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杨建平 等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560962153
字数:
页码:3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供护理、助产、药学、影像、检验、康复等专业使用
教育部高职高专医学类及相关医学类教指委规划
适合院校教学实际,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侧重临床实践与应用
紧密围绕后续课程、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和工作岗位需求
紧扣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体现教学改革方向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根据高职高专医药院校的专业特点以及各院校实际教学条件编写而成。本教材共18章,每章由学习目标、基本知识、知识链接、小结、能力检测等模块组成,其中病理学部分占全书内容的2/3,病理生理学部分占全书内容的1/3。章至第十二章,重点阐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来构架其内在逻辑结构;第十三章至第十八章,主要介绍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女性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病理学(patn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学科,它包括病理解剖学(即通常所说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两部分。病理学部分,侧重于从形态结构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病理生理学部分,侧重于从功能代谢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和阐明疾病的本质。在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机体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紧密联系而不能截然分开的。因此,本书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按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机体各系统、器官的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简直是灾难,完全不符合现代医学教材的标准。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在翻阅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印刷品。清晰度极低,很多关键的病理切片图像模糊不清,根本看不出细胞和组织的细微结构变化。对于学习病理学这种高度依赖视觉信息和精细观察的学科来说,这简直是致命的缺陷。我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去网络上寻找高质量的参考图片来对照学习,这极大地增加了我的学习负担。更不用提文字部分,字体选择粗糙,行间距也处理得非常不合理,读起来非常费力,眼睛很容易疲劳。如果一个教材在最基础的“可读性”上都无法达标,那它在内容深度上的期望就更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我希望出版社能尽快考虑重新设计排版,使用高质量的纸张和印刷技术,毕竟这是我们未来医生必备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廉价的宣传册。
评分我对书中对某些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的阐述感到非常困惑和不满。它似乎停留在非常初级的、教科书式的描述层面,缺乏对分子生物学和信号通路最新进展的整合。例如,在讲述肿瘤的发生发展时,对于关键的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的相互作用机制,仅仅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到驱动突变、表观遗传调控等当前研究的热点。这使得我感觉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更新速度严重滞后于临床实践的发展。我需要的是能够指导我理解为什么某些靶向药物有效,或者为什么不同类型的患者预后差异巨大,但这本书提供的理论基础显得过于陈旧和扁平化。对于一个期望能跟上现代医学前沿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更新频率简直是令人焦急的缓慢。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晦涩难懂,充斥着冗长且复杂的长难句,阅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和反复重读。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最繁复的学术表达来展示其知识的“深度”,但结果却是牺牲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清晰度。很多关键的定义和过程被埋藏在层层叠叠的从句和修饰语中,使得信息的提取过程变得异常痛苦。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弄懂一些句子到底想表达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而不是专注于理解病理机制本身。对于需要快速掌握大量信息的学习者来说,这种“文学化”过度的叙述方式是极大的障碍。我宁愿看到简洁、直接、逻辑严密的陈述,而不是这种佶屈聱牙的文本构造。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安排得令人抓狂,完全无法构建一个连贯的学习路径。它似乎是把各个章节的内容随意堆砌在一起,缺乏清晰的知识梯度。比如,它在前几章就引入了大量复杂的免疫病理学的概念,但却没有提前铺垫好必要的免疫学基础知识,导致初学者在阅读时会立刻被淹没在陌生的术语和复杂的反应链中,完全不知道从何入手。我更倾向于一种先宏观概述,再逐步深入细节,最后回归临床关联性的编排方式。这本书的章节顺序混乱,导致我每次复习都需要在不同部分之间来回跳跃查找相关信息,效率极低。这种组织方式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挫败感,像是要自己重新梳理一套更合理的知识框架。
评分作为一本被推荐的参考书,它的案例分析和临床相关性介绍少得可怜,几乎是一本纯理论的“死知识”汇编。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精髓在于将显微镜下的观察与活生生的患者症状和治疗反应联系起来。然而,这本书更多的是罗列了各种病变的定义和特征,缺少将这些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如特定的血液指标、影像学发现甚至患者的病史)进行有效联接的桥梁。读完一章,我依然无法自信地将书本知识投射到实际的病例讨论中去。如果缺乏这种实践性的导向,这本书对于培养临床思维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它更像是一本为考试而编写的应试手册,而非一本真正的临床指导用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