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文化同根——閩颱文緣
定價:96.0元
售價:65.3元,便宜30.7元,摺扣68
作者:劉小新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9759516
字數:399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文化同根——閩颱文緣》運用當代文化理論和閩颱區域文化研究的成果,具體闡述閩颱教育體係、文學藝術、宗教哲學、語言風俗、民間信仰以及史學等方麵的親緣關係,深入探討閩颱文化的傳承、互動和文化認同的復雜關係。閩颱兩地風俗相通、習性相同,民間信仰相通,儒學教化一體,這些塑造瞭閩颱常民相同或相近的“感覺結構”。
劉小新,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著有《闡釋颱灣的焦慮》《華文文學與文化政治》《近20年颱灣文學創作及文藝思潮》(與硃立立閤作)等。
前言
時至今日,兩岸文化閤作進入瞭嶄新的曆史時期,麵臨難得的曆史機遇。兩岸間的政治、經濟、文化日益升溫,民間交流呈現勃勃生機。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推動兩岸文化交流閤作與發展,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報告已經對兩岸文化閤作與發展提齣瞭新要求:“全麵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文化基礎。”“深化經濟閤作,厚植共同利益。擴大文化交流,增強民族認同。密切人民往來,融洽同胞感情。”新形勢下的兩岸交流亟須研究如何拓展文化閤作與發展空間。福建是兩岸文化交流的前沿平颱和重要基地。閩颱之間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近年來,閩颱之間的經貿閤作和文化交流日益深化,閩颱文化交流與閤作麵臨著新階段、新機遇和新挑戰。新形勢下,我們必須深入研究閩颱文化交流與閤作的曆史基礎,係統總結閩颱文化交流與閤作的曆史經驗,在此基礎上,探討進一步拓展兩岸文化閤作與發展空間的路徑與對策。
閩颱文緣是閩颱文化關係中至關重要的一緣,也是兩岸文化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寫作的目的在於從區域文化視角探討兩岸文化親緣關係,夯實兩岸和平發展的文化基礎。本書聚焦於閩颱兩地文化的曆史傳承與發展的內在關聯,闡釋閩颱區域文化的形成與演變,描述閩颱區域文化的具體錶徵,闡述閩颱區域文化認同的曆史基礎,在此基礎上探討如何進一步拓展閩颱文化交流與閤作的空間和新的可能性。
閩颱文緣研究是一個內容豐富、涉及麵廣的課題,廣泛涉及閩颱教育體係、文學藝術、宗教哲學、語言風俗、民間信仰及史學等方麵的親緣關係。本書包括以下十章:“閩颱教育之融閤”“閩颱儒學源流”“閩颱文學情緣”“閩颱方誌與史學”“閩颱佛教淵源”“閩颱民間信仰”“閩颱音樂戲劇淵源”“閩颱傳統美術之傳承”“閩颱風俗習尚”“閩颱方言關係”。本書主要采用曆史文獻分析和文化研究相結閤的方法,較為全麵地梳理和描述閩颱文化的親緣關係,探討閩颱區域文化的諸種錶徵形態,以文化傳承與認同建構為中心探討閩颱區域文化的形成與演變,力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創新。
閩颱文緣是閩颱區域文化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近十年來,在兩岸關係邁入大交流大發展的時代語境下,區域曆史學和區域文化研究界對閩颱文緣問題興趣日趨濃厚,也産生瞭一係列的研究成果。劉登翰、林國平和楊華基組織專傢編寫瞭“閩颱文化關係研究叢書”,包括《中華文化與閩颱社會:閩颱文化關係論綱》(劉登翰)、《閩颱先民文化探源》(盧美鬆、陳龍)、《閩颱客傢社會與文化》(謝重光)、《閩颱方言的源流與嬗變》(馬重奇)、《閩颱教育的交融與發展》(黃新憲)、《閩颱民間習俗》(方寶璋)、《閩颱民間信仰源流》(林國平)、《閩颱文學的文化親緣》(硃雙一)、《閩颱民間戲麯的傳承與變遷》(陳耕)、《閩颱民居建築的淵源與形態》(戴誌堅)、《閩颱閩南語民歌研究》(藍雪霏)、《閩颱佛教親緣》(何綿山)、《閩颱民間美術》(李豫閩)等,從各個方麵分析探討閩颱文化的關係,探討瞭颱灣文化和大陸文化的根的關係。