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体育美育教程/高等学校教材
定价:22.50元
售价:15.3元,便宜7.2元,折扣68
作者:陈伟,魏万珍,刘建和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040404579
字数:
页码:1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体育美育教程/高等学校教材》共分九章,围绕美与美育、体育美及其特征、体育美的欣赏、运动项目的审美、体育美的创造、传播和教学等内容展开,旨在普及美、审美、体育美育等基本知识,通过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审美分析,让读者全面了解体育美的创造与传播,掌握体育审美的方法与特征,引导读者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美育教程/高等学校教材》篇幅适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符合本科教学要求。全书在强调掌握审美教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重视学生美育素质、修养和能力的培养。同时,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特点,教材内容设计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围绕“体育美育”作了系统而又简明的阐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体育美育教程/高等学校教材》将理论贯穿于课堂环节之中,利于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美的审美标准,并联系审美实践,提升对体育美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章 引论
第二章 美与美育
节 什么是美
第二节 美感
第三节 美育
第四节 美育与体育、德育、智育的关系
第三章 体育美及其特征
节 体育美
第二节 体育美的特征
第四章 体育美的欣赏
节 体育美的欣赏主体
第二节 大学生的体育审美
第五章 运动项目的审美
节 奥运项目的审美
第二节 非奥项目的审美
第三节 极限运动的审美
第四节 休闲运动的审美
第六章 体育美的创造
节 体育美创造概述
第二节 体育美的创造主体
第三节 体育美创造的过程
第七章 体育美的传播
节 体育美的传播主体
第二节 体育美的传播方式
第三节 体育美的传播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八章 体育美育教学
节 体育美育教学的原则与功能
第二节 体育美育教学的特点与方法
第三节 体育美育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第九章 体育美——人类的精神乐园
节 体育美与人的自由全而发展
第二节 体育美与社会的和谐美
主要参考文献
2.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德育中包含审美因素,反过来美育中也同样包含德育的因素,两者相互渗透。从美育的角度看,它对德育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首先,美育使人的意志心理结构趋向完善。例如欣赏毛的《长征》诗,全诗以短短七律浓缩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全景,惊天动地、荡气回肠,生动描写了红军长征那艰险壮阔的场面,深入地刻画了红军不怕困难的心理状态,集中表现了英雄豪迈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这样的美育活动,使人深深地震撼于此情此景,并能激发出对前辈们用鲜血换来如今美好生活的无尽感恩,道德品质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和净化,使人们走出道德危机、摒弃薄弱的意志品质。因此美育能使人们的生活空间弹性加大,使人的意志多了韧性,并逐渐趋向完善。
其次,美育活动为德育提供了食粮。美育活动不仅令人们精神愉快,而且在活动中还能感受到其所蕴藏的德育内容。通过各种美育活动,如欣赏诗画、参观博物馆、捕捉大自然中的美、观赏音乐会或体育比赛等,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美好体验,并以此激发道德情感,提升道德素养。美育活动不仅为德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而且还能使德育的效果事半功倍。与传统德育主要靠说理、灌输,甚至半强制地执行不同,美育动之以情,寓教于乐,让人在审美愉悦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善自身行为,无形中促进了德育。例如欣赏的电影或文学作品,那些艺术作品中的健康思想通过生动优美的艺术表现手段深入人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二)美育与德育的区别
1.性质不同
美育注重发展人自身的个性,而德育相对美育来说,则是一种规范性的教育,它注重培养人们对社会的服从,强调的是人的意志品质与道德修养方面的规范性教育。美育强调感性教育,在审美活动中,通过人对生命和万事万物的感受与感悟,达到自由地张扬个性,提高个人审美能力的目的;相反,德育是对理性方面的培养,使受教育者以理性的精神力量对个体做出符合逻辑、符合道德的判断,以此决定付诸行动与否。①
2.实践过程不同
德育一般是通过灌输和说服,以一些令人信服的观点和严密的逻辑阐释过程,使受教育者能够分辨善恶正邪,确立符合社会一般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即通常所说的“晓之以理”的教育过程。美育则通过“动之以情”进行审美教育,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对象,使个体在接受审美功能的同时,让心灵得到满足和升华,是自发产生内心情感的认同过程。
3.社会功能与原则不同
德育在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建立与维护社会伦理和社会规范,而美育则着眼于保持个体本身的精神平衡、和谐与健康。德育具有功利性的原则,重点在于对社会价值尺度的遵从,使人们适应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一致;美育倡导理性原则,侧重于具有个性的理想主义的精神,鼓励人去追求理想,推动现实的发展。
三、美育与智育的关系
(一)美育与智育的联系
1.智育中的审美因素
美育是离不开智育的,任何审美感受的产生都必须以主体的智力为前提。如果不了解中国文明史的基本知识,就不可能欣赏出土文物的古拙之美;不懂音乐的基本知识的人,很难对音乐艺术家的作品产生审美感受。
美育与智育是互相渗透的,智育中孕育着美的蓓蕾。那些美丽的建筑,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也是美的集中体现;科学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正是运用了
自身的智慧,才能使人们能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给我们的美的体验。
我们在学习中国古诗词时,常常被诗中优美的文字所吸引,那是一种语言美、意境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社会风貌以及动人的历史故事,留给入们一种美的享受。学习过程便是进行智育的过程,我们经历艰难的探索和创造性思维学习过程后,那种“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愉悦之性,更是劳动美、求索美的体现。智慧的传递,无不闪耀着美的光辉,体现着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更是智育与美育相结合的集中体现。
