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的灌溉用水与粮食安全
:32.00元
售价:22.4元,便宜9.6元,折扣70
作者:廖永松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508430508
字数:249000
页码:1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概要介绍了国内外对中国灌溉用水与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围绕中国灌溉管理体制和灌溉水价改革及其对灌溉用水、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以及流域片和中国的灌溉水平衡与粮食供求和贸易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回答了21世纪中国的灌溉用水能不能满足国内增长的粮食需求以及如何满足等重大战略问题。
在研究灌溉管理体制和灌溉水价改革时,分析了中国典型灌区管理和水费征收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利用典型灌区内农户、末级渠系、灌溉机井、村级调查数据、估计了农民灌溉水价承受能力、田间灌溉水的产出弹性以及灌溉需水价格弹性,定量分析了灌溉水价变动对灌溉用水、粮食生产、农民收入的影响,讨论了在中国农村和农业发展新形势下末级渠系建设与管理问题,解释了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制度性原因。
利用GIS技术,以中国县级资枓为基础,整理了流域尺度上涉及到粮食供求和水资源利用的基础数据,建立了中国水与农业生产数据库。实现农业政策分析预测模型(CAPSIM)和水资源政策对话模型(PODIUM)的连接,开发了一个可发展的中国水与农业发展政策分析模型,作为研究中国九大流域片灌溉水平衡与粮食供求和贸易的工具.并模拟预测了未来中国九大流域片的灌溉水平衡与粮食供求和贸易情景,分析了解决黄淮海地区灌溉水短缺多方案的现实可能性,论证了国家灌溉面积发展规划和灌溉用水政策调整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本书可供从事农业、水利、经济、资源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有关人士及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廖永松,男,1970年9月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1993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农学硕士学位。1997-2000年在中国家垦经济发展中心工和。2000-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读博士学位。
拿到这本《中国的灌溉用水与粮食安全》,我第一反应是它的标题非常有力量,直接点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话题,而且将它们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我总觉得,水是生命之源,而粮食则是维系生命的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这两个命题的关联性就显得尤为突出。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描绘出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天然限制,以及如何通过一代代人的智慧和努力,克服这些限制,发展出高效的灌溉农业。这其中,一定少不了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赞美,例如那些流传千古的伟大工程,它们不仅解决了当时的用水难题,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探讨现代水利技术的发展,比如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更精准地监测和分配水资源,如何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产量,还包括了食品的供给能力,以及如何确保民众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充足、安全的食物。这本书或许会就此展开讨论,分析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许,书中还会涉及到一些国际合作或者贸易方面的内容,因为在全球化时代,粮食安全也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类讲述宏大叙事的图书,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勾勒出国家发展脉络,并深入剖析其中关键要素的书籍。这本《中国的灌溉用水与粮食安全》恰好符合我的这一偏好。我预感它不仅仅是在讨论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将中国的农业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经济、社会乃至地缘政治的背景下进行审视。想象一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差异巨大,降水分布极不均衡,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构建一个稳定高效的粮食生产体系?书中大概会从宏观层面,梳理出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水资源利用和粮食生产所采取的战略决策。比如,国家层面的水利规划,对大型灌区的建设和管理,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区域性案例研究,例如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紧张与粮食生产的权衡,或者南方水网地区独特的灌溉模式对产量带来的影响。同时,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产量的问题,还关乎粮食的质量、储备以及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这本书能否在这方面给出一些启示,让人充满期待。也许,书中还会触及一些关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粮食生产的长期影响,以及中国正在进行的应对策略。
评分这本书刚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看目录和前言,就足以让人对其中蕴含的知识量感到震撼。我一直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农耕历史的国度,在现代如何平衡不断增长的人口对食物的需求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问题感到好奇。特别是“灌溉用水”这个词,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水,在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源,它承载着灌溉的希望,也孕育着生态的忧虑。我猜想书中一定对中国不同区域的灌溉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古老的都江堰,到现代化的水利枢纽,再到各地因地制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应该都有精彩的论述。粮食安全更是不用多说,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读这本书,我期待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国是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水资源管理,来保障亿万人民的温饱,并且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中,如何继续维持这份来之不易的稳定。或许书中还会探讨一些技术革新,比如滴灌、喷灌,甚至更先进的智能化灌溉系统,这些都将是提升水效、保障产量的重要手段。我也希望作者能就水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用水矛盾,提出一些有深度的见解。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扎实,而且极具现实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把钥匙,直接打开了我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兴趣之门。我一直认为,水资源的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农业潜力,而粮食安全,则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中国的灌溉用水与粮食安全》这个标题,直接戳中了这两个核心要素。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灌溉用水”这个具体的工程和技术层面,与“粮食安全”这个宏观的国家战略层面联系起来的。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对中国的水资源现状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淡水资源的分布、可利用量,以及在不同区域面临的挑战。接着,它会深入探讨中国在灌溉技术上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经验积累,到现代的科学创新。也许会提到一些具体的灌溉工程,比如三峡工程对下游灌溉的影响,或者西北地区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案例。而在粮食安全方面,我期待书中能探讨中国如何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如何构建一个稳定可靠的粮食供应体系,以及如何应对国际贸易和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答案,以及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如何继续平衡好水资源利用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
评分说实话,当我看到《中国的灌溉用水与粮食安全》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瞬间浮现出许多画面。我能想象到书中会详细介绍中国各地独特的水利工程,从北方的引黄灌溉,到南方的梯田蓄水,再到一些边远地区因地制宜的简易灌溉设施,一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灌溉系统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和技术细节。例如,不同灌溉方式的成本效益分析,如何通过技术革新来降低用水量,提高灌溉效率,以及这些措施对农业生产成本和产出的具体影响。粮食安全这个话题,更是承载了太多的信息。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分析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了保障粮食供应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也许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粮食生产技术,比如优良品种的选育,病虫害防治,以及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触及到粮食安全背后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例如国家在粮食生产和储备方面的政策,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政策来稳定市场,保障供应。我也对书中是否会讨论粮食进口的策略,以及如何在全球粮食贸易中保持竞争力感到好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