汪毅夫的《颱灣近代詩人在福建》和《閩颱緣與閩南風》、慧嚴法師的《颱灣與閩日佛教交流史》、黃蘭翔的《清代颱灣傳統佛教伽藍建築在日治時期的延續》、闞正宗的《颱灣佛教一百年》、梁華璜的《日據時代颱閩關係史》、劉登翰的《文化親緣與兩岸關係:以閩颱為中心的考察》、陳名實的《閩颱儒學源流》和王碧秀的《五緣文化與兩岸關係》等也是閩颱文緣方麵的重要成果。這一批研究成果打開瞭閩颱區域文化研究的學術空間,奠定瞭閩颱文緣研究的基礎。現今,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包括三個方麵:,閩颱文緣研究的當代性問題,即閩颱文化的曆史淵源和當代問題如何結閤的問題;第二,學術領域的閩颱文緣研究如何大眾化?如何普及化?這兩個問題關涉到人文學術的社會影響力,關涉到閩颱文緣研究如何更有效地為當前和今後兩岸文化交流服務這一曆史性命題;第三,閩颱文緣問題鑲嵌在東亞乃至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程和網絡之中,具有曆史的復雜性和文化的交錯性。如同颱灣學者黃美娥教授所指齣,閩颱文緣研究空間的進一步拓展需要建立“新認識論”。
閩颱文緣研究不隻是一個純粹學術性課題,還是一個富有實踐意義和當代性意味的課題。“當代性”的含義應該包括兩個互相關聯的層麵:其一是指文化研究中所具有的“現實視角”“問題意識”和“當代方法”;其二是對當代文化問題給予更多也更充分的關注。當代視野中的閩颱文緣以區域文化史的研究為基礎,但研究曆史的目的則著眼於理解和闡釋當代文化現實問題。本書對當代閩颱文化的交流與互動給予瞭較多的關注,在“閩颱教育之融閤”“閩颱文學情緣”“閩颱佛教淵源”等章中都有所體現。我們的意圖在於描述齣閩颱文化親緣關係當代發展的大概麵貌,探討當代豐富的文化實踐活動如何在曆史的基礎上重構閩颱文化的親緣關係。
閩颱文緣課題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對我們而言,這顯然是一個頗具難度和挑戰性的研究任務。好在兩岸學術前輩在這個領域長期耕耘已經取得瞭十分豐碩的成果,我們的描述與分析參考瞭學術前輩豐富的研究成果,特此緻謝!我們的討論還很初步,真正深入的研究有待日後的努力。
《文化同根——閩颱文緣》這本書,就像一位溫和的敘述者,娓娓道來閩颱之間那段綿延不絕的文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語言和文學的探討。閩南話作為一種古老的方言,它承載瞭多少曆史的記憶和文化的傳承?書中有沒有分析過,颱灣的許多文學作品,是如何受到閩南語獨特韻律和錶達方式的影響?我希望書中能夠呈現更多具體的文本分析,比如比較分析幾首相似主題的詩歌,或者幾篇描述相似生活場景的小說,從中找齣那些共同的文化基因和錶達習慣。除瞭文學,書中對音樂和戲麯的論述也引起瞭我的濃厚興趣。那些古老的樂麯,那些經典的戲麯唱段,是否在兩岸的文化舞颱上留下瞭相似的鏇律和故事?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野,讓我看到,文字、音律、錶演,這些看似獨立的藝術形式,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匯聚,共同書寫著閩颱文化的獨特篇章。
評分《文化同根——閩颱文緣》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細膩的視角,展現瞭閩颱之間深厚而多元的文化聯係。我一直對傳統建築風格的演變很感興趣,不知道書中是否會涉及到這方麵的內容。例如,福建的一些古厝建築特色,是如何被帶到颱灣,又在颱灣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演變齣哪些獨特的建築風格?我也很想瞭解,那些世代相傳的手工藝,比如茶藝、陶瓷製作,在兩岸的發展過程中,是否經曆瞭相互的學習和藉鑒?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將宏觀的曆史脈絡與微觀的文化細節相結閤,通過生動的案例,讓我們感受到,那些無形的文化紐帶是如何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悄然生長。書中對於一些節日慶典和民俗活動的描寫,也讓我充滿瞭好奇,不知道這些活動在兩岸的呈現方式上,有哪些異同,又有哪些共同的根源。
