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定價:36.00元
售價:24.5元,便宜11.5元,摺扣68
作者:楊建平 等
齣版社: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560962153
字數:
頁碼:31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99kg
供護理、助産、藥學、影像、檢驗、康復等專業使用
教育部高職高專醫學類及相關醫學類教指委規劃
適閤院校教學實際,突齣針對性、適用性和實用性
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側重臨床實踐與應用
緊密圍繞後續課程、執業資格考試標準和工作崗位需求
緊扣精品課程建設目標,體現教學改革方嚮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是全國高職高專醫藥院校工學結閤“十二五”規劃教材之一。《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根據高職高專醫藥院校的專業特點以及各院校實際教學條件編寫而成。本教材共18章,每章由學習目標、基本知識、知識鏈接、小結、能力檢測等模塊組成,其中病理學部分占全書內容的2/3,病理生理學部分占全書內容的1/3。章至第十二章,重點闡述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主要根據疾病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來構架其內在邏輯結構;第十三章至第十八章,主要介紹心血管係統疾病、呼吸係統疾病、消化係統疾病、泌尿係統疾病、女性
(一)研究的基本內容
病理學(patnology)是研究疾病發生與發展規律、闡明疾病本質的一門醫學學科,它包括病理解剖學(即通常所說的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兩部分。病理學部分,側重於從形態結構變化的角度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病理生理學部分,側重於從功能代謝變化的角度研究疾病和闡明疾病的本質。在疾病發生、發展的全過程中,機體形態結構、功能代謝的變化是相互影響、緊密聯係而不能截然分開的。因此,本書將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的內容有機地融閤在一起,並按疾病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及機體各係統、器官的不同疾病發生、發展的
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簡直是災難,完全不符閤現代醫學教材的標準。我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像是在翻閱一本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印刷品。清晰度極低,很多關鍵的病理切片圖像模糊不清,根本看不齣細胞和組織的細微結構變化。對於學習病理學這種高度依賴視覺信息和精細觀察的學科來說,這簡直是緻命的缺陷。我不得不花大量時間去網絡上尋找高質量的參考圖片來對照學習,這極大地增加瞭我的學習負擔。更不用提文字部分,字體選擇粗糙,行間距也處理得非常不閤理,讀起來非常費力,眼睛很容易疲勞。如果一個教材在最基礎的“可讀性”上都無法達標,那它在內容深度上的期望就更要打個大大的問號瞭。我希望齣版社能盡快考慮重新設計排版,使用高質量的紙張和印刷技術,畢竟這是我們未來醫生必備的工具書,而不是一本廉價的宣傳冊。
評分這本書的邏輯結構安排得令人抓狂,完全無法構建一個連貫的學習路徑。它似乎是把各個章節的內容隨意堆砌在一起,缺乏清晰的知識梯度。比如,它在前幾章就引入瞭大量復雜的免疫病理學的概念,但卻沒有提前鋪墊好必要的免疫學基礎知識,導緻初學者在閱讀時會立刻被淹沒在陌生的術語和復雜的反應鏈中,完全不知道從何入手。我更傾嚮於一種先宏觀概述,再逐步深入細節,最後迴歸臨床關聯性的編排方式。這本書的章節順序混亂,導緻我每次復習都需要在不同部分之間來迴跳躍查找相關信息,效率極低。這種組織方式讓學習過程充滿瞭挫敗感,像是要自己重新梳理一套更閤理的知識框架。
評分作為一本被推薦的參考書,它的案例分析和臨床相關性介紹少得可憐,幾乎是一本純理論的“死知識”匯編。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的精髓在於將顯微鏡下的觀察與活生生的患者癥狀和治療反應聯係起來。然而,這本書更多的是羅列瞭各種病變的定義和特徵,缺少將這些病理變化與臨床錶現(如特定的血液指標、影像學發現甚至患者的病史)進行有效聯接的橋梁。讀完一章,我依然無法自信地將書本知識投射到實際的病例討論中去。如果缺乏這種實踐性的導嚮,這本書對於培養臨床思維的作用就微乎其微瞭,它更像是一本為考試而編寫的應試手冊,而非一本真正的臨床指導用書。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晦澀難懂,充斥著冗長且復雜的長難句,閱讀起來需要極高的專注度和反復重讀。作者似乎更傾嚮於用最繁復的學術錶達來展示其知識的“深度”,但結果卻是犧牲瞭信息傳遞的效率和清晰度。很多關鍵的定義和過程被埋藏在層層疊疊的從句和修飾語中,使得信息的提取過程變得異常痛苦。我花瞭大量時間試圖弄懂一些句子到底想錶達的核心概念是什麼,而不是專注於理解病理機製本身。對於需要快速掌握大量信息的學習者來說,這種“文學化”過度的敘述方式是極大的障礙。我寜願看到簡潔、直接、邏輯嚴密的陳述,而不是這種佶屈聱牙的文本構造。
評分我對書中對某些疾病的病理生理機製的闡述感到非常睏惑和不滿。它似乎停留在非常初級的、教科書式的描述層麵,缺乏對分子生物學和信號通路最新進展的整閤。例如,在講述腫瘤的發生發展時,對於關鍵的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的相互作用機製,僅僅是泛泛而談,沒有深入到驅動突變、錶觀遺傳調控等當前研究的熱點。這使得我感覺這本書的知識體係更新速度嚴重滯後於臨床實踐的發展。我需要的是能夠指導我理解為什麼某些靶嚮藥物有效,或者為什麼不同類型的患者預後差異巨大,但這本書提供的理論基礎顯得過於陳舊和扁平化。對於一個期望能跟上現代醫學前沿的學生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知識更新頻率簡直是令人焦急的緩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