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的新生 吉京杭 江静 金晓芳 倪晓春著

旧物的新生 吉京杭 江静 金晓芳 倪晓春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吉京杭 江静 金晓芳 倪晓春著 著
图书标签:
  • 旧物改造
  • 可持续生活
  • 环保
  • 手作
  • DIY
  • 创意
  • 家居
  • 生活美学
  • 旧物利用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9787110097304
商品编码:2969936133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旧物的新生

定价:58.00元

售价:44.1元,便宜13.9元,折扣76

作者:吉京杭 江静 金晓芳 倪晓春著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1100973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当前,垃圾围城已成为一大难题。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一直致力于低碳宣传和科学普及工作,通过一双双灵巧的手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来变废为宝。本书以图文形式一步步介绍垃圾如何获得重生,普及低碳节能的知识,从而引发读者动手创造的欲望,达到资源再利用的目标。在书中那些平日被丢弃的垃圾在创意和手工下,变为生活品,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人们在改造过程中也充满了喜悦与感动。本书可以为读者带来生活便利,节约开支,从而参与到低碳节能生活、保护地球的行动中。

目录


动手之前

认识手工新秀 01-10

认识手工达人 11-42

后记

作者介绍


吉京杭,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馆长,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材料专业。1985年10月起在杭州市科协工作,2006年9月起任杭州市科协科技馆筹建办公室副主任,初期负责部分筹建前期工作,整个建设过程主要负责科技馆建设的展示部分。创办《低碳信息快报》,并组织签发140余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2014113)《浙江省青少年低碳宣传教育行动》项目负责人。此外,还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并执笔了《中国科协发展战略研究》(已于2003年出版),作为负责人参与了《杭州及周边城市雾霾期间大气污染特征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作为主编出版著作《延缓后天的脚步——走向低碳发展》、《抢在“后天”之前——从低碳出发》、《第三届东亚气候论坛文集》,撰写并出版了《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数字化建设实践研究》、《数字技术在科技馆中的几个应用》、《杭州市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等论文。2017年,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文摘






序言



尘封的记忆与时代的印记:一部探寻古董生命力的社会文化史 书名: 逝光中的回响:古董的物质性、情感价值与社会重塑 作者: [此处留空,以示与原书作者群的区别]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专注于器物修复的技术指南,也不是单纯的古董市场价格手册。它深入挖掘了“旧物”在时间长河中积淀的复杂文化内涵、社会经济学意义,以及个体情感投射的复杂图景。我们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探讨当一件物品跨越了其原始功能的使用期限,进入“古董”的范畴时,其价值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再生产和被社会接受的。 第一部分:物的生命周期与时间的刻度 我们首先探讨物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一件工具、一件家具、一件艺术品,从诞生之初就带有其特定时代的物质烙印——材料的稀缺性、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以及它所服务于的主流生活方式。然而,当这些物品因技术进步、审美变迁或社会结构调整而逐渐退出日常使用时,它们的“死亡”并非终点,而是“再生”的起点。 本书考察了“磨损的叙事性”。那些被时间打磨的痕迹,如包浆的光泽、划痕的深度、修补的痕迹,不再是缺陷,而是物品经历的历史证言。我们引入了“物质记忆”的概念,探讨这些物理上的残损如何编码了前任使用者的生活片段,从而赋予了旧物一种超越其材料本身的“在场感”。我们将对比不同文明对于“新”与“旧”的哲学态度,例如,东方文化中对器物“旧貌”的尊崇与西方工业革命后对“革新”的推崇之间的张力,是如何影响古董的收藏与流通的。 第二部分:价值的协商与重构:从实用到象征 古董价值的形成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协商过程。本书详细剖析了价值重构的三大支柱: 1. 历史叙事与权威认证: 一件物品如何从“旧家具”跃升为“可投资的古董”?这往往依赖于其与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或已被确立的艺术流派之间的关联。我们分析了博物馆的策展实践、学术研究的权重,以及拍卖行的推波助澜,是如何共同构建了物品的“权威历史叙事”。当叙事被嵌入,物品便完成了从实用性价值向象征性价值的转化。 2. 稀缺性的社会建构: 市场上的稀缺性并非总是基于客观存世量的多少。本书指出,许多古董的稀缺性是人为或文化建构的结果,例如,对特定时期风格的偏好、对特定工匠家族的追捧,甚至是对某种“失传技艺”的迷恋。我们探讨了“复古”潮流如何周期性地将某些被遗忘的物品重新推向大众视野,并人为地制造了短期的“稀缺恐慌”。 3. 情感经济学: 古董收藏往往深度绑定于收藏者的个人情感需求——怀旧、身份认同、权力展示或对永恒的追求。我们借鉴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探讨了“怀旧经济”在古董市场中的运作机制。收藏者试图通过拥有过去,来对抗现代生活的碎片化和不确定性。这种情感溢价是驱动高价交易的核心动力之一,它使物品的交换价值远远超出了其物质成本。 第三部分:旧物与现代社会的碰撞:流转、身份与伦理 现代社会对“旧物”的消费,并非简单的复古模仿,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挪用与身份构建行为。 1. 流转的社会网络: 本书追踪了古董从发现地到展示空间(或私人收藏)的复杂流通路径。我们描绘了中间商、鉴定师、修复师、修复工坊以及私人收藏家构成的非正式网络,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如何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色。此外,我们关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遗产的跨国流动(包括合法的和非法的)对原有社会结构的影响。 2. 身份的展演与“品味”的政治: 拥有稀有或高价值的旧物,成为一种社会资本的展示。我们分析了“品味”如何被编码在古董的选择和陈列方式中,并如何成为区分社会阶层、划分文化圈层的工具。拥有“正确的”旧物,意味着拥有“正确的”历史理解和经济能力。 3. 修复伦理与物质干预: 修复技术本身也是一种对历史的干预。本书深入探讨了修复领域的伦理困境:是追求“如新”的完美复原,还是保留“时间留下的痕迹”?我们对比了不同学派在对待“适度干预”与“历史真实性”时的态度,指出每一次修复决策,都是对物品未来叙事的一次重大选择。我们力求揭示,过度精美的修复,有时反而会“净化”物品的历史,使其脱离了原有的社会语境。 结论:走向未来的过去 《逝光中的回响》最终将目光投向未来。在可持续发展和去物质化的数字时代,实体“旧物”的意义将如何演变?我们认为,古董不再仅仅是过去的残余,而是我们理解现代性复杂性的关键钥匙。它们提醒我们,物质世界中的每一点消耗和流逝,都承载着无法磨灭的文化重量。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批判性的视角,邀请读者超越对物品的简单占有欲,去倾听那些尘封记忆在光影流转间发出的深沉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翻阅《旧物的新生》,我被一种细腻而充满温度的情感深深打动。作者们并非仅仅罗列改造的技巧,而是将对生活的热爱、对过往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巧妙地融入了每一页的文字和图片之中。书中的案例,无论是将老旧的木箱改造成别致的咖啡桌,还是用破损的陶瓷碎片拼贴出充满艺术感的马赛克,都展现了一种不拘一格的创造力。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们在改造过程中,往往会融入一些能够唤起回忆的元素,比如保留了老家具上的某个刻痕,或是用旧物件的颜色来呼应童年的记忆。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新生”的旧物不仅仅是功能的提升,更是情感的寄托。读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的旧物市场,每一个物件都在低语,等待着被发现,被理解,被赋予新的生命。它让我意识到,生活的美,往往就隐藏在那些不完美和带有岁月痕迹的事物中。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动手实践的灵感,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一种对“慢生活”的向往。我开始尝试着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旧物”,并期待着它们在我手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评分

