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印人文交流研究:历史、现状与认知: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nd their mutual perceptions | 作者 | 尹锡南 |
| 定价 | 118.00元 | 出版社 | 时事出版社 |
| ISBN | 9787802329201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迄今为止,从社会认知、媒体报道和公共外交等视角研究中印关系,特别是当代中印关系的曲折发展已经成为外相关领域学者的一种自觉。从目前情况看,中印关系处在的大好发展时机,“中印友好”、“人文交流”或“公共外交”等已成为中印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关键词。这说明,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出发系统考察中印人文交流的历史、现状及中印双向认知、印度中国学、中国印度学等重要命题是非常必要的。本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辨析中印文明特质和梳理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第二,考察和总结中印双向认知的历史发展和基本规律;第三,分析媒体报道、公共外交和文化软实力传播与中印关系发展的复杂联系;第四,简介印度的中国研究和中国的印度研究概况。对于国际关系、中印关系、国外中国学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领域的学者和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尹锡南,男,土家族,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原四川省涪陵地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四川大学 |
| 目录 | |
| 绪论〉〉 节何谓国际关系研究的“文化视角”〉〉〉 第二节中印关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研究意义及其他〉〉〉 章中印文化交流概述〉〉〉 节中印文明特质辨〉〉〉 第二节古代中印文化交流〉〉〉 第三节近现代中印文化交流〉〉〉 第四节当代中印文化交流〉〉〉 第二章近现代中印双向认知考〉〉〉 节引言〉〉〉 第二节中印双向认知的平衡性〉〉〉 第三节中印双向认知的错位性〉〉〉 第三章当代中印双向认知考〉〉〉 节中印双向认知的平衡性〉〉〉 第二节中印双向认知的错位性〉〉〉 第三节中印双向认知的历史规律〉〉〉 第四章人文交流与中印关系发展:媒体报道〉〉〉 节中印媒体报道对方的积极一面〉〉〉 第二节中印媒体报道对方的消极一面〉〉〉 第三节媒体报道相关问题的思考〉〉〉 中印人文交流研究:历史、现状与认知 第五章人文交流与中印关系发展:公共外交〉〉〉 节中印公共外交历史回顾〉〉〉 第二节公共外交优化国家形象〉〉〉 第三节如何加强对印公共外交〉〉〉 第六章人文交流与中印关系发展:文化软实力传播〉〉〉 节何谓中印文化软实力〉〉〉 第二节印度文化软实力传播对中国的启示〉〉〉 第三节中印文化软实力双向传播的背景〉〉〉 第四节中印文化软实力双向传播的措施〉〉〉 第七章印度的中国研究概况〉〉〉 节独立以前印度的汉学研究〉〉〉 第二节当代印度的汉学研究〉〉〉 第三节当代印度的中国研究转型〉〉〉 第四节中国问题研究的主要建树〉〉〉 第八章中国的印度研究概况〉〉〉 节现代中国的印度学〉〉〉 第二节当代中国的印度学〉〉〉 第三节印度现实问题研究〉〉〉 第四节中印研究对方的异同〉〉〉 余论文化互动与中印关系发展〉〉〉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出发,系统地考察了中印人文交流的历史、现状与中印双向认知,对相关领域的学者及感兴趣的读者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书名引人入胜,初读之下,便能感受到其探讨的深度与广度。从“历史、现状与认知”这样的关键词,便能预见作者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审视中印两国之间那条由古至今、蜿蜒流淌的人文交流长河。 我对历史部分尤其感到好奇,不知道作者会从哪些具体的历史节点切入?是丝绸之路上传播的佛教,还是古代史书中关于“天竺”的记载?抑或是近代以来两国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碰撞?我想,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往事,一旦被作者细致地挖掘和梳理,定能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生命力。 而“现状”部分,则似乎直接关乎当下,或许会触及当下两国在文化、艺术、教育、媒体等领域正在发生的种种互动。我期待能了解到更多关于现代中印民间交往的鲜活案例,比如留学生群体、学术交流项目、艺术展览、电影合作等等。毕竟,个体层面的交流,往往最能折射出两国社会肌理的变化。最后,“认知”这一环节,更是将探讨推向了更深层次的理论层面,它可能涉及到两国国民对彼此的认知偏差、刻板印象,以及如何通过人文交流来增进理解、消除误解。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对两国关系的宏观叙事,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对话的深刻反思。
评分初见《中印人文交流研究:历史、现状与认知: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这个书名,便激发了我深入探究的欲望。我对其“历史”部分的构思充满了好奇,不知道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切入,是着重于宗教文化的传播,还是古代商业贸易中的文化交融?抑或是近代以来思想家的交流与碰撞? 我对“现状”的描述更是充满期待,希望能够了解到当下两国在文化、艺术、教育、媒体等多个层面上的具体互动。例如,是否会提及两国在电影、音乐、文学等领域的合作与借鉴?教育方面的交流项目又有哪些?更进一步,书中对于“认知”的探讨,则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两国人民对彼此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当下信息传播的影响,其中难免存在误解和刻板印象。