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 | 作者 | 刘晓东,郝庆云 |
| 定价 | 112.00元 | 出版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07110435 | 出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数 | 页码 | 498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渤海国是唐及五代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其制度和文化皆仿效中原中央政权。 《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以详实的文献史料和丰富的考古材料为依托,对渤海的族属族源、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内外往来、地理交通、文化风习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史料考订与系统论述,是研究渤海历史文化的新力作。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靺鞨源流 节 周秦时期的肃慎族 一、肃慎的地域 二、肃慎的社会生活 三、肃慎遗存 第二节 汉魏时期的挹娄族 一、挹娄的族源 二、挹娄的社会生活 三、挹娄遗存 第三节 两晋北朝时期的勿吉族 一、勿吉的地域及勿吉七部 二、勿吉的社会生活 三、勿吉遗存 第四节 隋唐时期靺鞨族 一、靺鞨的构成 二、粟末靺鞨的由来与演变 三、白山靺鞨的迁徙 四、粟末靺鞨的迁徙 五、唐初营州地区的靺鞨部众 六、靺鞨遗存 第二章 开国史略 节 唐初对东北地区的经略 一、唐初东北地区的形势 二、唐朝在东北地区建置的府 三、唐朝在东北各族地区的羁縻州 第二节 渤海国的建立 一、营州之乱 二、大祚荣率军东奔 三、渤海国的建立 四、“渤海”国号的确立 第三章 地理疆域 节 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与山川地貌 二、自然资源 三、人口数量 第二节 疆域四至 一、渤海建国之初的疆域 二、渤海前期疆域 三、渤海后期疆域 第三节 行政区划 一、五京十五府的建置 二、属部制 第四章 民族构成 节 渤海国前期的民族构成 一、靺鞨族 二、高丽遗族 三、汉族、契丹、九姓杂胡 第二节 渤海国统治集团的民族属性 一、“东奔”队伍的构成 二、大祚荣及王室的族属 三、高丽别种问题 第三节 渤海族兴起与发展 …… 第五章 典章政体 第六章 都城建制 第七章 京府体系 第八章 朝贡与邦交 第九章 纪年与历法 第十章 生业与物产 第十一章 科学与技术 第十二章 交通与贸易 第十三章 教育与儒学 第十四章 语言与文学 第十五章 文学与艺术 第十六章 礼仪和音乐 第十七章 习俗与宗教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 四、粟末靺鞨的迁徙 粟末靺鞨在与中原内地和高句丽人交往中,加速了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致使社会整体水平显在靺鞨诸部之上。粟末靺鞨同高句丽壤地相接,为邻较久,在相互接触、碰撞的过程中,既有较为密切的交往和影响,也常常伴随有相互间的冲突和战争。早自5世纪中叶以后,勿吉人与高句丽间的边境冲突就逐渐呈扩大之势。如延兴五年(475)乙力支等朝贡北魏时,就曾奏报:“其国先破高句丽十落,密共百济谋,从水道并力取高丽。遣乙力支奉使大国,请其可否?”表明当时的勿吉人已对强大的高句丽政权构成了的威胁,“每寇高丽”①,面对粟末靺鞨的进攻和抢掠,高句丽方面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故不时地予以反击,甚至于主动出击。《北蕃风俗记》记载:“初,开皇中,粟末靺鞨与高丽战,不胜。”另外,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八》婴阳王条载“九年,王率靺鞨之众万余侵辽西”,时当开皇十八年(598),即这时已有上万的“靺鞨之众”被高句丽人所驱使,表明在这之前已有数万靺鞨人沦为其属部,从而暗示那场战争失败的时间确为“开皇中”,其具体的时间似在开皇十四五年之间。 在这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中失败后,大量的粟末靺鞨人或担心遭到高句丽人的报复而不得不离开故土,或实际上受到了高句丽人的“驱逼”而被迫出走。由于辽西地区既是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又居住着大量的靺鞨之人,因之,向西南迁到辽西一带也就成了他们的佳选择。如前文所述,在这之中大的一次就是突地稽所领导的内迁。即在战败之后,率“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余城西北举部向关内附”,被隋朝“处之柳城(今辽宁省朝阳)”。这次内迁的时间发生于“开皇中”(594-595)。 因为突地稽既是拥有上千“胜兵”的粟末部落联盟的“渠长”即大酋长,又有可能成为隋朝反击高句丽的借助力量,所以,隋朝对其“内属”的要求做出了积极的表示。当突地稽率部南迁进入辽西地区后,受到了隋廷的欢迎和礼遇,其所率的部众也得到了较为妥善的安置。大业八年(612),隋朝还特地在柳城即今辽宁朝阳一带为他们“置辽西郡,并辽西、怀远、泸河三县以统之。”②突地稽本人则被委以重任,官居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成为当时营州地区高长官。此事对尚在高丽役属或统治之下的其他靺鞨人产生了强烈反映,吸引他们继续向营州投奔。于是,营州地区也就聚集了越来越多的靺鞨诸部人等。他们在这里既感受到了朝廷的关切,与隋朝的关系极其密切;又有条件与当地的汉人、契丹人接触往来,故能够在各个方面直接接受中原文明的影响和熏陶,逐渐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即一方面,因为羡慕中原文化及其风俗习尚,主动要求改易装束冠饰而向汉人看齐,其生产生活方式也都逐渐不同程度地趋向于“汉化”,至少是上层社会中的某些人已有可能像当地的契丹人一样地接受了儒学的教育,甚或出现了“明习汉法”或“目击朝章”①之类的人物;另一方面,突地稽等人也乘隋末天下大乱而营州地区相对安定的有利时机,笼络和团聚当地的诸部靺鞨人等,以积蓄和扩充自己的力量,从而逐渐形成了一支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的潜在的政治势力。当然,也正是凭借着这支力量,对朝廷感激涕零的突地稽才有条件勤于王事,当炀帝二征、三征高丽时,能“率其徙以从,每有战功,赏赐优厚。(大业)十三年,从帝幸江都,寻放归柳城,在途遇李密之乱,密遣兵邀之,前后十余战,仅而得免。到高阳,复没于王须拔。未几,遁归罗艺。”② 没有出走的粟末靺鞨余部,或改投其他靺鞨部落,或被迫沦为高句丽的属部,不少人甚至被纳入高句丽的管辖和控制之下。此外,还有白山部“素附于高丽”③,因之,高句丽的版图也就逐渐达到了粟末水中游和长白山周围一带。这些被高句丽政权所管辖及役属的靺鞨部落,虽有可能在与高句丽人的接触和共处中接受高句丽文明的直接影响和熏陶而加速了其社会发展的进程,其中的某些上层人士也确有可能受到某种优待并担任军职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句丽化”;但就其整体而言,他们实际上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并不得不承担包括兵役在内的各种繁重义务,尤其是成千上万的青壮年男子被高丽政权强制其充当战争的工具,每有战事,“常居前”④,如唐太宗征高丽时,高丽方面派高丽军队和靺鞨之众共十五万之众增援安市城,结果战败,“延寿、惠真率十五万六千八百人请降”⑤,由于靺鞨兵在战斗中冲在前面而给唐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故在战后处理善后事宜时,唐太宗于“简(高丽)傉萨以下酋长三千五百人授以戎职,迁之内地”“余众放还平壤”的同时,却“收靺鞨兵三千三百,尽坑之。”⑥ …… |
| 序言 | |
