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洪传吴式太极拳述真:洪涤怀文献及其阐释
定价:78.00元
作者:洪涤怀,李方明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12938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洪涤怀、李方明*的《洪传吴式太极拳述真(洪 涤怀文献及其阐释)(精)》收录了洪涤怀*述的吴式 太极拳理论、拳架、功法、歌诀、书信等珍贵的历史 文献资料,配以其入室掌门弟子李方明的完整拳架和 阐释,是一部有史料价值的太极拳研究档案,有一定 武学造诣者可以借此深造,也可以作为洪传吴式太极 拳的系统教程,供各层次学者按图索骥,自修进入太 极之门。
目录
**部分 洪传吴式太极拳动作图解、用法及歌诀
**章 洪涤怀传吴式太极拳八十四式详解(歌诀与李方明功架图示)
第二章 吴式太极拳三十六式拳式歌诀及解释
第二部分 洪涤怀拳论、歌诀与书信
第三章 洪涤怀拳论
**节 漫谈吴氏太极拳的演变及特点
第二节 论太极十三势与八门五步
第三节 习练吴氏太极拳的初步知识
第四节 怎样习练吴式太极拳
第五节 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推动太极拳练法
第六节 吴式太极拳六大要领
第七节 吴氏太极拳的十二种行动准则
第八节 论太极拳中定劲
第九节 论太极拳的基本功
第十节 论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
第十一节 吴式太极拳练松柔的方法及关节运动
第十二节 吴式太极推手练法
第十三节 论太极推手的辩证作用
第十四节 论推手的格物致知
第十五节 与弟子谈推手
第十六节 谈太极推手的不丢顶
第十七节 论柔化与不丢不顶
第十八节 默识揣摩渐悟听劲诀窍
第十九节 吴式太极拳练法结论
第二十节 柔化太极与延年益寿
第四章 洪涤怀太极拳歌诀
第五章 洪涤怀书信
第三部分 李方明对洪涤怀拳学的诠释
第六章 李方明对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思考
**节 拳为入道之阶、德乃做人之本
第二节 什么是太极功夫,怎样得到太极功夫
第三节 练太极功夫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四节 洪传吴式太极拳“八字”要点
第五节 拳与内劲练习的见解
第六节 浅谈太极拳的“舍己从人”
第七节 浅谈太极拳的进退
第八节 太极柔化功夫随想录
第九节 太极拳部分理论体系释解
第十节 如何得到太极功夫“轻松”“柔”
第十一节 吴式太极拳腰劲的练习
第十二节 怎样修炼吴式“太极腰”
第十三节 吴式太极拳与眼神的配合
第十四节 脚对太极拳的作用
第十五节 吴式太极拳单式练习
第十六节 自我矫正太极拳架
第十七节 提高太极功夫质量的要点
第七章 李方明太极推手与技击经验思考
**节 浅谈太极拳的中正与中定
第二节 谈推手的力从人借
第三节 怎样练习“听劲”
第四节 浅谈太极推手
第五节 太极拳理论《打手歌修正》
第六节 浅谈太极拳不丢不顶的由来
第七节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之见解
第八节 柔化太极阴阳相济之妙
第九节 太极精华在于稳
第十节 太极拳的借力与地吸引力
第十一节 太极拳招与劲浅谈
第十二节 如何提高太极推手功夫
第八章 李方明杂文、诗歌
**节 洪涤怀宗师太极拳特点
第二节 什么是练太极拳的人
第三节 浅谈古今太极拳人群类型
第四节 阻碍练太极功夫的主要“敌人”
第五节 学太极拳难,练太极功夫更难
第六节 练太极功夫为何这么难
第七节 浅淡练太极拳易偏八条想法
第八节 练太极功夫六忌
第九节 怎样评价太极拳
第十节 “知我之短,知人之长”
第十一节 太极人生七重要
第十二节 柔拳:不能不武
第十三节 念恩师
第十四节 诗歌与口诀
附录:临海鉴泉太极拳社选编太极拳经典文献
附录一:吴式太极拳经典文献选粹
附录二:临海鉴泉太极拳社选编历代太极拳经论
作者介绍
洪涤怀,字宇刚,号小寒山人。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入室弟子,浙江临海市人,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湖南长沙结缘吴氏兄弟(吴公仪、吴公藻),就此踏入吴门,痴迷勤练,潜心研究,太极功夫日臻深厚。后经吴氏兄弟引荐,拜其父吴鉴泉为师,深得吴式太极之精髓,使其功夫日新月异。此时,在长沙武术界与师兄马子良享有“洪鬃烈马”盛誉。20世纪40年代末,回乡临海寻业之际,仍“朝练太极,夜习拳论”,并撰写《吴式太极精要》,门生云集。同时,潜心创办吴式太极拳培训班,为吴式太极拳在台州的传播与普及做出了突出贡献。屡受省、地、市体委表彰。荣获中国武术协会荣誉委员、浙江武坛三老、浙江健康老人等称号。宗师的精深拳术与崇高武德广为时人传颂,誉为武功武德两相高。 李方明,男,出生于1955年,洪涤怀(字宇刚)入室弟子,浙江省临海市人。浙江医科大学毕业,临海市政协九、十、十一、十二届委员,曾任农工民主党临海市委会副主委,临海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会长,曾任台州地区武术散打、推手队领队。20世纪70年代在杭州读书期间,跟在六公园练拳陈松汉老师学杨式太极拳。1977年毕业回临海,跟随吴鉴泉入室弟子洪涤怀练吴式太极拳及推手等吴门功法。曾得到马岳梁、吴英华及马岳梁入室弟子钱超群师兄、香港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吴大新师兄(吴鉴泉孙)的指点。在跟随师傅二十多年期间里,除了学功夫以外,有空帮助师傅整理太极拳资料,并抄写师傅太极拳文章及诗词等。2005年创立临海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传统武术有着多年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太极拳精髓的资料。《洪传吴式太极拳述真》这本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它没有落入俗套,而是以洪涤怀先生的文献为切入点,将吴式太极拳的历史渊源、技术体系和思想精髓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梳理。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掤、捋、挤、按”等基本劲法的详细剖析。