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揭示在人文交流的进程中,两国国民的认知是如何形成、发展,又如何被影响的?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更清晰地看到两国人民之间真实的连接与隔阂?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的梳理,更是一种对跨文化理解的探索,它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把钥匙,去解锁这两个古老文明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与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印人文交流研究:历史、现状与认知: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一直对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人文交流”这个角度,则显得尤为特别和重要。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问题:作者将如何勾勒出这两个文明之间源远流长的交往图景?历史上的佛教东传,或者印度哲学对中国思想的影响,这些古老的联系会被如何呈现?而到了现代,随着两国经济的崛起,这种人文交流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是年轻一代通过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还是学者之间的学术研讨?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详细介绍在艺术、电影、音乐、文学等领域,中印两国是否有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实例。更重要的是,“认知”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要去探讨交流背后的心理机制和文化建构。两国人民如何看待彼此?是否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人文交流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这种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两个亚洲大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人类文明多样性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瞥见这本书时,它那别致的书名便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中印人文交流研究:历史、现状与认知: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学术课题,而是一扇窗,一扇能让我们窥见两个亚洲巨头之间复杂而微妙的精神互动的窗户。 我对“历史”那一章充满了期待,想象着作者会如何追溯那悠久而深刻的文化渊源。是玄奘西行取经的传奇,还是唐朝诗人笔下的异域风情?亦或是更早之前,在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上,商人、僧侣、学者们跨越山海,播撒思想的火种,这种跨越千年的连接,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而“现状”部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当代两国社会在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具体交融,是否有哪些新的艺术形式在中印之间生根发芽?教育领域的合作又达到了何种程度? 我对于“认知”这一部分尤其感兴趣,这或许是这本书最核心也最具挑战性的地方。两国人民对彼此的认知,往往受到历史、政治、媒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可能存在着不少误解和偏见。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理解对方? 这不仅仅是关于学术的研究,更是关于两个古老文明如何在现代世界中寻找共同语言,构建理解桥梁的尝试。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印人文交流研究:历史、现状与认知: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本身就极具吸引力,点出了研究的核心要素。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从历史的维度,勾勒出中印两国之间那条漫长而丰富的人文交流之路。是那些在古籍中零星记载的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还是印度佛教如何在中国扎根发展的细致描摹?这些历史的脉络,想必会为理解当下的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而“现状”的探讨,则更是贴近当下,我期待能了解到两国在文化、艺术、学术、民间等层面上的最新动态。比如,当代的青年群体如何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两国在影视、音乐等流行文化领域是否有新的合作形式? 更令我着迷的是“认知”这一部分。我深知,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往往离不开国民对彼此的认知。这本书能否深入剖析中印两国人民是如何看待对方的?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的?又在哪些方面存在着误解和挑战?人文交流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能否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共情?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两国关系的学术研究,更可能是一种关于文化连接与理解的深度思考,它或许能帮助我们超越表面的信息,去触碰那隐藏在两个古老文明深处的精神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