評分這本書《文化同根——閩颱文緣》,為我揭示瞭比我想象中更為豐富和深刻的閩颱文化聯係。我一直對那些跨越地理阻隔的情感維係感到好奇,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書中對早期閩颱之間商業貿易的描述,讓我聯想到,在貨物的交換背後,是否也伴隨著文化的傳播和融閤?那些在福建流行的商業習俗、經營理念,是否也對颱灣的商業文化産生瞭影響?更讓我期待的是,書中關於民間信仰和宗教習俗的探討。那些從福建渡海而來的神祇,在颱灣被賦予瞭怎樣的新的解讀和崇拜方式?書中能否深入挖掘這些民間信仰如何成為連接兩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紐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更多地關注那些“活態”的文化,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所實踐、所傳承的文化元素,它們往往比曆史文獻更能體現齣文化的生命力。
評分初拿到《文化同根——閩颱文緣》這本書,就被它樸實而富有深意的書名所吸引。作為一個對兩岸文化交流史略知一二的讀者,我一直對那些看不見的“文脈”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悄悄地開啓瞭我對閩颱之間那份深厚文化聯結的探索之旅。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那些跨越海峽的文學作品、藝術形式、風俗習慣,甚至是民間傳說,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相互浸潤、相互影響,最終形成今天我們所感受到的那種獨特的文化張力。我希望它能不僅僅是簡單羅列曆史事件,而是能夠通過生動的敘述和翔實的案例,展現齣那些鮮活的文化符號是如何在兩岸人民心中紮根、生長,成為彼此心靈深處難以割捨的印記。例如,那些曾經在福建流傳的戲麯、歌謠,是否也在颱灣的山歌、布袋戲中留下瞭痕跡?那些在閩南語中常見的詞匯,又有多少在颱灣的日常對話中被沿用?書中那些關於傳統節日的描繪,能否讓我們感受到兩岸人民在共同慶祝某個節日時,那份超越時空的默契與溫情?我期待的,是那種能夠讓我“看見”曆史,“聽見”鄉愁,甚至“聞到”文化氣息的閱讀體驗。
評分讀完《文化同根——閩颱文緣》,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那些看似遙遠的曆史和文化,竟然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像一張看不見的網,將閩南和颱灣牢牢地連接起來。書中關於早期移民遷徙的論述,讓我對那段艱辛的開墾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那些背井離鄉的先民,不僅僅是為瞭生計,更是帶著故土的文化基因,在新的土地上播撒希望。我特彆關注書中對那些民間信仰和習俗的細緻描繪,比如媽祖崇拜、土地公信仰,這些在福建廣為流傳的神祇,如何在颱灣落地生根,又演變齣哪些獨特的祭祀方式和民間傳說?我希望書中能有多一些關於這些“軟性”文化的篇章,它們往往比宏大的曆史敘事更能觸動人心。書中也提到瞭對一些傳統技藝的傳承,比如陶瓷、木雕,不知道這些技藝在兩岸的發展過程中,是否有過怎樣的交流和藉鑒?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提供更多具體的例子,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那些來自大陸的文化種子,是如何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開齣絢麗的花朵,同時又在相互影響中,展現齣獨特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