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高等学校教材:网球运动(第2版)
定价:15.80元
售价:10.7元,便宜5.1元,折扣67
作者:许斌,张利公,韩明哲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040283716
字数:
页码:143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00kg
《高等学校教材:网球运动(第2版)》在遵循头一版的基础上进行编写,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概述、网球运动与健康、网球运动的发展与演变、网球运动的基本技术、网球运动的基本战术、网球运动的竞赛与组织、网球运动的欣赏。
章 体育与健康概述
节 健康概述
第二节 体育锻炼与健康
第三节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要求
第四节 校园体育文化
第二章 网球运动与健康
节 网球运动与身体健康
第二节 网球运动与心理健康
第三节 网球运动与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章 网球运动的发展与演变
节 网球赛事概述
第二节 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
第三节 现代网球技、战术发展趋势
第四章 网球运动的基本技术
节 网球运动的常识
第二节 握拍方法和预备姿势
第三节 球感练习
第四节 正手底线抽球
第五节 反手底线抽球
第六节 发球
第七节 截击
第八节 其他技术介绍
第九节 脚步技术
第十节 网球游戏
第十一节 网球体能锻炼处方
第五章 网球运动的基本战术
节 战术原则
第二节 单打战术
第三节 双打战术
第四节 网球比赛过程中的心理控制
第六章 网球运动的竞赛与组织
节 网球竞赛的主要规则和裁判法
第二节 大满贯比赛简介
第三节 网球比赛的编排方法
第七章 网球运动的欣赏
节 网球运动欣赏的意义
第二节 网球运动的魅力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和排版质量,说实在话,有些时代感了,字体和行间距都偏向传统教材的风格,阅读起来需要一点专注力去适应。虽然图示清晰,但如果能引入一些更现代的、例如三维骨骼模型或者高科技运动捕捉的图像来辅助说明,那就更具说服力了。尤其是在讲解步法移动时,网球的启动、制动和衔接步伐非常关键,仅仅依靠平面图和文字描述,在理解侧向滑步和跨步之间的转换时,我还是会感到有些抽象。我非常希望教材中能增加一些关于场地适应性的讨论,比如在红土场、草地和硬地上的不同技术侧重,因为不同场地的摩擦力和球的弹跳高度,直接决定了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步伐和击球时机。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在球场上摸爬滚打的爱好者,我一直很关注心理层面的训练。翻阅到关于“比赛策略与心理调适”的部分时,我感到一丝惊喜。这本书并没有像很多技术手册那样止步于动作层面,而是探讨了如何在关键分、局点和破发点时保持稳定的心态。它提到了认知偏差、赛前准备流程以及如何通过呼吸控制来缓解紧张感。这部分内容虽然篇幅不算长,但观点非常精辟,强调了心理素质是区分优秀选手和普通选手的关键分水岭。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加入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位世界级选手在面临巨大压力时是如何调整自己步伐和眼神的——相信对读者在实战中的应用会更有指导意义,毕竟理论和实战之间总有一道鸿沟需要跨越。
评分教材的最后一部分,关于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恢复训练,体现了编撰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它详细列举了网球运动中常见的损伤,如肩袖损伤、手腕腱鞘炎以及腰部劳损的成因和初级处理方法。这对于业余球友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大多没有专业的队医团队在身边。书中给出的拉伸和力量训练建议非常具体,强调了离心收缩训练在肌腱恢复中的作用。不过,我倒是希望,在讲解这些恢复性训练时,能更加明确地划分出“日常维护”和“伤后康复”两个阶段,并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球友(比如30岁以上和20岁以下的)提供一些个性化的负荷建议,毕竟身体的恢复能力是随着年龄变化的,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体现出这种差异性,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其实挺朴实无华的,那种经典的教材风格,蓝白相间的配色,给人一种严谨、可靠的感觉。我当时是在考虑要不要系统学习一下网球,市面上很多资料要么太侧重娱乐性,要么内容过于零散,而这本《高等学校教材:网球运动(第2版)》的“高等学校教材”这几个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个扎实的基础框架,从最基本的握拍技术、步法移动开始,一直讲到复杂的战术配合和身体素质训练。毕竟,网球运动对技术动作的精确性要求很高,初学者最怕的就是一开始就学错了姿势,后期难以纠正。我翻阅了一下目录,结构安排得相当清晰,从运动生理学基础讲到专项技术,再到运动训练与竞赛,覆盖面很广,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不仅仅是动作分解图的堆砌,而是能深入剖析每个动作背后的力学原理和肌肉发力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仔细阅读了关于发球技术的那几个章节,说实话,内容深度远超我预期的“教材”标准。它没有简单地告诉你“手要高抛、手臂要伸直”,而是非常详尽地分析了平击球、上旋球和削球在触球瞬间拍面角度和挥拍轨迹的微小差异,甚至还配有清晰的慢动作分解图和矢量分析。特别是关于“转体带动上肢”的那部分论述,作者似乎非常强调核心力量在整个发力链中的中枢作用,这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过去我总觉得发力靠手臂“抡”,现在才明白,那只是表象,真正的力量源泉在于地面反作用力和腰腹的协同旋转。如果这本书能把这些复杂的技术概念用更加生动的生活化比喻来解释,那就更完美了,比如用甩鞭子的原理来类比手臂的鞭打动作,可能会让初学者更容易理解那种动态的爆发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