评价四 《旧物的新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美的呈现,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可持续生活”的窗户。书中对废弃物品的创新利用,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我一直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非常关注,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且富有创意的方式,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践行这一理念。书中介绍的许多改造方法,都非常实用且易于操作,即使是像我这样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例如,利用废弃的玻璃瓶制作创意灯具,或者用旧轮胎打造出别具一格的花园装饰,这些都让我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强调的不仅仅是“废物利用”,更是“价值再造”。它鼓励我们跳出思维定势,用全新的眼光去发现和挖掘那些被我们视为“垃圾”的物品的潜力。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会轻易丢弃任何一件看起来“没有用”的物品,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让它们焕发第二春。它不仅减少了我的生活垃圾,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并对“拥有”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是我迈向更环保、更有创造力生活的重要一步。

评分

评价二 《旧物的新生》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指南,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拥有”与“创造”的关系。在快节奏的消费主义时代,我们往往习惯于不断地购买、抛弃,却很少停下来思考一件物品背后承载的情感和价值。而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向导,引导我们去发掘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其中关于旧衣改造的部分,让我印象深刻。书中展示了如何将不再穿着的旧衣服,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缝纫,变成独一无二的包袋、饰品,甚至是家居装饰品。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再利用,更是情感的延续。我回想起那些陪伴我多年的旧衣,它们记录着我的青春,我的故事,我的成长。如今,通过书中介绍的方法,我不再觉得它们是“无用”的,而是可以被赋予新的生命,继续在我的生活中扮演角色。这种创造的过程,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和自豪。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富足,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如何去珍惜和创造。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具体的改造技巧,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待物品和生活的方式,让我更加 mindful,也更加热爱生活。

评分

评价一 初读《旧物的新生》,我便被它深深吸引,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书中那些被岁月打磨的痕迹,在作者们的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旧物改造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它教会我如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如何从一件件陈旧的物品中发掘出属于它们的独特故事和价值。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老家具翻新的章节,作者们详细地介绍了如何修复木材的裂痕,如何为褪色的漆面注入新的生命,如何在保留原有韵味的同时,赋予它们现代的功能和审美。读到这里,我仿佛听到了木头在诉说往昔,看到了工匠们精湛的手艺和对生活的热爱。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老物件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的介绍,这让改造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拼凑和装饰,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厚重感。我开始仔细打量自己家里的旧物件,那些曾经被忽视的角落,如今在我眼中都闪耀着别样的光芒,我迫不及待地想拿起工具,去尝试着让它们“新生”。这本书不仅点亮了我的动手能力,更点燃了我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传统的尊重。

评分

评价五 不得不说,《旧物的新生》这本书,充满了令人惊喜的“意料之外”。它完全颠覆了我对“旧物改造”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这仅仅是一本教人如何修修补补的实用手册,但读罢全书,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哲学书。作者们巧妙地将艺术、设计、历史、情感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使得每一次改造都充满故事性。书中对一件件平凡旧物的“解构”与“重塑”,让我看到了它们潜藏的无限生命力。例如,将老旧的收音机改造成复古风格的蓝牙音箱,这不仅仅是功能的叠加,更是对过去时代的一种致敬。又或者,用废弃的金属零件组合出充满机械美感的雕塑,这展现了一种将工业废料转化为艺术品的独特视角。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鼓励我们去拥抱不完美,去欣赏时间的痕迹,并从中汲取灵感。它告诉我,真正的“新生”,不仅仅是外观上的改变,更是内涵的升华。每一次的改造,都是一次与过去的对话,一次与自己的和解,一次对生活的热爱表达。这本书,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期待,也让我对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有了全新的审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