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指南

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玉鹏,高宁 著
图书标签:
  • 生物技术
  • 制药工程
  • 实验指导
  • 生物制药
  • 实验技术
  • 分子生物学
  • 细胞生物学
  • 蛋白质工程
  • 基因工程
  • 生物医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17903
商品编码:2972641090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指南

: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程玉鹏,高宁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116179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随着生物医药研究的迅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在新药开发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也是当今各大医药企业重点关注的药物研究领域。程玉鹏、高宁主编的这本《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指南》主要介绍了生物技术制药实验的基本仪器特点与使用、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在后设计了综合性实验,以供读者全面掌握生物技术药物实验研究的方法及应用。全书共分十二章,分别介绍了生物技术制药实验室准则、常用仪器及操作规范、显微观察技术、技术、核酸分析技术、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微生物培养技术、转基因技术、诱变育种技术、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检测技术和综合性实验。
  本书可供生物技术制药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也可作为生物制药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程玉鹏,博士,副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主任。曾在加拿大蒙特利尔BioS&TInc;中心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基因突变,基因合成,蛋白表达等相关研究。现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对其宿主次生代谢产物调控的分子机制、微生物生物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与药理药效分析。

文摘


序言



《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与实践》 前言 科学研究与实验操作的进步,离不开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对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本手册旨在为所有参与生物技术和制药相关实验的人员提供一套全面、详尽的安全操作规范与实践指南。它并非一本介绍具体实验方法或原理的教材,而是将重心放在了确保实验室环境安全、保护操作者自身以及他人健康、防止实验材料污染和安全废弃物处理等关键环节。掌握并严格执行这些规范,是所有科学探索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顺利完成科研项目、保障实验数据可靠性的基石。 第一章 实验室安全基本原则 1.1 风险意识与预判: 在任何实验开始前,必须充分了解实验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品毒性、易燃易爆性、生物危害、物理伤害(如高温、低温、高压、锐器)以及潜在的电学危险。对于不确定的风险,应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 1.2 责任与协作: 实验室的每一个成员都负有维护实验室安全的责任。个人行为不仅影响自身,也可能波及他人。因此,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并在团队中互相监督、提醒,共同营造安全的工作氛围至关重要。 1.3 遵守规章制度: 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生物安全管理规定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并理解各项安全标识的含义,做到“知风险、懂规程、会应急”。 1.4 持续学习与更新: 安全知识和技术在不断发展,新的风险和防护措施也会不断出现。定期参与安全培训,关注最新的安全信息,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第二章 实验室环境与个人防护 2.1 实验室布局与通道: 实验室应保持整洁有序,通道畅通,不得堆放杂物,确保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快速疏散。 危险化学品、生物材料等应按照规定分类储存,并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 灭火器、洗眼器、紧急喷淋装置等消防及应急设备应放置在易于取用的位置,并定期检查其有效性。 2.2 通风与排气系统: 实验室必须配备性能良好的通风和排气系统,特别是涉及挥发性、有毒性物质的实验区域,应安装局部排气装置(如通风橱)。 定期检查通风橱的性能,确保其能够有效排出污染物。使用通风橱时,应确保其门板处于合适的高度,以达到最佳排风效果。 2.3 个人防护装备(PPE): 实验服: 必须穿着长袖、材质致密、不易燃的实验服。实验服应保持清洁,不得穿戴到实验室外。 手套: 根据实验操作和接触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防护手套(如丁腈手套、乳胶手套、氯丁橡胶手套等)。使用前检查手套是否有破损。接触化学品后,即使手套完好,也应妥善脱卸并清洗双手。 眼镜/面罩: 在进行可能产生飞溅、爆炸或有碎屑飞扬的实验时,必须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眼镜或面罩。 口罩: 在处理具有空气传播风险的生物样品或产生粉尘的化学品时,应根据需要佩戴合适的防护口罩。 其他: 根据实验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佩戴防护鞋、防护帽等。 2.4 着装要求: 实验室内应穿着封闭式的鞋子,不得穿凉鞋、拖鞋等。 避免穿着过于宽松或易卷入机械的衣物。 长发应扎起,以免接触到实验设备或样品。 严禁在实验室饮食、吸烟、化妆或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第三章 化学品安全操作 3.1 化学品管理: 所有化学品都必须有清晰的标签,标明化学品名称、浓度、生产日期、有效期、危险性标识(如易燃、腐蚀、毒性、刺激性等)以及供应商信息。 危险化学品应按照其性质(如酸碱、氧化剂、还原剂、易燃物等)分类储存在专门的储存柜中,严禁混放。 易燃易爆化学品应储存在防火防爆的专用柜中,远离火源和热源。 剧毒化学品应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严格管理,并登记备案。 3.2 取用与配制: 取用化学品时,应使用干净的专用工具(如药匙、滴管、量筒等)。 配制溶液时,应将溶质缓慢加入溶剂中,并不断搅拌。特别是配制浓酸或浓碱时,必须缓慢滴加,并注意放热。 倾倒液体时,应注意控制流量,防止溅出。 任何化学品使用后,都应及时盖好容器,并放回原处。 3.3 使用通风橱: 涉及挥发性、有毒性、恶臭性化学品的操作,如加热、蒸馏、倾倒等,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 使用前检查通风橱是否正常工作,排风量是否充足。 操作时,身体和头部不应伸入通风橱内,并尽可能靠近设备。 操作完成后,保持通风橱运转一段时间,确保内部残留气体排出。 3.4 化学品废弃物处理: 废弃化学品必须按照其性质分类收集,并放入指定的废弃物容器中。 废弃物容器上应清晰标注内容物名称和危险性。 严禁将废弃化学品随意倒入下水道或垃圾桶。 危险化学品废弃物的处理必须委托给有资质的专业机构。 