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远离糖尿病 你我他都行
定价: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黄立坤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37742139
字数:200000
页码:15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在魏志明、董晓河主编的《远离糖尿病——你我他都行》一书中,更多地是以贴切的方式给出了大家糖尿病的治疗原则:1.糖尿病教育;2.饮食控制(饮食治疗);3.体育锻炼(运动治疗);4.药物治疗;5.自我监测。以讲故事的方式给出了不同人群预防糖尿病的理念,即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要有运动处方的重要性,还列出了详细的运动处方。
这本所谓的“健康指南”,我抱着极大的希望去阅读,毕竟“远离糖尿病”这个主题听起来就充满了正能量和实用的价值。然而,读完之后,我的心情可以说是五味杂陈。首先,它在介绍糖尿病的成因和并发症方面,给我的感觉是信息量略显陈旧。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胰岛素抵抗的生理机制,这些内容在任何一本基础的生物学教材或者科普读物中都能找到,缺乏独到和深入的见解。比如,对于现代生活方式,尤其是与工作压力、睡眠剥夺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得非常笼统,像是蜻蜓点水,没有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深度分析。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环境毒素、肠道菌群与代谢健康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探讨,但很遗憾,这些前沿的内容几乎没有被触及,或者仅仅是一笔带过,让人觉得作者的知识体系可能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整体而言,前半部分的理论阐述显得冗长且缺乏新意,更像是一本为初高中学生准备的健康入门手册,对于一个已经对健康管理有一定了解的成年人来说,阅读体验并不算愉快,感觉时间被浪费在了重复已知信息上。
评分我花费了不少精力去寻找书中关于“心理健康与慢性病管理”的章节,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的深度探讨,毕竟长期的焦虑和不良情绪是公认的糖尿病风险因素之一。然而,这部分内容给我的印象是“敷衍至极”。它只是简单地列举了几条“保持放松”、“多做深呼吸”之类的建议,语言风格如同心灵鸡汤,缺乏任何基于认知行为疗法(CBT)或正念减压(MBSR)的实用技巧和具体练习步骤。如果只是为了凑字数而加入这些内容,那不如不做。真正有价值的心理干预,是需要提供具体的情绪记录表格、应对突发压力事件的预案,或者引导读者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探讨,浅薄得令人发指,完全无法帮助一个正在与慢性病共存的个体建立起坚实的心理防线,更遑论“远离糖尿病”这一宏大目标了。
评分在谈到“运动干预”的部分时,作者的叙述显得非常空泛和缺乏实操性。书中反复强调“坚持运动很重要”,这句话本身没错,但对于一个忙碌的上班族或者体力活动较少的中老年人来说,如何“坚持”才是最大的难题。作者似乎默认了读者拥有大块的、不受打扰的时间去进行长达一小时的有氧训练,却完全忽略了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策略。比如,如何将有效的抗阻训练融入到日常通勤、办公间歇中,这些具体的、可衡量的“微习惯”构建方法,书中完全没有涉及。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心率区间精准控制的指导,或者如何利用家庭简易器械进行高效训练的示范,但这些内容要么被轻描淡写地带过,要么干脆缺失。更糟糕的是,书中提及的几个运动案例,动作描述极其含糊,对于从未接触过健身的人来说,贸然模仿很可能会导致运动损伤,这种不负责任的指导态度,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深感质疑。
评分这本书的“互动性和社群支持”方面也做得非常不到位,这在现代健康管理书籍中是一个很大的短板。一本真正想帮助读者改善生活方式的书,应该提供一个连接读者与知识源头,或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这本书里,作者似乎将自己完全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角色,完全没有建立任何双向沟通的渠道。没有推荐可靠的在线资源、没有提供一个让读者可以提问和反馈的平台,甚至连作者本人的联系方式或者专业背景介绍都含糊不清,让人无法判断其权威性。读者读完之后,如果产生疑问,或者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完全是孤军奋战,找不到任何支持。这种封闭式的知识输出模式,在如今信息爆炸、强调社群共建的时代,显得尤为格格不入,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更像是一份作者的个人宣言,而非一本面向大众的实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也实在是一个灾难性的存在。封面设计上那套略显俗气的字体和饱和度过高的色彩搭配,就已经让人对内部的内容质量产生了怀疑,不幸的是,内页设计也完美地延续了这种“廉价感”。大量使用未经优化的粗体字和不和谐的颜色块来强调重点,非但没有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反而造成了阅读上的视觉疲劳。更令人抓狂的是,图表的使用极其不专业。有些流程图的箭头指向混乱,有些数据图表甚至缺失了关键的坐标轴标签,让人根本无法准确理解其所表达的含义。我尤其想吐槽的是,关于“饮食调整”那一章节,它给出的食谱建议,完全是基于一种“一刀切”的思维模式,没有任何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活动水平或者不同地区饮食习惯的个性化调整空间。它推崇的那些“超级食物”,很多都是已经被过度神化的概念,缺乏严谨的科学数据支撑,读起来更像是某些推销保健品的广告词拼凑而成,而非严谨的健康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