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照照这面镜子--岩松夏丹说伦敦奥运
:39.80元
售价:27.9元,便宜11.9元,折扣70
作者: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11231130
字数:300000
页码:3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303kg
奥运已经过去,但是思考依然还在。
面对外界对叶诗文的质疑,我们可以从容吗?
面对羽毛球的消极比赛,拿起道德大棒狂扁运动员合适吗?
北京奥运51块拿过,我们的焦虑症已经缓解,并且接近治愈,但道德焦虑症是不是更加严重?
为什么我们对道德要求极高,而冲破道德底线的事又屡屡发生?
解决道德问题靠什么?靠口号,还是靠良善的规则与保障,让人做不成不好的事呢?
这份冲撞不仅对体育有利,更与中国未来的前行紧密相关,这或许是这届奥运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
《照照这面镜子:岩松夏丹说伦敦奥运》是伦敦奥运期间由白岩松、欧阳夏丹主持的20期《奥运1 1》特别节目的内容合集,原汁原味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再现了《奥运1 1》栏目对伦敦奥运的精彩报道。
经过了北京奥运,我们已经可以更从容地面对奥运。但面对外界对叶诗文的质疑,我们可以从容吗?接下来,哪些质疑来自于不适应?哪些质疑又来自于偏见?而哪些质疑又来自于固有的傲慢?……
《奥运1 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 1》为2012伦敦奥运开办的一档特别节目。自2012年7月25日开始,由欧阳夏丹在北京演播厅主持,白岩松于伦敦实地采访,共同解读、评论奥运,解密运动员背后的故事,为观众提供伦敦奥运更多视角,把每天的所感、所闻、所思传达给观众。
2008年,由白岩松、欧阳夏丹一起主持的《全景奥运》是北京奥运会期间收视和反响好的专题节目。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二人再度合作,全新的《奥运1 1》中的精彩点评受到网友热捧。
这本关于伦敦奥运的记录,简直就是一剂强心针,让人瞬间被拉回那个热烈洋溢的夏天。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夏日午后的微风,轻柔却又带着力量,将那些赛场上的瞬间捕捉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她对运动员内心世界的挖掘,那种在极限挑战面前的挣扎、坚持与最终的释然,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资深体育迷在酒吧里,听她如数家珍般地讲述那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充满了现场感和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那种从文字中溢出来的,对体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着实感染了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奥林匹克”这个词汇背后的深层含义,远不止奖牌和纪录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关于人类意志的赞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推进,而是像一首交响乐,通过不同项目、不同国家选手的篇章进行穿插和呼应,制造出一种动态的张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段落中对色彩、声音的精准描述而停下来,闭上眼睛去想象那个场景:汗水挥洒的塑胶跑道,看台上震耳欲聋的欢呼,甚至是场馆外围安保人员的疲惫神情。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她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微小切口,然后从中撬开整个奥运会的宏大叙事。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体育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集体记忆”如何被创造和铭刻的社会学观察报告,引人深思。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高明,它不像某些流水账式的赛事回顾,而是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时而快进到高潮迭起的决赛,时而慢镜头回放那些决定胜负的一秒钟。作者对于伦敦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也有着独到的观察,将赛事的喧嚣与伦敦特有的沉静、古典气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对比和衬托,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我能感觉到,作者不仅仅是在报道比赛,她更像是一个文化观察者,试图理解“百年老店”如何在新时代的奥运舞台上焕发光彩。文字中流淌着一种优雅和思辨,读完后让人不禁想去伦敦走一走,亲身感受那种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氛围,回味文字里留下的那些光影和声响。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瞬间,一股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就抓住了我,它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完美奥运”模板,反而更侧重于那些幕后的花絮、不为人知的艰辛,以及那些未能登上领奖台的运动员们的故事。这种“去神化”的处理,让整个奥运会显得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遣词造句既有文学性,又不失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高压下的瞬间反应时,精准得如同慢动作回放。最让我动容的是其中对于志愿者群体和普通市民参与热情的描绘,那才是奥林匹克精神最接地气的体现,让人从心底里升起一股暖流,明白了体育盛会如何真正地凝聚人心。
评分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饱含热情的语调。她没有过度渲染煽情的情节,而是用冷静的笔触去记录那些足以让人热血沸腾的瞬间,这种反差反而增强了文字的力量。阅读体验是流畅且引人入胜的,即使是对体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易被那些关于努力、拼搏和友谊的故事所吸引。尤其是对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冷门”项目关注,更体现了作者的广度和深度,她成功地将那些原本可能被大众忽略的精彩片段提升到了应有的高度。这本书无疑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档案,它捕捉到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那种特定时空下的复杂情绪和文化脉搏,值得反复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