第四章 生物安全操作 4.1 生物安全等级(BSL)的理解与遵守: 了解并识别不同生物安全等级(BSL-1, BSL-2, BSL-3, BSL-4)的实验室设施、设备和操作要求。 确保实验操作的生物安全等级与实验室设施的防护等级相匹配。 4.2 微生物与生物材料操作: 在指定的生物安全柜(BSC)内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接种、转移、离心等)。 使用一次性耗材,或对可重复使用的器械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保持工作区域的清洁,定期进行表面消毒。 避免在生物安全柜内放置不必要的物品,确保气流顺畅。 4.3 生物废弃物处理: 所有被微生物污染的废弃物(如培养皿、吸头、手套、被污染的玻璃器皿等)必须进行灭菌处理(如高压蒸汽灭菌)后,再按照生物危险废弃物进行处置。 灭菌过程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并定期验证灭菌效果。 4.4 个人防护与行为规范: 严格执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要求,特别是手套和实验服。 严禁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区域内饮食、饮水、吸烟。 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进行手部消毒。 第五章 仪器设备安全操作 5.1 通用安全准则: 熟悉所使用仪器的操作手册和安全说明。 确保仪器设备放置稳固,电线无破损。 发现仪器设备异常时,立即停止使用并报告。 5.2 特定仪器设备的安全: 离心机: 离心前必须确保样品重量平衡,盖紧离心管盖。高速离心时,严禁打开离心机盖。 高压灭菌器(高压锅): 严禁超量装载。关闭电源后,必须等待压力完全释放后才能打开锅盖。 加热设备(电热板、烘箱、马弗炉): 远离易燃物品。高温时注意烫伤。 电泳仪: 确保电泳槽内的电解液液位适中,避免短路。操作时断开电源。 显微镜: 光源灯泡过热时注意防烫。 5.3 仪器设备的维护与清洁: 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损坏的仪器设备应及时报修,不得自行修理。 第六章 实验室应急响应 6.1 火灾应急: 熟悉实验室内的灭火器类型和使用方法。 发生火灾时,保持冷静,立即启动火灾报警系统(如有)。 小火可尝试使用灭火器扑灭,火势较大时,立即撤离并拨打火警电话。 撤离时,不要乘坐电梯。 6.2 化学品泄漏应急: 小范围泄漏:佩戴好个人防护装备,使用合适的吸附材料(如吸附棉、沙土等)进行处理。 大范围泄漏:立即撤离泄漏区域,关闭门窗,并向实验室负责人或相关安全部门报告。 接触到皮肤或眼睛: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及时就医。 6.3 生物安全事件应急: 发生生物材料泄漏或人员暴露:立即进行现场控制,并按照生物安全预案进行处理,如进行消毒、人员隔离、伤口处理等。 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员报告。 6.4 人员受伤应急: 发生人员受伤,根据伤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将伤者送往医院。 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和相关部门报告。 第七章 实验室废弃物分类与处置 7.1 一般废弃物: 如废纸、包装材料等,放入指定的普通垃圾桶。 7.2 化学废弃物: 按照化学品性质分类收集,并按照本手册第三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7.3 生物废弃物: 按照本手册第四章的规定进行灭菌和处置。 7.4 锐器废弃物: 如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等,应放入专门的锐器盒中,待满后进行安全处置。 7.5 放射性废弃物: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专门的收集、储存和处置。 第八章 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培训 8.1 实验室安全责任制: 明确实验室负责人、安全员以及各级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 8.2 安全培训: 新入职人员及在岗人员应定期接受实验室安全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手册所述内容。 8.3 安全检查: 定期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8.4 事故报告与调查: 建立事故报告和调查制度,分析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结语 实验室安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每位实验人员持之以恒地践行。本手册提供的是一套基础的安全操作框架,具体实践中,还需要结合各自的实验项目和实际情况,不断学习、总结和提升。希望所有使用者能够深刻理解安全的重要性,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营造一个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科研环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初入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学生,对如何利用计算工具来辅助药物研发非常着迷。我听说生物技术制药中,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新的药物靶点,设计更有效的药物分子。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处理和分析这些海量生物学数据的章节。例如,如何使用相关的软件工具对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注释,如何进行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功能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代谢通路分析来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我也很想了解一些目前比较流行的生物信息学算法和数据库,以及它们在药物研发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我对那些能够将复杂的生物学问题转化为可计算的模型,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有意义结论的方法非常感兴趣。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案例,哪怕是简化的流程,或者推荐一些值得学习的在线课程和教程,那我将受益匪浅。我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技能,为我未来在生物技术制药领域进行数据驱动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对药物制剂技术和药物递送系统感兴趣的药剂学研究生。我一直认为,再好的药物活性成分,如果不能有效地递送到作用部位,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疗效。生物技术药物,特别是那些大分子药物,在递送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比如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等。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生物技术药物的制剂开发和新型递送系统的研究。比如,如何利用纳米技术、微球技术或者脂质体技术来改善生物技术药物的稳定性和靶向性,如何设计缓释或控释的制剂来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以及如何克服生物屏障,实现药物的有效递送。我也对目前市场上已有的生物技术药物制剂进行案例分析很感兴趣,了解它们在制剂设计上的创新之处和技术难点。我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技术药物的制剂原理,并为我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