以往我总觉得这些只是简单的动作名称,但在书中,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的力学原理和变化无穷的实战运用。书中的阐释部分,文字精炼,逻辑严谨,将枯燥的文献解读得生动有趣,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武术大师辈出的年代,亲眼见证吴式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武术技法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的载体,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评分我对太极拳的兴趣由来已久,但总感觉难以找到一本真正能够深入浅出的好书。这本《洪传吴式太极拳述真》,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吴式太极拳的探索之路。它以洪涤怀先生留下的珍贵文献为依托,通过细致的研究和独到的阐释,为我们展现了吴式太极拳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走架”的论述,以往我总觉得练拳时动作松散,缺乏整体性,但这里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如何才能做到“身法中正,内外相合”。书中对于“发劲”的解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力量的爆发,更是内在精气神的整体运用,读来令人茅塞顿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大众的亲和力,让我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收获了宝贵的知识。这本书不仅对太极拳的练习者有指导意义,对于任何对传统文化和哲学感兴趣的人来说,也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书。
评分这套书,刚翻了几页,就觉得不虚此行。我一直对传统武术,特别是太极拳,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很多介绍都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强调养生,对于其精深的技击含义介绍得不够透彻。而这本《洪传吴式太极拳述真》,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个遗憾。它以洪涤怀先生的文献为核心,辅以深入浅出的阐释,将吴式太极拳的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桩功”的论述,以往我总觉得练拳时身体僵硬,发力不顺,读了这里的讲解,才明白是基本功没有扎实。书中详细剖析了每一个站桩的要领,包括身体的松沉、意念的引导,以及呼吸的配合,让我茅塞顿开。特别是其中对于“虚领顶劲”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身体感受来引导,读起来仿佛洪先生就在眼前亲自指导一般。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用心,文字清晰,配图虽不多,但每一张都恰到好处,直观地展示了动作的要领。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内容应用到自己的练习中,相信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先被它朴实无华的外表所吸引。没有华丽的封面,没有夸张的宣传语,一切都显得那么沉静和厚重。翻开书页,更是被其中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以洪涤怀先生的文献为基石,通过细致的研究和深入的阐释,将吴式太极拳这一优秀的传统武术瑰宝展现给读者。我尤其对书中对“神意”的解读印象深刻,以往我总觉得练拳时思绪纷乱,无法做到心静体松,读了这里的讲解,才明白“意”在拳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想象,更是引导身体动作、激发内在力量的关键。书中对于“缠丝劲”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身体感知和发力方式来引导,让人豁然开朗。这本书对于太极拳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典,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太极拳的技击奥秘,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和文化传承。
评分我是一名武术爱好者,平时也接触过不少武术书籍,但真正能够让我眼前一亮、拍案叫绝的书却不多。这本《洪传吴式太极拳述真》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的独到之处在于,没有像其他一些书籍那样,把太极拳讲得神乎其神,而是回归本源,从洪涤怀先生留下的珍贵文献出发,一点一滴地揭示吴式太极拳的奥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劲力”的解析,以往我总认为太极拳只是柔弱,但书中通过对文献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刚柔相济、后发先至的强大力量。书中的阐释部分,更是将复杂的武术理论化繁为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许多深奥的道理。例如,书中关于“引进落空”的论述,让我对如何借力打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层面,更是哲学层面的智慧。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洪涤怀先生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这位武术大师的深厚功底和高尚品格。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用心体悟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