长期珍藏的感觉,那种油墨散发出来的特有气味,也让人瞬间进入到严谨的学术氛围之中。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专业术语的“本土化”处理上做得非常出色。很多集成光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在翻译成中文时往往会因为概念的模糊性而产生歧义,但这本书里,作者似乎为每一个关键术语都做了精准的界定,甚至在首次出现时,还附带了英文原词,这极大地避免了阅读理解上的偏差。此外,书中的图表质量也值得称赞,坐标轴的标注清晰,图例说明详尽无遗。例如,在展示损耗机制时,他们用色彩区分了散射损耗和吸收损耗,即便是需要放大观察才能分辨的细微差别,在印刷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体现了作者对读者体验的尊重,确保了知识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
评分内容上,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章节递进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似乎是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物理概念之上的,从最基础的波导原理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耦合和调制机制。我发现作者在处理理论推导时,并不只是机械地罗列公式,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每一步数学变换背后的物理意义,这一点对于理解光电效应的本质至关重要。比如,在讲解布拉格衍射时,它不仅给出了理论模型,还穿插了历史发展的小插曲,让整个学习过程不再枯燥。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门槛,让人感觉不是在啃一本教科书,而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对话。不过,对于那些已经掌握了高阶微扰理论的资深研究者来说,开头部分的铺陈可能会略显冗长,但瑕不掩瑜,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是其最大的优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