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實現吉比特傳輸的60GHz無綫通信技術
定價:69.80元
作者:(美) Su-Khiong Yong, Pengfei Xia, Albert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111401308
字數:
頁碼:
版次:5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22kg
編輯推薦
點擊查看:
內容提要
Su-Khiong Yong、Pengfei Xia、AlbertoValdes-Garcia編著的《實現吉比特傳輸的60GHz無綫通信技術》著重講述瞭60GHz無綫通信技術。它已經成為吉比特無綫室內通信係統中*應用潛力的候選技術之一。在現有無綫通信技術中,60GHz無綫通信技術具有眾多優點,如全球範圍內多達數GHz的免許可帶寬,較高的傳輸功率、高頻率復用以及可集成的陣列天綫等,這些優勢將使得很多在低頻段難以實現的功能與應用成為可能。本書綜閤闡述瞭目前60GHz無綫通信技術在學術研究,標準化及産業實現方麵的現狀與問題。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通常對技術專著的閱讀體驗持保留態度,因為它們常常因追求技術上的絕對嚴謹而犧牲瞭閱讀的愉悅性,但這本書成功地打破瞭這一魔咒。它在處理高階調製技術,特彆是正交幅度調製(QAM)的性能分析時,展現瞭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作者並沒有直接堆砌貝爾實驗室的經典推導,而是選擇瞭一種基於濛特卡洛模擬結果的可視化分析路徑。他展示瞭在不同信噪比條件下,高階QAM星座點的集群密度變化,以及如何通過優化信道編碼(如LDPC)來“修補”這些被汙染的星座點。更重要的是,書中對物理層與MAC層接口協議的探討非常到位,強調瞭在如此高的物理層速率下,如何設計一個高效的調度算法來避免“飢餓”或“過載”問題。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兼具深度、廣度與高度可讀性的傑作。
評分我對這本書最欣賞的一點是它展現齣的技術前瞻性和批判性思維。很多同類書籍往往停留在對現有標準的羅列和復述,但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有著更深的洞察力。他不僅僅介紹瞭當前主流的波束賦形(Beamforming)技術,還深入探討瞭其局限性,比如在多普勒效應影響下的跟蹤精度問題。隨後,作者大膽地提齣瞭幾種基於AI輔助的新型信道估計方法,雖然這些方法在書本齣版時可能還處於實驗階段,但其思想的先進性令人振奮。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討論安全與隱私問題時,並沒有簡單地套用傳統加密模型,而是結閤瞭毫米波特有的空間隔離特性,設計瞭一套基於物理層安全的認證機製。這種將理論、實踐與未來趨勢緊密結閤的寫作手法,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份未來行業的路綫圖,而不是一本過時的教科書。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有吸引力,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閤上未來感的幾何綫條,讓人立刻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前沿科技氣息。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純粹的工程技術手冊,但翻開扉頁後發現,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具有啓發性。他沒有直接跳入復雜的公式推導,而是花瞭不少篇幅來描繪60GHz頻段在無綫通信曆史長河中的地位變遷,如何從一個被認為“難以駕馭”的頻段,一步步被今天的技術人員馴服並應用於實際生活。特彆是其中關於毫米波傳播特性的章節,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釋瞭高頻信號穿透障礙物的睏難,這對於我這種對射頻理論瞭解不深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接著,作者還花瞭大量篇幅討論瞭功耗優化和散熱設計的重要性,這部分內容讓我認識到,實現“吉比特傳輸”遠不止是提升速率那麼簡單,它背後是無數工程權衡的結果。整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講究,圖錶清晰,邏輯流暢,讓人在閱讀深奧技術時不會感到疲憊。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一場與行業頂尖專傢的對話。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老練且帶有明顯的個人烙印,他擅長用一些充滿畫麵感的描述來解釋那些抽象的信號處理過程。例如,在解釋MIMO陣列如何實現空間復用時,他將各個天綫單元比喻成“城市中不同車道的車輛”,通過精確控製它們的相位和幅度,使得原本擁堵的“信息高速公路”得以瞬間拓寬。這種將復雜數學模型“翻譯”成易於理解的日常語言的能力,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麯綫。此外,作者在探討標準製定過程中的博弈時,展現齣的行業洞察力也令人嘆服,他揭示瞭技術選擇背後往往摻雜著商業利益和專利布局的現實,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指南,更是一部觀察現代通信産業生態的觀察手記。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實在太精妙瞭,它成功地在“深度”與“廣度”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部分對基本物理原理的闡述足夠紮實,確保瞭理解後續復雜算法的基礎。然而,真正的驚喜齣現在中後段。作者引入瞭一個非常詳細的係統級設計案例——一個基於WRC-7標準的室內超高速數據鏈路。他沒有迴避工程實踐中的“髒活纍活”,例如射頻前端(RFFE)的非綫性失真對誤差嚮量幅度(EVM)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數字預失真(DPD)技術進行補償。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甚至附帶瞭一個關於FPGA實現流程的簡要概述,盡管篇幅不大,但對於想從理論走嚮硬件實現的工程師來說,無疑指明瞭方嚮。這種由宏觀概念到微觀實現的過渡,處理得極其自然和流暢,使得讀者可以一步步建立起完整的技術棧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