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习题解答
定价:14.50元
售价:9.9元,便宜4.6元,折扣68
作者:张林,陈大钦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0403895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习题解答》是为配合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技术课程组张林、陈大钦主编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教材而编写的习题解答。内容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全部习题的解答。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习题解答》使用对象主要是从事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及提高教学质量。本书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及各类自学人员参考。
1 导论
1.1 信号
1.2 信号的线性放大
1.3 放大电路模型
2 运算放大器及其基本运算电路
2.1 运算放大器基本特性
2.2 运放构成的基本电路
2.3 同相输入和反相输入放大电路的其他应用
3 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
3.2 PN结的形成及特性
3.3 二极管
3.4 二极管基本电路
3.5 特殊二极管
4 场效应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
4.1 金属一氧化物一半导体(MOS)场效应三极管
4.2 MOSFET基本共源极放大电路
4.3 图解分析法
4.4 小信号模型分析法
4.5 共漏极和共栅极放大电路
4.6 集成电路单级MOSFET放大电路
4.7 组合放大电路
4.8 结型场效应管(JFET)及其放大电路
5 双极结型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
5.1 双极结型三极管(BJT)
5.2 基本放大电路构成及静态分析
5.3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
5.4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小信号分析
5.5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放大电路
5.6 多级放大电路
6 差分式放大电路与集成运算放大器
6.1 直流电流源
6.2 差分式放大电路
6.3 集成运算放大器
6.4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
7 放大电路频率响应
7.1 RC电路的频率响应
7.2 放大电路频率响应的简化等效模型
7.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7.4 共源极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7.5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8 反馈放大电路
8.1 反馈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8.2 负反馈放大电路增益的一般表达式
8.3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8.4 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近似计算
8.5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
9 输出级与集成功率放大器
9.1 功率放大电路的一般问题
9.2 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9.3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9.4 集成功率放大器举例
9.5 功率管的若干实际问题
10 信号处理与信号产生电路
10.1 有源滤波电路
10.2 开关电容滤波器
10.4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10.5 LC正弦波振荡电路
10.6 电压比较器
10.7 非正弦信号产生电路
11 实际运放使用中的问题
11.1 运放使用中输入端的直流通路
11.2 运放在单电源下工作
11.3 实际运放非理想参数带来的影响
12 直流电源电路
12.1 小功率整流滤波电路
12.2 线性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
12.3 开关稳压电路
从作者的学术背景和专业深度来看,这本书的内容无疑是经过严格推敲的,但这种“严谨”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对读者的知识储备要求过高。我发现书中有很多术语的首次出现,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背景介绍或历史溯源。比如,当提到“跨导”这个概念时,作者假设你已经知道它在不同器件模型中是如何被定义和转换的,而没有花时间去解释为什么跨导这个物理量对于放大电路的增益至关重要。这使得那些跨学科背景的读者,比如我,在面对这些定义时,总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不知道这些参数在整个电子系统中的地位和意义。好的技术书籍应该像一位耐心的导师,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要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并展示其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坐标”。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精密的、面向专业人士的“参考手册”,而非一本面向广大工程师的“入门指南”,其内在的逻辑连接需要学习者自行去补齐,这对于一个宣称是“基础”的书籍来说,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整体的视觉体验也需要被提及,它给人的感觉是那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科书风格,缺乏现代技术文档应有的清晰度和易读性。大量的文字描述堆砌在一起,关键信息点往往被淹没在冗长的段落之中,使得查找和回顾特定公式或定义变得异常费力。对比现在很多新兴的电子技术书籍,它们善于使用色彩编码、醒目的图示和结构化的列表来引导读者的注意力,这本书却显得过于“朴实”——如果朴实可以用在这里形容的话,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过时”。例如,在讲解MOSFET的饱和区工作条件时,如果能用一张二维的区域图清晰地标示出截止区、线性区和饱和区的边界,会比纯文字描述效率高出百倍。我常常需要借助荧光笔在书页上“描红”才能勉强区分出哪些是核心定义,哪些是辅助性的背景介绍。对于需要高强度信息摄入的学习者来说,这种低效的视觉呈现方式无疑是巨大的负担。
评分阅读体验上的一个显著缺陷是,这本书的逻辑编排似乎更倾向于“内容覆盖的全面性”,而非“知识掌握的递进性”。它倾向于在一个章节内塞入所有与某个特定器件相关的理论——比如,在一个关于BJT的章节里,它会同时涵盖直流偏置、小信号模型、开关特性以及温度稳定性等多个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主题。这导致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清晰的知识模块。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先用一整个部分专注于“直流偏置与稳定”,确保读者完全掌握了如何搭建一个稳定工作的基本放大器;然后再进入一个独立的部分,专门讨论“小信号分析”如何用数学工具来预测交流信号的放大效果。这种模块化的分解,能让学习者在每完成一个小模块后获得成就感,并能更好地将不同知识点分开存储和调用。现在的编排方式,使得所有的概念混杂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像是一锅什么都有的大杂烩,虽然食材丰富,但火候的掌控却成了一个难题。
评分这本号称“基础”的读物,坦率地说,让人在学习的初期就感到了强烈的挫败感。我原本是想找一本能系统梳理模拟电子技术核心概念,并且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晶体管工作原理、放大电路设计步骤层层剖析的教材辅助材料。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遗漏了关键“导航图”的探险日志。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对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有了出神入化的理解,直接跃入了波形分析和BJT的直流偏置细节中。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直接跳跃式的讲解方式,就像是刚学会走路就被要求参加马拉松。电路图的标注常常是模糊不清的,特别是当涉及到多级放大器时,各个级之间的耦合效应和输入输出阻抗的计算过程,往往只是给出一个最终结果,中间的思维逻辑链条像是被硬生生地掐断了。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查阅其他资料,试图反推出作者得出那些结论的中间步骤,这极大地拖慢了我对新知识的吸收速度。如果一本书的目标是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它必须在概念的引入和基础推导上做到无懈可击,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让人感到有些抓瞎。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工程类的参考书,通常优秀的参考书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用贴近实际工程问题的案例来加深理解。遗憾的是,这本书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相当保守和刻板。它提供的例题和练习题,虽然涵盖了基础的运算放大器应用、滤波器设计等内容,但所有的场景都设定得过于“理想化”。例如,在讨论运算放大器的非理想特性时,虽然提到了输入失调电压和共模抑制比这些参数,但在实际的习题中,这些参数几乎从未被纳入考量,读者看到的永远是那个完美的、零输入偏置电流的虚地。这种“真空中的球体”式的练习,使得当我在尝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实验板上时,发现仿真结果和实际搭建的结果总是有着难以调和的偏差。我期待的是能有一些章节专门探讨如何处理元器件的容差、温度漂移对电路性能的影响,或者至少在习题中加入一两道需要考虑这些非理想因素的“挑战题”。没有实战的打磨,这些理论知识就如同漂浮在空中的肥皂泡,看着光鲜,一碰就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