当我拿到《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这本书时,第一个吸引我的并非书名本身,而是其厚实的装帧和精美的排版。翻开扉页,印在纸上的文字清晰而庄重,仿佛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是一名对历史研究的细节有着特别追求的读者,因此,我常常会关注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运用。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注意到作者多次提及了“史料考证”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这让我对其研究的严谨性充满了信心。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在论述渤海国的历史和文化时,是如何融合这两方面证据的。例如,在讨论渤海国的都城时,作者是否会引用文献中对都城的描述,并与考古发掘出的遗址进行对照分析?在描述渤海国的社会生活时,又是否会结合出土的陶器、壁画等文物来生动展现?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对渤海国文字的解读,如果作者能够深入探讨渤海国文字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历史文献中的作用,那将是对我而言极具价值的部分。这本书给我的初步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更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深入挖掘和细致还原。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是《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但我拿到之后,并没有立即深入阅读其正文,而是先仔细翻阅了目录和前言,希望能从中窥探到作者的研究视角和大致脉络。目录中罗列的章节标题,如“渤海国的疆域变迁”、“渤海国的政治制度”、“渤海国的社会经济”、“渤海国的宗教信仰”、“渤海国的对外关系”、“渤海国的民族构成”等等,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构想。我尤其对“渤海国的民族构成”这一章节充满期待,因为了解一个国家的民族构成,往往能为理解其文化特性和历史发展提供重要线索。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和论述渤海国境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这其中是否涉及了大量的考古发现,还是以文献记载为主?另外,“渤海国对外关系”这一部分也吸引了我,渤海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政权,其与周边政权,特别是唐朝、新罗、日本等国的交往,无疑是理解其兴衰的关键。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这些复杂外交关系的详细分析,以及这些交往对渤海国自身文化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总的来说,从目录和前言初步构建的印象来看,这本书似乎是一部相当系统和全面的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著作,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令人期待。
评分当我拿到《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急于翻阅,而是先在书架上把它与其他同类书籍做了个简单的对比。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虽然没有华丽的插图,但文字的排版和字体的选择都显得十分考究,这给我一种“内涵深厚”的预感。我是一名比较注重细节的读者,因此,在翻阅过程中,我格外关注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严谨性。例如,书中是否对渤海国的历史文献进行了辨析,是否清晰地阐述了史料的来源和可信度?对于一些争议性的话题,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的?我个人对渤海国的民族融合问题比较感兴趣,这本书的标题也暗示了它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我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渤海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是如何影响渤海国的形成和发展的。是否会涉及到基因学、语言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这些都能体现出作者研究的深度和前沿性。
评分《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这本书,光听书名就带着一股子神秘和厚重感,让我联想到那些埋藏在历史尘埃中的古老文明。作为一个对历史地理和民族迁徙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渤海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对文明发展的影响格外关注。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暗示了它会详细梳理渤海国的疆域变迁,我期待能看到关于其领土范围如何扩张和收缩的细致描述,以及这些变迁如何受到周边大国政治格局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了解渤海国在其庞大的疆域内,是如何整合和管理不同民族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渤海国的民族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维持其国家统一和文化多样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尤其好奇渤海国在军事上的发展,例如其军队的组织结构、武器装备以及战略战术,这些都可能与其疆域的巩固和扩张息息相关。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对渤海国从地理、民族到军事等多个维度的深刻认知。
评分《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这本书,从书名来看,似乎是对一个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国度的全面梳理。我作为一名对东北亚古代史充满兴趣的读者,一直以来都对渤海国这个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政权感到好奇。这本书的书名预示着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探寻渤海国的方方面面。我个人对文化研究部分特别感兴趣,因为我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往往是其民族精神最直接的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渤海国的宗教信仰,比如佛教是如何传入并传播的?它对渤海国的艺术、建筑以及民众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还非常关注渤海国的文学艺术发展,是否有流传至今的诗歌、绘画或者音乐作品?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能展现渤海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此外,关于渤海国的民间习俗和日常生活,我也充满了好奇,例如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习俗,这些细节往往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社会图景,让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