我是一名在读的药学本科生,对药物化学和药理学比较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的药物。我了解到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很多新药都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获得的,比如单克隆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等等。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介绍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的书籍,特别是关于如何发现和筛选这些生物活性分子,以及如何进行初步的体外和体内活性评估。如果这本书能详细介绍一些常用的生物活性筛选模型,比如细胞系的选择、实验操作规程、数据解读方法,以及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药物的作用靶点和机制,那对我的学习会非常有帮助。我之前做过一些细胞培养和药物筛选的实验,但感觉还不够深入,对于如何设计更严谨的实验,如何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以及如何从大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还有很多不足。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这方面的经验和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过程,并为我将来的科研方向选择提供一些思路。

评分

我是一名对药物质量控制和监管法规非常关注的制药工程师。我理解生物技术药物的生产过程复杂,对质量的要求也极为严苛。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生物技术药物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以及相应的检测方法。比如,如何进行重组蛋白的纯度检测,如何评估生物学活性,如何检测杂质,以及如何进行批次间的稳定性研究。我也非常关心相关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特别是针对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殊规定。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质量风险评估、工艺验证以及变更控制的指导,那将对我非常有价值。我之前在传统的化学药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质量控制的经验,但对于生物技术药物,我知道存在很多新的挑战,比如生物活性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以及对微生物污染的严格控制。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控制的体系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保障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工艺”那一章,虽然我平时主要做的是天然产物药物的分离纯化,但一直对基因工程药物的制备流程很好奇。了解到可以从微生物发酵到蛋白表达,再到下游的纯化和制剂生产,这个过程听起来就非常复杂而精妙。我之前只接触过一些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比如PCR、酶切连接等,对于大规模生产的工艺流程,比如如何设计合适的发酵罐、如何优化培养基、如何进行规模化的超滤和层析,都感到非常陌生。这本书的讲解,如果能详细介绍这些关键环节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且给出一些理论依据,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关于发酵过程中的温度、pH、溶氧等参数的控制,以及如何保证产品的高纯度和高收率,这些细节都是我在实际工作中渴望学习和掌握的。如果书中还能涉及一些常见的基因工程药物,比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并以它们为例来讲解生产工艺,那就更具指导意义了。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整个生物技术制药的生产链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为我未来可能接触到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