2.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
智育离不开美育,美育在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调动人的感知力、记忆力等多种心理功能,从而去提高智慧。
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美育可以引发人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追求。尼古拉·哥白尼对天空之美产生兴趣,所以要全力以赴研究,终推动了《天体运行论》的诞生,借助对美的欣赏,扩展到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了解。
……
章 引论
第二章 美与美育
节 什么是美
第二节 美感
第三节 美育
第四节 美育与体育、德育、智育的关系
第三章 体育美及其特征
节 体育美
第二节 体育美的特征
第四章 体育美的欣赏
节 体育美的欣赏主体
第二节 大学生的体育审美
第五章 运动项目的审美
节 奥运项目的审美
第二节 非奥项目的审美
第三节 极限运动的审美
第四节 休闲运动的审美
第六章 体育美的创造
节 体育美创造概述
第二节 体育美的创造主体
第三节 体育美创造的过程
第七章 体育美的传播
节 体育美的传播主体
第二节 体育美的传播方式
第三节 体育美的传播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八章 体育美育教学
节 体育美育教学的原则与功能
第二节 体育美育教学的特点与方法
第三节 体育美育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第九章 体育美——人类的精神乐园
节 体育美与人的自由全而发展
第二节 体育美与社会的和谐美
主要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大方,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学术的厚重感。拿到手里掂量了一下,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触感细腻,印刷清晰,油墨味很淡,这点让人很舒服,毕竟是长期阅读的材料,对眼睛友好是首要标准。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设计的,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留得恰到好处,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教材,也不会感到压迫感。书本的开本尺寸也很合理,方便携带,无论是放在书包里还是在图书馆的阅览桌上摊开,都显得很协调。不过,我个人更偏爱那种略带纹理的哑光纸张,这本书的光面纸虽然清晰,但在强光下偶尔还是会有些反光,这或许是唯一的审美小遗憾。总体来说,从物理层面上,这本教材展现出了高水准的出版制作工艺,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它的内容质量抱持了积极的期待。这本书的厚度适中,让人感觉内容是经过精心筛选和提炼的,不会有太多冗余的填充物,这对于紧凑的大学课程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我最近对室内设计中对光影和材质的运用特别感兴趣,我正在寻找一本可以系统讲解建筑材料的物理特性及其美学表现的书籍。我希望它能详细剖析不同材料(比如混凝土、木材、玻璃、金属)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反射率、透射率和质感变化。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材料学的层面,而是要深入探讨这些物理特性如何影响空间的情绪和居住者的心理感受。例如,某种暖色调的木材如何通过漫反射营造出温馨感,而光滑的抛光石材在直射光下如何产生冷峻的几何美感。我需要看到大量的、高质量的实物照片或详细的剖面图来辅助理解,最好能结合一些经典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展示材料在三维空间中的实际效果。这本书的评判标准在于它能否将科学的精确性与艺术的直觉完美融合,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富有美学深度的材料应用理论体系。
评分作为一名正在准备考研的文科生,我的阅读习惯更倾向于那种结构严谨、逻辑链条清晰的书籍。我通常会花大量时间在整理思维导图和梳理知识点上,因此,一本好的教材对我来说,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应该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我非常看重它在章节划分、小标题设置上的科学性。例如,一个章节如果能用递进式的方式展开论述,从基础定义到核心理论,再到实际应用和批判反思,那么学习起来效率会高出不止一个层次。我希望能看到大量清晰的图表、对比分析或者概念辨析的表格,这些视觉辅助工具对于快速锁定记忆点至关重要。如果能提供一些深入思考的引导性问题,或者附带一些历史背景的拓展阅读推荐,那就更完美了。我需要的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结构化到骨子里的内容组织方式,让我可以迅速定位,精准打击知识盲区,而不是那种散文式的、重在感性的论述。
评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器物”精神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被赋予了人文精神的器具。我期待找到一本能够跨越考古学和艺术史的界限,以一种更具生活化和哲学意味的视角来审视这些器物的书籍。它不应该仅仅罗列器物的形制和年代,而是要探讨这些器物是如何承载和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观、伦理道德乃至社会结构。比如,一把茶壶、一个瓷碗,它们在不同朝代的设计变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道”与“用”的平衡?我希望作者能以细腻的笔触,描述出器物表面细微的纹理、釉色的变化中蕴含的匠人精神和时代气息。最好的叙述方式,是那种既有坚实的文化底蕴支撑,又充满对生命细微之处的关怀和赞美,读起来让人感觉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温度和气息,而非仅仅是冰冷的知识灌输。
评分我最近在学习一门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选修课,课本内容非常庞杂,涉及的人物和思想流派众多,很多关键概念的阐述常常晦涩难懂,尤其是在处理像康德的先验哲学或者尼采的权力意志这种需要深刻理解的概念时,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辅助资料才能勉强跟上教授的节奏。我特别需要一本能提供清晰脉络和精炼论述的参考书,帮助我构建起整个思想演变的逻辑框架。理想中的教材应该能用当代语言对古代思想进行富有洞察力的解读,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历史事实或进行直译。我希望它能巧妙地穿梭于历史的语境和现代的关怀之间,让那些尘封的文本重新焕发生机,而不是成为冰冷的学术遗迹。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权衡深度与广度,如何在确保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保持叙事的流畅性和吸引力,让复杂的思辨过程变得可追踪、可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